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教学随笔-教育文章-人教资源网

 天空的文字 2010-11-10
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
发表于《上海教育》1996年12期
基于对读的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如何把它和阅读教学其他任务的完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的功能,大家的认识和实践似乎还不够。几年来,我以“讲读课文教学中‘读’的功能和训练”为专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把读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整体感知阶段多给自读的机会。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在最初的对课文整体初步感知的阶段,我总设计有一个常规性的层次:“自读课文”。为调动学生自读的兴趣,⒈对篇幅不大的课文,老师先施行加以一定艺术加工渲染的范读,增强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急于进入课文情景的愿望,然后提出“自读课文”。⒉对一些具有含蓄、凝炼、蕴含较大信息量课题的课文,通过审题激疑,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自读课文”。
这一层次的读,我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读通、读顺”。读不准的生字,可以看生字栏注音拼读,读不通的句子可以回过头重读。拗口、陌生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顺。经常地进行这一层次的读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把陌生的书面语言读通顺的能力,使得学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语言最初的细致、真切的接触,较迅捷地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受。
二、部分深究阶段充分发挥读在理解中的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往,我们对读的训练做得不够,也缘于对读对于理解的作用认识不够。教学中,我以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推进为线索,组织教学层次,通过读与点拨,读与圈划、想象、比较、议论的结合,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的加工,从而达到对语言材料和组织方法的深入认识和吸收。具体来说,主要方式有:
1.通过读去获得对课文局部的概括性认识。在阅读进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课文某一段落先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安排学生小声吟诵或默默地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可以在与课文语言的潜心接触中吸收其中蕴含着的最关键信息,提取语言的要点,训练概括能力,把书读薄。
2.通过读对关键词句引起有力的注意。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要学生重点学习的。如《第一场雪》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读获得了“胶东半岛的这场雪大”这样的概括认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雪的大”,学生边读边圈划,就对“纷纷扬扬、大片大片、一会儿、簌簌、枯枝被积雪压断”等关键词句引起了有力的注意。
3.通过读对生动的词句展开表象的再造。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对于一些生动精彩的描写性词句,在教师的点拨下朗读,可以促成他们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再造,形成相应的鲜明内心视象。如在对《第一场雪》雪后美景的学习中,教师提出要求:“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描写雪后的景象的?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这些地方的雪又分别是怎样的?小声朗读,思考并想象一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边朗读边内心琢磨,就可从色彩、质感、形状等方面对“粉妆玉砌、毛茸茸、蓬松松、亮晶晶、沉甸甸”等词语获得较为真切形象地把握,使得语言文字由形象的内涵作支撑,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易于吸收。
4.通过读从语言的音韵节奏上涵泳情味。语言的内涵不仅建立在语义的联想轴上,同时也附载在语言的音韵、语调等节奏形式上,这使得只有通过读才能去涵泳体味这份情味。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音的声、韵构成及四声调的特点形成了汉语由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构成的独特的节奏主旋律。具有高超的语言素养的作者在写文章时,不仅要苦心择词、设格,还要用心调音,使他的语言作品具有音乐美,更好地传情达意。这也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读的原因。如上文谈到的《第一场雪》一文第三部分的教学中,在学生获得了雪后美丽景象的形象感后,还需对作者在描述时寄寓的情感加以进一步的体会。而此时教师只要把文中“嗬!好大的雪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句子标示出来,要求学生读一读,提示他们对句子的语气加以琢磨,对“毛茸茸”等叠音词的运用和“银条儿”等儿化处理加以玩味,就能体会作者对壮美雪景的赞叹,对奇丽积雪的喜爱的感情,对这种富有音律美的语言同时也会产生喜爱。
三、整体回归阶段通过读实现课文教育价值的再升华。
以往阅读教学中,在对课文各部分的深究结束后,往往通过谈话总结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教育意义,就告教学过程的终结。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要充分发挥课文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要让学生在课
本篇文章来源于 人教资源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