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语言训练

 纯洁冰心 2014-10-07

新课程四年级上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


1、观潮…………………………………………………刘婷婷

2、雅鲁藏布大峡谷……………………………………刘婷婷

3、鸟的天堂……………………………………………刘婷婷

4、火烧云………………………………………………刘婷婷

5、古诗两首……………………………………………刘婷婷

6、爬山虎的脚…………………………………………刘婷婷

7蟋蟀的住宅…………………………………………刘婷婷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刘婷婷

9、巨人的花园…………………………………………朱小青

10、幸福是什么 ………………………………………朱小青

11、去年的树 …………………………………………朱小青

12、小木偶的故事 ……………………………………朱小青

13、白鹅 ………………………………………………朱小青

14、白公鹅 ……………………………………………朱小青

15、猫 ………………………………………………朱小青

16、母鸡 ………………………………………………朱小青

17、长 城…… …………………………………… …………朱小青

18、颐和园 ……………………………………………………朱小青

19、秦兵马俑 …………………………………………………朱小青

20、古诗两首 ………………………………………………李红桂

21、搭石 ………………………………………………………李红桂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李红桂

23、卡罗纳 ……………………………………………………李红桂

24、给予是快乐的 ……………………………………………李红桂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红桂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李红桂

27、乌 塔 ……………………………………………………李红桂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李红桂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李红桂

30、电脑住宅 …………………………………………………李红桂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李红桂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李红桂



课 题

言语形式点

价值分析

1观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连用了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作者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千万匹”烘托出浪潮汹涌而来的磅礴气势。“山崩地裂”则着眼于描绘浪潮的声音,凸显出声势浩大。这两个比方烘托出了涨潮时的气势,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涨潮时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文字以画面感、立体感,使文字更富有生命力。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场景,以达到形象美和声音美的和谐统一。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课时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作者在写作时按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退潮后”的情境,文章如同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一一向我们展现潮起潮落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这样的叙述使文章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学习本课,不仅可以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模仿按时间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这段文字采用了“总起—分述”的方法详尽地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第一句话总的介绍大峡谷的美,后两句则采用并列的句式具体介绍山和水的独特风貌。
作者的笔触细腻,语言凝练、精致,通过强烈的对比凸显出景观的奇异,“固态的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热带雨林”、“皑皑雪山”,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能感受到画面美,意境美,可以启发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校园的一角”,尝试采用“总起—分述”的写法来介绍。

3鸟的天堂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榕树的绿在字里行间跳跃,“堆”出浓浓绿意;阳光下的耀眼“绿”意……每一处绿都代表着生命的色彩,生命的活力。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时时处处展示着榕树那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那勃勃的生机。教学时可以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 “颤动”的精妙和传神之处。积累文中精彩的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充分感受经典美文的独特魅力。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作者运用了长短不一的句式组合,从鸟影、鸟声、大小、颜色、活动等五个方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排比、复迭的句子,畅达地体现鸟的天堂热闹欢腾的景象。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作为经典美文,要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段。在朗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长短不一的句式组合,连环、顶真等写作手法……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学会写法的迁移和运用。

4火烧云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作者在介绍火烧云的色彩时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运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汇让火烧云显得美不胜收。这些词语的呈现方式也各具特色。红彤彤和金灿灿是abb式的词语;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搭配;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则是由水果名加颜色组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不会感觉到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读者能尽情领略火烧云变幻无穷的魅力。

可以运用课文这一范例,让学生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会迁移和运用。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而要进一步学会词语的变换使用,避免给人单一、贫乏的感觉。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到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这段文字着重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先写马的样子,再写马的变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跪、站、伸、长”,使马儿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为了凸显火烧云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时间词“过了两三秒钟”,体现了时间的短,变化速度的快。

火烧云的形态美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恰当地运用动词来表现火烧云变幻无穷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火烧云的图片,试着模仿描写火烧云的样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古诗两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浑然天成。

浅显的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的诗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表达的精确。同时,学会赏读优美的古诗词,达到积累和应用的目的。

尤其是后两行,可以联系生活感知、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品悟和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富含深刻的哲理。在积累经典诗句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一定的启示。俗话说:诗情画意。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感悟,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意境美和形象美的和谐统一。

6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作者笔下的爬山虎是一片生命的绿色,绿得新鲜,铺得均匀。这段文字不仅表现了爬山虎的静态美,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它的动态之美。风中的爬山虎,作者仅用一个“漾”字就赋予了静态的画面以生机和活力。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让学生欣赏叶圣陶的佳作,在诵读中积累精彩的语段,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感染。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段话中,作者就是凭借连续性的观察,具体描绘了细丝由直变弯,爬山虎顽强攀爬的过程。这不仅是植物成长的过程,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所得。看,爬山虎在作者笔下充满活力,它会“巴住”墙,被细丝“拉一把”,还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小小的生灵蓬勃向上的风采。

连续性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让爬山虎的成长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习作方法。尝试去观察一种植物,了解它的成长过程。再写一写观察日记,不断地积累习作的素材。逐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习作。

7蟋蟀的住宅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作者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对蟋蟀这种幼小的生灵进行了赞美。这句话是讲蟋蟀既没有良好的建筑住宅的才能,也没有特别好的工具。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这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突出了蟋蟀顽强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

要让学生了解设问这种写作方法在表达上的功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设问句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悟学习“设问”的写法,学会在习作中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这段文字中连续运用了“扒、搬掉、踏地、推到、铺开”等5个动词,将蟋蟀造房子的过程介绍得清楚明白。

连续运用动词,能够清楚地写明“做一件事”的过程。这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素材。

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把握这种写作的方法——连续运用动词,能够清楚地写明“做一件事”的过程。能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一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和习作能力。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试想一个天性好动的人待在静谧的病房里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做了恰当、逼真的诠释。“困兽”的窘迫、无奈,和魏格纳此刻的心境不谋而合。透过这个比喻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魏格纳当时的心情、神态,透过文字背后他那坐卧不安的样子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文中的这一句子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要让学生摘录、品读,感受语言的精妙,比喻的贴切,从而学会迁移、运用。

9巨人的花园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这句话描写了巨人的花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其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四字词语的组成结构相似,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仿照这几个词语,也写些类似的词语,并且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这是巨人在感受到有了孩子才拥有春天的道理之后发出的感叹。在这里可以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在巨人后面可用一个词语代替。(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醒悟、被唤醒……)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用这样替代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挖掘学生以往积累的词汇。

10

幸福是什么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小练笔,思维拓展:

幸福是——,————。

幸福是——,————。

幸福是——,————。

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这样的训练,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方法。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有效的练笔也是很重要的。

“你们好,孩子们!”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像这种说的内容前后置的形式,学生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抓住这个学习锲机,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做到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比较难,特别是人物语言的描写,所以强化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11

去年的树

句子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句子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了无穷的遐想。第一个“看”,是在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之时——虽然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这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这是篇拟人体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着明显的童话特点,如:“门先生”、“小鸟问女孩”等。

同样的一个字却能表达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这样的写法,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从而运用到写作上去。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12小木偶的故事

本课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如,“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这些词语是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的具体表现,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注意这些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引导学生积累这些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能帮助学生奠基一定的写作基础。这对中年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13白鹅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板一眼。在这里,作者还称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叙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现出对鹅充满了爱意。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运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写类似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种明贬实褒的写法。特别是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

鹅老爷偶尔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

此句形象地刻画出鹅的老爷派头,特别是“厉声叫骂”一词,很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好好斟酌一番。可以这样引导他们:

以老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出些什么话来?

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始终要重视的。动物也有生命的,想象它的内心世界,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鹅“高傲”的特点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4白公鹅

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

这是对白公鹅“慢条斯理”走路的具体描写。这个句子中“先……再……然后……再……”把白公鹅走路的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作者之所以能把白公鹅走路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还因为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

教给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一定的写作方法,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大吃一惊了。

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因为喜爱,才留心鹅的一举一动,做种种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更突出鹅的行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觉得好笑,很有趣。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破折号,表示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刚开始叙述的主体是“它”,后来突然改变角度说“他”,接着又说“他”,因此用破折号。

新课标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四年级的学生对破折号也不会陌生,借助这篇课文进行认识奠基也是很有必要的。

15猫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通过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地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引导学生也运用“非……不可”来写一写,另外,这篇课文中类似的关联词还有好几个,如,“任凭……也……”、“无论……也……”。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写句子,为学生的写作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好一个“蹭”字,把老舍对猫的喜爱,猫跟主人撒娇,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蹭”字,蹭出了人与猫之间的真情。人爱猫,猫亲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换字填空。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巧妙,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在无形中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16母鸡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让学生明白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方法。

在这组课文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让学生试着把这篇课文前面三段中的任意一段进行改写,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是可爱的。

17长城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给文章的一些写法对四年级学生也是很重要的。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站、踏、扶”。

18颐和园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运用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一个“滑”字,把昆明湖的静表达得淋漓尽致。“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滑”字的妙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写出了具体的方位。“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了”。

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可以鼓励学生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的顺序记叙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19秦兵马俑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眼即文眼,两首古诗中都有“送”字,读毕一对比,便明了这两首都是送别诗。再读之又会发现细微的差别,第一首是“之”广陵,第二首是“使”安西,意思同为“去”,“之”是自己要去,由于好友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游水,是主动的;而“使”却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保卫国家的,是被动的 。

这两句诗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一个“尽”字,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此时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诗人在这两诗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中段课标重点,理解“之”“使”的意思就能为理解全诗奠定基础。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此诗中,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是古诗词表现手法的一大特点,抓重点字词,更能理解诗句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21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此句展现给你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从协调有序的动作、轻快美妙的音乐、柔美清理的画面这三方面进行描写,细细读之一幅动感、和谐而又美妙的画面便展示在你的眼前,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意境秀美,不仅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更引发读者对乡村美好的向往以及对村民们淳朴的赞美。

用一对假设关联词“假如……总是……”展示又一幅走搭石的画面。作者截取一个老人们走搭石这极其平凡的镜头,通过年轻人的一“伏”一“背”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便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小学生的语言的发展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提升、内化。像这样的语言点能引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美好的想象。

阅读教学就是习得言语,内化言语。此训练点可以通过师生情境表演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同时通过假设关系词组来丰富画面,拓展画面,更好地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一个“几经辗转”包含多少艰辛!文中主人公小钱在花季的年龄里患上白血病是不幸的,然而正因为有医生、亲朋好友等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帮助,几经辗转,终于找到适合的骨髓,他又是幸运的。

聚焦一个“沉着地”,便可读出医生的高尚与伟大。他们面对余震的威胁,仍然坚守岗位,就是为了拯救一位素不相识的同胞的性命。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的内心真的能平静吗?不,绝对不可能平静。因为他牵挂着余震中的家人是否平安,他牵挂着海峡彼岸那位正满换期待着他的骨髓的青年。

一个省略号,真是耐人寻味!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流淌而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不!是一份坚强,是一次次的努力,更是传递着同胞之间的爱。

新课标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以采用查字典理解“几经辗转”的意思,同时也可以联系上文中的“十万”人中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十万”“一个”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理解“几经辗转”的意思。 简洁而又简单的表达,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为学生与文本更好的交流对话做铺垫。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然后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本,也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了重点词,层层追问,穿透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新课标第二学段中没有涉及体会省略号的用法,但我认为本文的省略号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前文的学习铺垫,再来体会此处省略号的内涵,已水到渠成。

23

卡罗纳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动词一个“放”,一个“贴”,还有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卡罗纳,别哭了。此时任何语言都是苍白乏力的,这两个动词与简短的一句话细致地描写文中的“我”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的一份最真挚的关爱。

聚焦这句话中的两个“不许”和一个“!”,便能充分感受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老师害怕同学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声不经意的笑都可能伤害这位不幸的孩子,于是在课前便有了两个“不许”和一个“!”。老师的爱像海一样深沉,既有真诚的理解,也有细致的呵护!老师的话语传达的是一种爱的力量。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言语训练点通过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文字,着眼动作描写,初步感受语言的妙用,从而达到学法的迁移和运用的目的。

“学习人物的言行,从中受到的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两个“不许”和一个“!”,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老师内心世界。通过反复品读,发现老师简单的话语中 不仅仅是一份关爱,还有一份呵护。

文中还有描写老师对卡罗纳的鼓励等语言,学生可以找出来细细品读、回味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

24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关注这个细节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联系自己理解“给予是快乐的”,从而领会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通过关注细节描写,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表达、侧面衬托的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抓关键词对理解文本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无不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一倒置的表达,诉说着伯父内心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恨以及自己的无耐。聚焦“中华不振”这个词语,便可辐射全文,中华怎么不振?为什么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哭诉着、得意扬扬”一组对比强烈的词语,读之两位人物的形象便如一幅鲜活的画展现眼前,外国人的嚣张、跋扈飞扬,国人的可怜兮兮,还有对那妇女衣着的刻画(衣衫褴褛),看着这一幕幕,想象着妇女可能哭诉着什么?细读每一个词语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的不振,国人时时处处受人欺凌的悲惨场面。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辐射全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个字,一个词,把字词读成画面,用言语还原画面,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这样的能力同样重要!

补充文本的空白处,想象妇女可能哭诉着什么?让是学生与文本有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更能体会妇女的不幸处境,更深切地体会中华的不振。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辉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文中出现了三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情色彩各不相同,一次比一次强烈。同样的一句话,使用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了不同的思想情感,饱含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找出文中出现爬山虎的句子,反复吟诵,不仅能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那么清新、那么跳跃,同时能强烈感染读者,使之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体会到隐含着的意思,这样叶老的形象不言而喻便跃然纸上。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从而获得语言材料,这也是语文课的又一重要目标。

27

乌塔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的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参观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上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这是乌塔旅游前所做的充分准备,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有先后顺序,细读便能感受乌塔胆大心细、坚定智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这可以说是文章的中心句。乌塔小小年纪能游历欧洲,不仅仅是她具有独立能力,重要的是她认识世界不囿于间接认识,还需有更多的直接认识,参与实践活动。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是中段语文的又一目标。通过复述既对文本有一个了解,同时对学生习得的语言也得以内化 。

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真正使语文学以致用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它不但会停止进步,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用两个假设句委婉地向来信者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劝告来信者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自己才能奋发向上。 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

突出写信这一应用文的特点,转换角色,将心比心,是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积累语言材料也是习得语言一种方法。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这个句子中有两对近义词,其一:“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发明”在本课中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前者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增加,后者则有了质的变化。其二:“改观”和“改变”,“改观”在本课中是指20世纪以来的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的面貌;而“改变”则是强调了改换、变更。

运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之快。可以通过朗读诗句,了解出处,读懂诗句联系实际领会引用诗句在此的意义。

  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词语微弱的变化来品味词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词语的整体感知能力。这种方法不仅简便省事,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句意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辨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到20世纪是个非同凡响的世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资料的收集,内化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感悟,挖就掘出文本的内涵。

30

电脑住宅

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这时,只有主人下达“同意入内”的指令后,大门才会打开。

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参观的游客”介绍电脑住宅的设置、功能和它神奇的地方。

这句话中的引号突出强调了先进的电脑住宅大门的特点。

像这样的表达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可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更能体会说明文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生动的表达方法。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然后展开想象,围绕“如果我是一个设计师,我会怎样设计电脑住宅”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设计智能化的商场、医院、学校……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了解引号的一般用法,有助于理解文本,逐步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同时又具有趣味性。

复述课文内容梗概,也是学习和内化语言的另一途径。

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并能在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模仿、运用,达到迁移的作用。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开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以并列的句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了读者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在朗读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情感体验,使科学性的说明文也能引出读者的内心情感。

“一支”“漫长的”等词语准确地道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采用删词的方法,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语言的形象和意味会随之凸现而出。

一个长长的总分句式,从行走方式、体形、性格将数千万年后恐龙的形态各异描述出来了,生动有趣,词语精当。

立足这个语段,我们试图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条理性、生动性。可以激发兴趣,如你们想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吗?唤起孩子的童真,让他有切实地感受。那几十米到底有多长?和上课的教室比比。数十吨到底有多重?和全班同学的体重比比。在比较中,学生有了参照物,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的条理性、生动性。

感悟科普性文章,教师要关注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科学的同时,也能让读者语言的生动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本课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部分词语的缺失,从而感受意思的不同,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准确,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更需要教师将一些理性的语言注入儿童味,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品出语言的味儿。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例如,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栽培后结出的果实有的比篮球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

本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把之表达地更加生动形象。

如何领悟“魔力”呢?联系前后文,补充以丰富的图片资料感受种子经太空旅行后所发生的奇妙的变化以及神奇的用途,引发奇思妙想在感受种子奇妙变化中领悟“魔力”……

课文很多地方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太空蔬菜的种类及作用,对领会“魔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同时在这个句中还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太空果实栽培的形状。

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是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两点既是目标,又是交织的两条线索──在明线“感受科学的神奇”中渗透语言文字的品味。

初步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妙用。

新课程四年级下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


1、古诗词三首………………………………………………丁

2、桂林山水…………………………………………………丁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丁

4、七月的天山………………………………………………丁

5、中彩那天…………………………………………………丁

6、万年牢……………………………………………………丁

7、尊严………………………………………………………(无名)

8、将心比心…………………………………………………(无名)

9、自然之道…………………………………………………(无名)

10、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无名)

11、蝙蝠和雷达……………………………………………(无名)

12、大自然的启示…………………………………………(无名)

13、夜莺的歌声……………………………………………刘婷婷

14、小英雄雨来……………………………………………刘婷婷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刘婷婷

16、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刘婷婷

17、触摸春天………………………………………………刘婷婷

18、永生的眼睛……………………………………………林上幸

19、生命 生命……………………………………………林上幸

20、花的勇气………………………………………………林上幸

21、乡下人家………………………………………………林上幸

22、牧场之国………………………………………………林上幸

23、古诗词三首……………………………………………林上幸

24、麦哨……………………………………………………林上幸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无名)

26、全神贯注………………………………………………(无名)

27、鱼游到了纸上…………………………………………(无名)

28、父亲的菜园……………………………………………(无名)

29、寓言两则………………………………………………(无名)

30、文成公主进藏…………………………………………(无名)

31、普罗米修斯……………………………………………(无名)

32、渔夫的故事……………………………………………刘婷婷


课 题

言语形式点

价值分析

1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表达的精确。让学生展开想象,语言品味,让洞庭湖的优美意境一一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定格,让诗句的内涵和精妙,一一让学生得以感悟、品味,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开头引用名句点明了桂林是闻名遐迩、另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让学生了解引用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名句,而对它的出处人们却知之甚少,点名出处,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体会语言的美感与精巧。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这个语段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使人感觉具体可感。

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并练习模仿例句进行写话训练。

4*七月的天山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条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山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是多么丰富,比喻是多么贴切。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训练。这样的揣摩使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塔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这句话中“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准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中彩那天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见,他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有形无形的人物内心活动是文中的出彩之处,也是表现主题的只要方式。文中这位家境贫寒但品德高尚的“父亲”

没有说一句话,没有直言他内心的矛盾与苦楚,但他的动作、神情,透露出他极其矛盾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使学生学会透过神情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文章开头引用母亲的一句话告诉我们经济上的拮据算不得什么,只要精神上有了一定依托,对人诚实、有信用,就相当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文章的结尾是这个完美故事的高尚结局:父亲经过考虑,把车还给了库伯,做到了诚实、守信用。虽然我家经济上仍然困难,却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财富,那就是为人诚实、讲信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美。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同样重要,让学生了解首尾照应这种表达方式,认识到这使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美,让文章有“凤头”“豹尾”之效,并迁移运用在习作中。

6万年牢

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

这三处“万年牢”一脉相承,层层递进。随着情节的推进,向读者揭示了“万年牢”的含义及内在的相互联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得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出现的词语中,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在遣词造句上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课文第六自然段:

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不马虎。老板嫌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掺点儿假,他不听……

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父亲的诚实厚道与老板的昧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褒贬之情跃然纸上。

让学生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更能凸显父亲的可贵品质。

7尊严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如何把哈默这个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体会思想,把人物形象具体化。例如:从外貌“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体会年轻人饱经磨难、急需食物;从神态、语言“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目光顿时灰暗了”、“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我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体会年轻人在困难时刻不忘尊严,绝不能不劳而获;从动作“蹲下来、轻轻地捶背”体会年轻人对工作尽职尽责等。

引导学生发现要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可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小组交流。

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如何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高质量的对话,仅靠熟读文本显然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活读文本,把自身感受通过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阅读对话就有了质量。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将心比心

“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与鼓励。”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的本身,如语言中“人称”的指代要明白,层次要分清,交代要清楚。在理解的基础上,可提供一些情景进行迁移训练。如,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让座,一位老人在种树,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很多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出现表达不清,指代模糊的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也为学生写作扫清一道障碍。

9自然之道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一个“探”字,把幼龟那种欲出又止,害怕,警惕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非常精妙。引导学生通过给“探”换一个词的方式,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微妙。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句话中“愚不可及”似乎已经表明我们做的事是够愚蠢的,在句子的末尾又添上“蠢事”,好像有重复的嫌疑,但细细品味,我们又能够发现一起用上“愚不可及”、“蠢事”更能把我们当时后悔,难受的心情进行强调,突出。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1蝙蝠与雷达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比较句子:

1、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2、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第一个句子用了比喻。简短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蝙蝠当时的窘境,而且让我们感受作者用词生动、精妙。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比较句子:

1、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2、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通过比较句子,引导抓住“反复、终于”体会揭秘之难,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2大自然的启示

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动词,分别是:吃、咬、钻、毁。在教学中,我们可将这四个动词的位置进行调换,再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知道用词的准确,培养语感。

四年级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关键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用词的准确,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从而促进能力的生成。

这篇课文有大小两个标题,这中写法是学生之前没接触到的,一篇文章里有两篇小文章。

引导学生了解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例,但写的又都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所以大标题和小标题是总分关系,小标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这种大标题下有小标题的写作方法学生以前接触得不多,学完第二篇短文后,让学生感知全文,了解这种写作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铺垫。

13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以歌声为线索,结构清楚,情节引人入胜。作为一篇长文,作者以“歌声”贯穿故事的始终,使文章行散而神不散。一起“歌声”引诱敌人,二起“歌声”迷惑敌人,三起“歌声”传递信息,四起“歌声”准备再诱。

清脆悦耳的歌声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扣住了文章的魂,传神地展现出男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

长文短教,长文短学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文章的主线,而在本课中“歌声”就是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歌声”的语句,细细品读,把握文章的线索,从歌声中打开文本学习的大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小男孩非常沉着、自然,在话语中流露出对德国强盗的憎恨。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由于小男孩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

正是这些看似纯真无知的话语,巧妙地掩饰了小男孩的真实意图,也使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小英雄形象逐渐丰满。

本课学习的难点正是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野兽”一词,在这里是一语双关,既痛骂了敌人,又保护了群众,成功塑造了小英雄的形象。在学习文本时除历史背景的介入外,更需要对这样的文字进行推敲,揣摩,加深对文字的品悟,对人物的理解。

14小英雄雨来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扁鼻子军官的形象真可谓面目可憎,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加重了笔墨。除了比喻这种的手法的应用,更多的是用了精准的动词描写,“弓着、伸出、扭着、拉、抽出、打、揪、拧”。透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个恶狠狠的军官形象顿时跃然纸上。面对这样的逼问和拷打,雨来却毫不屈服,这样的反衬使得小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更令人肃然起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段文字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动词运用的精确性,学习通过动作描写丰满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段话描写的是还乡河上傍晚的景色。蓝蓝的天、一块一块红绸子似的浮云、映着浮云的还乡河、飘飘悠悠的芦花,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风景图。一切景语皆情语,跟上文描写的雨来和鬼子斗争的气氛相比,这样的环境、场面显得格外平静,暗含着对雨来可能牺牲的悲伤。

文中两次的环境描写用意不尽相同。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旨在写景美。而这一处却是为了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学习文本的过程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并逐步学习在习作中加以应用。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为了”,一步步加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呼唤和平、制止战争的强烈情感。

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在教材中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是在本文中却格外让人动容,不仅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更增添了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学习模仿这一写法,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这是小作者看到父亲遗体时的一段想象,这段文字不仅包含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更是作者期盼“和平”的强烈呼吁。四个“听见了”层层推进,从身边的人到全世界,情真意切,让人感同身受。再加上三个“和平”以及三个感叹号,把对“和平”的渴求融入到了字里行间,更融进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四个“听见了”三个“和平”,看似重复,却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这是一种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研习语言的同时,充分感受这种写法的精妙。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歌前四节叙述结构相似,极富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战争的强烈抗议。

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诗歌语言的特色。进而学会模仿诗歌前4节的写法,试着仿写。模仿是诗歌创作的起点,是语言迁移的最佳途径之一。

17触摸春天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姑娘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般,作者采用一种清新自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花丛、盲童、蝴蝶。在这个春天的早晨里安静拢住蝴蝶的瞬间不仅融入了春的气息,更缔造了春天的“奇迹”,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

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奇迹”一词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读者的情。在教学中可以紧扣“奇迹”,让学生去体会奇迹背后的那份“神奇的灵性”,充分感受安静对生命的珍爱和热忱。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春光融融中,安静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快乐。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既可看出她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她对飞翔的渴望和向往。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文章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受到盲女孩对生命的热忱,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说文章是一幅幅画,那安静仰脸张望的一刻无疑是画中最美的一瞬间。如何让学生感受那份可贵,可以让学生移情体验,发挥想象,走进安静——这个盲童的内心世界。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静静地放飞了蝴蝶,因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包括她,当然也包括美丽的蝴蝶。这个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盲女孩,创造了生活的诸多奇迹,也为她的人生带来了新的体验和美好回忆,令我们肃然起敬。

“花间共舞”、“放飞生命”多么令人怦然心动的画面啊!安静用她的浓浓爱意,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她的坚强、乐观,从容、淡定将永远鲜明地镌刻在读者心中!

这句话是作者在目睹了一切之后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感受,这里的“谁”不仅是指安静,更指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教学时可以介入一些课外素材,让学生了解“谁”可以是残疾人,也可以是身体健全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是否珍爱生命,是否有创造奇迹的热忱和勇气。

18永生的眼睛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和“自豪”这两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抓住这两个词,文本就被统帅起来了──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第一个“自豪”是外公认为家人应为自己骄傲,第二个“骄傲”是温迪为妈妈、外公的捐赠行为骄傲,第三处是妈妈为温迪而骄傲。理顺了这几个“骄傲”,文章的脉络也就理清了。

扣住文眼“骄傲”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加从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带有“骄傲”和“自豪”的语句,从中品读,感受人物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文中的父亲毅然捐出了妻子和自己的眼睛角膜,而子女并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作者两次写到父亲的话,话语虽平常,却包含深刻的含义。全篇不见奉献,高尚,崇高等大词伟词,有的只是“有意义”。“有意义”不是简单的做一件好事,“有意义”包含着器官捐献全部的内蕴,也是永生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编者究竟想通过这篇课文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以为一是认识器官捐献这种有意义的行为,感受琳达的骄傲。二是承担作为课文的例子功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生动细致地描写的方法。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这是开篇第一句。是作者自己的追问,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的扪心自问。作者未作任何正面回答,但似乎整篇文章又都在回答这一问题。“生命是 ”的答案也许不止课文中的三种。

篇章结构的初步认识是四下的一个重点内容。而生命 生命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全文围绕第一段开始展开。

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结果:只活了几天。

现状: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砖缝

状态: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如此种种的比较,让“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跃然纸上,那种强烈的生命跳动让人怦然心动。与后文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文字的排列,构成这种强烈的生命跃动,需要读者细心的揣摩,咀嚼,对孩子良好语感的形成具有莫大的好处。

课题:生命 生命

这样的课题与众不同,历来是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理解是本文题目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敬重,一种真诚的呼唤和呐喊,是对生命的一种感叹如果去掉一个,就达不到以上效果了。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生命生命”这一特殊言语形式的感悟,对理解整篇课文的情韵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20花的勇气

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独特的言语形式,几个并列的小排比句构成一个大的排比句,两个字三个字的相间,读来有种特别跳跃的趣味,分别从颜色、神态、规模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后文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相映成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这样独特的言语形式不但利于孩子绘声绘色的朗读,而且能在读中感悟文本的人文意蕴。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花的勇气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即是对“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概括,也是对前面学过的几篇课文的一次总结。“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盲姑娘安静……;是外公的……;也是杏林子……;还是……”

相关主题的文章回文互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整体意识。

21乡下人家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一个个逗号隔开了不同季节的美丽画面。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虽然平凡、普通,但却很实在,各有各的用处,虽然种在“门前的场地”上,但却同样开得灿烂,就像他们的主人一样虽然平凡,但同样美丽。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这里逗号的特殊运用让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青的、红的瓜,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单个字的叫“瓜、藤、叶”,给人一种亲切、喜爱的感觉。与下文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绿的叶,青的竿”有异曲同工之妙。默默读来,一种欢喜的情愫涌上心尖。

语感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孩子慢慢的去细细品味、精雕细琢。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联系课文的描写顺序“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群鸡觅食——小鸭戏水——门前晚餐——月明人静”本文时间与空间穿插描写的特色跃然纸上。

初步学习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是四下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通过对本句的探究,辐射全文,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

题目:乡下人家

富有诗意的题目,让人在细嚼慢咽之后,眼前不由自主地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终,低吟慢诵,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若是放在课终,可起到复述、背诵、巩固的作用;也可以在课前用已学过的过故人庄导入,让课堂伊未开始先有情。

22牧场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文一共四次出现这句,2、3、4、5段每段一句,其中第2、4、5段出现在最后,第3段出现在开头。朗读起来有种朗朗上口、盘旋上升的感觉,将“牧场之国”的颂歌进行到底,好似每一句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荷兰,又好像每一句都在讲述着同一个荷兰。

独特的反复出现的句式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的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进行了思维的深度拓展,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成千上万、成群结队”与“见不到一个人影”相映成趣,与课题“牧场之国”前后呼应。类似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个句子通过这样的词组,把“荷兰是牧场之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样的句式也是本文的典型,通过本句的学习,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全文。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渲染,营造出一个分为安宁、美丽的“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之《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满山遍野的绿与白,但不是那种吓人的“惨绿与苍白”,而是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让人看了欣喜与爱意。简简单单的两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给人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

典型句式的呈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蓝本。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说话训练,《乡村四月》的宁静与美丽浮现在孩子们的心中,更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意兼得。

23古诗词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本诗从一个乡村老翁的角度,阐述乡村儿女、童孙的生活场景。揭示了乡村老人心中儿孙满堂、勤俭持家、守望农田的朴素美好情愿。

23

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个“肥”字将艳丽、美好的春光尽显无遗。如果改成“桃花流水鳜鱼瘦“则全无此感。这就是简简单单几个词排列在一起的魅力。

古诗词教学最重意境。“桃花、流水、鳜鱼”本是几个简单的、浅薄的、单调的词语,但组合在一起,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美好想象,那份艳丽与宁静让人沉醉,向往。

23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为何“不须归”?舍不得的是那绵绵柔柔的“斜风细雨”;还是西塞山前那犹如精灵般的“白鹭”,还是灿烂的桃花、潺潺的流水、鲜美的鳜鱼呢?或者还是……

24麦哨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本文言语优美,意境悠远。文章前后的这两段最为经典,都以“呜卟,呜卟,呜……”开头,内容均差不多,前后呼应,但留给人的意想却相差甚大。“呜卟,呜卟,呜……”读着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三个标点符号,那种柔美、悠远的哨声犹如就在我们耳边,特别是最后的“传得很远、很远……”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本册的教学重点。通过对前后呼应的这两段的体悟,让学生整体感受乡下孩子生活的悠闲与安逸,体验作者言语的魅力,促进语感的进一步发展。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这是伽利略思考问题的过程,句语句之间环环相扣,思维严谨、缜密。通过一个假设推测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这不合乎情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清晰准确的,那自然就产生怀疑引用的观点了。可见伽利略对科学的严谨、以及执着的追求精神。

第一句话用假设关系的两个复句和连续两个反问,第二句话通过人们对事件的嘲讽,从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正是在这种环境和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核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中段课标重点。而这个语言点是质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关键,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对伽利略的质疑,求证、公开试验等便豁然开朗了

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关注语言描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关注语言不能仅仅限制于正面的语言描写,也要关注侧面语言描写,这对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26

全神贯注

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此处通过对比的手法以及通过对罗丹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刻划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文中两个省略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省略的是罗丹的细致观察,省略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描写,更能感悟人物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又是一处传神的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兼用比喻和联想,运用“好像——似乎——像---”等比喻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删减比较法,加以发现,比较,体会为什么这么写,从而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与如何表达地具体。

此言语训练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文字,着眼动作描写,初步感受语言的妙用,从而达到学法的迁移和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小学生的语言的发展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提升、内化。像这样的语言点能引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审美语言的能力。

27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没想到,这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

第一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同时在课文中有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可以说这句话在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那就可以做为学文的切入点,先找到文中出现了几次鱼游到纸上的句子,再追究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从而去探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这也是写作的一大特点,从侧面描写来赞赏这位聋哑青年所作的画,赞其画技高超,画得栩栩如生,鱼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的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解的结果,最终才能游到聋哑青年的心里,好一个“游”字啊!

聚焦一个“静静地”,联系上下文,便可读出聋哑青年的一份认真、一种忘我的境界。他在静静地画着,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这两个不同的场面,仿佛让读者有亲眼目睹之感,同时不同的读者看到的画面又不尽相,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同时学生也会明白不同的语境,及时相同的字、词所表达的意思有不尽相同。在习得语言的同时,理解文章的表达。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然后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本,也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了重点词,层层追问,穿透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28

父亲的菜园

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①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②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③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④望着我们困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⑤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⑥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文本一开始,便运用一个比喻句,让读者立即感到作者一家人陷入了“为无菜而荒”生活的窘境,一个“失去”、“一个就像婴儿断了奶”字里行间,不得不让我们有所遐想,失去了仅仅是翠绿的菜园吗,不是,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普通农家的生计问题,多么伤感的语言,由一个菜园想到了人生脆弱的生命。

①②③这三个句子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动作。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征服”困难,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④⑤⑥这三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反复读之父亲的那份执着、坚韧无不跃然纸上。

纵观父亲的语言及动作,我们发现其实这是一位父亲的责任,是他对土地,更是对一家人深深的爱,爱者无量,这才支撑他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次次地开垦、劳作。在父亲言行的背后,在你我心中都会留下同样的一块菜园,一块“岁月耕耘的菜园”。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表达,是中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常关注这样的语言点,我认为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留心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是本组学习的重点,通过这组对父亲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父亲的形象内心世界。通过反复品读,回味,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

29

寓言两则

课题“寓言”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首先了解文体,针对寓言文体特点进行学习。寓言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联系学过的寓言特点,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注视”“聚精会神地盯”两个都表示看,可与看的程度差远了,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以感受其中的不同。“注视”什么,注视多长时间,同样“聚精会神地盯”什么,盯多长时间,联系“两年以后”“每天”便可理解学习的艰辛了,为揭示寓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随悄然不觉,却来势汹汹,暗含了寓意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诫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高尚。

关注文体,了解文体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阅读教学就是习得言语,内化言语。此训练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同时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这几组所表示的时间短语,既可以看出蔡桓公病情发展的情况,又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学习这种写法又一个言语点。

30

文成公主进藏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 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

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了过。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支长得又肥又壮。

像这样的句子,课文里还有,课文写到了四个场景“树干搭桥”“羊毛铺路”“人鸟对话”“背走巴乃山”,反复读,便可发现民间传说语言的特点,语言生动,扣人心弦,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及神奇色彩的特点,感受其语言特点同时,并用赞美、敬佩的语言读出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能简要地复述故事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是中段阅读教学的一重复述是实习的语言的又一途径。

其次找出潜藏文中这样语言风格的句子,加以咀嚼、涵咏,初步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的神奇。

31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领袖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

狠心的宙斯又拍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这几位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简单地了解这些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一个“?”,一个“!”反复读之,便可领略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坚定的信念。

一个“锁”、一个“啄”是整个语段的向心力,整个语段的支撑点,两个字凝聚了两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两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能感受普罗米修斯不简单的痛苦磨难,锁住的是身躯的自由但锁不住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锁”已经是对身心极大地折磨,然而一个“啄”更是雪上加霜,好好品味这两个动词,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通过词语教学既能解决学生对古希腊神难读、拗口这一难点,又能理清这几位神的关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简单单的标点符号,置于句子当中,便有了生命。它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好好体会,对于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字,一个词,把字词读成画面,用言语还原画面,丰满人物形象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这样的能力非常重要!

32

渔夫的故事

课文第十六至二十五自然段。

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