分享

平衡火罐简介

 fxw108 2010-11-10


                                                       平衡火罐简介
第一章 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一种自然疗法。简言之:在平衡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火罐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二、平衡火罐的发展概况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角罐发展到-竹罐-陶罐-铜罐-玉石罐-玻璃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药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用平衡理论为指导,在1984年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近十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二、平衡火罐与传统火罐区别

   1.系统性. 2.完全性. 3.无明显针对性.操作部位主要在背部和腹部。

 三.平衡火罐最佳治疗原则:

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第二章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 临床作用
1)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提高局部血液供应,增加局部血液流速,增加局部血液氧气量,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等。
2)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消炎抑菌,退热止痛,平衡阴阳等功效。

2. 作用机理

1)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俞等进行牵拉,温刮,挤压,弹拨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器官组织反应、自我调节、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

  火罐体内部的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自我调节。

2)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使脊髓或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从而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

4. 取位原则

1)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脊神经后根-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3)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期,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取患侧。

5. 补泻原则:

1)揉罐时的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2)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轾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第三章 平衡火罐禁忌

     饭后半小时才能施罐。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禁用或慎用。1)孕妇或年纪75岁以上者。 2)中、重度心脏病患者。 3)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病患者。 4)肿瘤,结核病患者。 5)极度衰弱、醉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严重情绪及皮肤失去弹性和皮肤过敏的患者。

第皿章 操作方法

一、火罐器具和注意事项
  
  1.器具: 1).玻璃火罐;5号罐4个、4号罐4个、3号罐2个。 2).火把一支。 3). 95% 医用酒精。 4).盛洒精容器一个。 5).酒精灯或打火机一个。 6).乳液介质一瓶。7).注射器和碘汀(皮肤起泡时用)。 8).湿毛巾一块。

  2.操作注意事项;1).充分暴露治疗区域。 2).挤掉火把上多余的洒精。 3).火把远离洒精缸上方。 4).火把远离患者的上方。 5).火把轻触火罐顶部. 6)火把角度向上。 7).根据患者不同体位,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火罐且留罐不宜超过5分钟,以避免水泡产生。  8).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如颈部,胸锁乳突肌,颈静脉窦,腹股沟等不能拔罐。

  二、操作手法及流程

   1. 要求  1).保证一定时间;2).达到一定力度); 3).手法力度和速度要均匀、连贯、柔和。 4).操作从轻开始、中间重、结束轻的节奏; 5). 体位为仰卧或俯卧。

   2. 手法操作

  1).闪罐(闪罐后皮肤所显示的颜色(见附录)为留罐做为决断) 火罐接触患者后立即拔起,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大声响。吸附-拔起-吸附-再拨起.....的循环手法。腹部绕脐而闪罐。背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的顺序进行。部位;两侧坚脊肌、脊柱和膀胱经。

  2).飞罐 - 把乳液介质布均匀,为行罐作准备

  3).行罐(走罐、拉罐)  火罐吸附在身上沿着一定方向行走,由轻到重。

  4).揉罐 - 火罐吸在身上后作顺时针环旋揉动。

  5).弹拨罐 - 在负压的基础上提起一侧罐口,用另一侧垂直神经或经络,来回拨动。一定要有向下的力以弹动皮肤下的神经及经络。弹拨罐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还可提高肌肉的兴奋性,调节脏腑机能,消除劳损,对疲劳综合症等有明显的疗效。也可用弹拨来消除针感。

  6).振罐 - 吸附后在原位进行小辐度上下振动,频率为每分钟大于180次。部位:双侧坚脊肌。

  7).抖罐 - 吸附垂直提起抖动,频率每分钟120次。部位:腹部。

  8).留罐 - 在闪罐、行罐时发现异常颜色的部位留罐,时间不超过5分钟为宜,也可不留。留罐间距须大于1个罐位并注意调整罐内压力的大小。

  3. 流程  1).背部;闪罐(3-6 遍)--飞罐(布满乳液介质)--行罐(3-6遍)--揉罐(1遍)--弹拨罐(1遍)--振罐(1遍)--留罐(抹除介基,少于5分钟.)
           2).腹部;闪罐(3圈)--飞罐(布满乳液介质)--行罐(1-2圈)--揉罐(1圈)--抖罐(1圈)--留罐(抹除介基,少于5分钟或不留罐)


                      本文根据王老师2010年5月8-10号讲课整理             于奥地利

附: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           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
紫红、暗红                            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                            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                      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