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痞症之证治

 悠游0 2010-11-13
论痞症之证治(修改稿)
    论痞症之证治   
    
 痞症乃大症候,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酒客病论中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然而当今的讲义论者甚少。笔者近年遇这类病症不少,认为不可忽视,今做阐述探讨。
 《伤寒论》论痞症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伤寒论》中论痞症大多是因伤寒误治造成。
  因下后复发汗心下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痞满,呕逆者,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干姜大枣);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革更)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做使(革更)也,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革更),服泻心汤已,复以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革更)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分别用清热泄痞,扶阳泄痞,和胃泄痞,开结泄痞补,补胃散痞,下利用固涩收敛之剂治之。
  此类误下痞满之症,均是表邪未尽,误下里虚,无形之邪气,陷入于里,气机的升降阻滞而成痞也。
 《兰室秘藏》多讲的痞症是因元气虚弱,脾气不运,饮食不当内伤,以致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由此可见得痞症者不在少数。
 《兰室秘藏》解云:盛食填塞于胸中为之窒塞,两寸脉当主事,两尺脉不见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阴之号也,胸中者肺也,为物所填,肺者手太阴金也,金主杀伐也,与坤土俱在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食塞于上,脉绝于下,若不明天地之道,无由达此至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地之别名也,故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矣。地之用在于天上,则万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脏,主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右三部脉主之,偏见于寸口,食塞其二,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竭绝,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由此可见痞症关乎病人的生死,绝非一般症候。
  治伤寒误下痞症用《伤寒论》治痞之方。
    治元气虚弱,脾气不运,饮食内伤之痞症用李东垣方。
  李东垣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生也。”他用天、地、人合一的观点讲:“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说明输布精气,转化糟粕是人体阴阳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而脾胃却是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他很重视“升脾气降阴火”,认为只有脾气升发,有助于水谷精气的蒸化,阴火方能潜藏,元气才能充沛,
生机才能活跃。因而李东垣不论在理论、临证制方方面,都很重视脾胃在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由于饮食不节,劳倦所伤,造成脾胃虚弱,谷气不布,元气不足,又因情志不快、阴火炽盛,以至元气不能制约阴火,造成气机升降浮沉的失衡,则诸病生矣,危及到元气的衰竭,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为此后人说“脾胃之气是后天之本”。
  因饮食不节,情志盛怒,脾气不升,浊阴不潜,脾胃升降机能失调,郁结在三焦之间则痞症生也。下面是李东垣治痞的六个方剂的分析:
 1、治心下痞闷一切所伤,及积年不愈者
干生姜神曲(炒)炙甘草(各二分)猪苓(二钱五分)泽泻浓朴砂仁(各三钱)半夏(汤洗七次)陈皮人参(各四钱)枳实(五炒)黄连(净炒)黄芩(各六钱)姜黄白朮(各一两)
  此方中降浊气用;黄连黄芩,二药味苦,所谓辛开苦降也。健脾有:白朮人参炙甘草。脾统血,须通经行血用姜黄。脾恶湿,化湿用猪苓泽泻。和胃温通有:半夏枳实陈皮神曲浓朴砂仁干生姜。脾健、和胃、化湿后,脾气则运,痞便开矣。                
 2、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面白茯苓白朮(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浓朴(四钱炙)浓朴黄连(各三钱)
    此方降气药:黄连 。此治虚证,重在健脾和胃,健脾用:人参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麦面。温胃行气:干生姜半夏曲浓朴。脾健则气运、胃和则能食,痞自消矣。                              
  3、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姜黄(各一钱)干生姜(二钱)茯苓炙甘草白朮(各三钱)陈皮猪苓(各五钱)枳实(七钱炒)半夏(九钱)黄连(一两)黄芩(二两炒)
    此方降浊气药:黄连黄芩。健脾:茯苓炙甘草白朮。温胃行气;干生姜半夏枳实陈皮姜黄。祛湿:猪苓泽泻。健脾、和胃、化湿后,脾旺,气运,痞通壅滞消,诸证失矣。             
  4、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枳实(炒)当归梢(各二分)陈皮生姜木香(各三分)柴胡(四分)炙甘草(各五分)红花(少许)草豆蔻(五分)半夏(一钱)
  此方中升清气用:柴胡(兼解郁)。健脾:炙甘草梢。脾统血用:当归红花行血,温胃行气有:半夏生姜枳实木香草豆蔻。健脾行气中脘则通,痞满自消。
 5、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半夏(洗)浓朴(炙)石膏青皮(各五分)当归身(七分)白豆蔻仁缩砂茵陈(酒制)干葛(各一钱)炙甘草羌活黄芩(一半酒洗一半炒)苦葶苈(酒洗炒)人参柴胡独活(各三钱)
  此方中升清气药:干葛柴胡羌活。降浊气:独活黄芩。健脾:人参炙甘草。脾统血,用当归行血助运。温胃行气有:白豆蔻仁缩砂半夏浓朴青皮。 化湿清热:茵陈苦葶苈石膏。升清降浊清热化湿,脾气健运,气通痞消。  
 6、胸痞满逆气咳频呕吐者用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匕,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若不至两手,尺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则已,如食不去,用此药吐之。 
  总结:治痞方药中,解忧气郁结中脘、胸中不利者用干葛柴胡羌活升散,其余用黄连黄芩独活苦降之品,寓有辛开苦降之意,可谓善用半夏泻心汤之也。姜黄多用通经.再以人参白朮白茯苓当归红花(脾统血)健脾,白豆蔻仁缩砂温脾胃;以半夏枳实陈皮神曲浓朴木香行气和胃脘;兼有湿邪者,斟情选用猪苓泽泻茵陈苦葶苈。
  此可用此公式来概括:心下痞(革更)=={脾胃肝(定位)+伤寒误下、伤食、气郁(定邪)+兼症}舌苔脉象==痞病。治法可斟情选择上述方药。
  病例1:程某某 男 45岁 工人
      八年前因噎、吐血在晋中二院诊断为贲门癌,每遇天寒则噎,呕吐,吐血,或经西医输液打针(阿托品、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或禁食几天,则能饮汤汁,渐进饮食,到天暖时便可吞咽普食。仔细询问病史,晋中二院未做拉网、切片检查,余以为是食管烫伤、瘢痕造成吞咽困难。此次病犯,又在腊月,因寒之故。脉弦紧舌苔白薄  断为外寒痞症 用药:
旋复花30克(布包)半夏15克  代赭石20克 党参30克  甘草10克  生姜五片 大枣十个 水服 二剂后不吐,能饮流汁,嘱服附子理中丸,早、中、晚一丸。三日后进普食。
  病例2 :陈某某 男 62岁 干部
          胸下痞闷,稍痛,烦燥不安。按之腹软。饱食后骑车外出,招风,归来发觉心下不适,渐至痞满加剧。舌质淡红脉弦紧。此痞症,用药:
  防风10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党参12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枳实10克 木香10克 草蔻仁10克 缩砂仁10克 半夏15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焦三仙各15克 鸡内金12克 生姜三片 水煎服。一剂后症减,痛不减,加元胡10克,二剂后诸症失。
  病例3、刘某 男45岁 农民
      与人生气,饱食后卧床,胃脘痛,两胁下胀满,烦燥不安,一夜未能入眠。腹胀,按之心下稍硬。舌淡红脉紧数 痞症 用药:
  姜黄10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白术15克 获苓15克 当归12克 良姜1 2克 党参12克 草蔻仁10克 缩砂仁10克 厚朴10克 枳实10克 半夏15克 陈皮10克 木香10克 郁金10克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回家服药后,胸闷烦燥,心下痛剧,出冷汗,恶寒。急请附近西医,肌肉注射阿托品一支,痛减。频频咳嗽,令家人用力捣背,突然呕吐,碎食、药汁、血丝及咖啡色汁液。其时接电话余及时赶到。患者吐后痛减,腹软,鼾然入睡。脉缓无力,嘱家人不必唤醒。二日天明,诸症皆失,稍觉疲乏无力。以为病好转,没来就诊,在家喝小米稀饭调养数日而愈。
  此例药虽未奏效,然垂背催吐,邪出胃肠则痞开,是吐法之功矣。余辨症不精,未用瓜蒂赤小豆散之误。
  病例4:冯某某 男17岁 学生
      时逢腊八,逆风放学回家,饱食镏米(软米、大枣蒸制)。时隔不久,胃脘胀痛,频频干呕,服西药喝水即吐,渐至两胁憋闷,烦燥不安。家长请余出诊,诊脉看舌知是痞症。然而不能服药,此时病情加重,两胁胀满,辗转呼号,坐卧不安。余嘱家长用手掌按胃区,由上而下出力按摩。与此同时余用中指点百会穴,由左而右旋转按摩百余次,又由右向左百余次。患者连连嗳气,述说:不疼,好多了。余因诊所有人候诊不便久留,告辞。二日见家长说:已上学去了。
    讨论:周众所知,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气”、是“气机”、是“气化”。我们的生命力,所以能够维持一切生理活动、生长、发育、都是通过气机的作用才能实现的,五脏六腑在生命活动中所以能各司其职,无一不是依赖气血的构通、滋养来而进行的,所以说气血的作用对生命的活动来说至关重要。
  周众所知:气为血帅,“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无形血有形。有形之物易观察、研究,无形之气难以着手探讨,只有通过气机的作用方能看出气化的功能。老百姓常说:人活得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可见气化的功能是多么的重要。当今医者研究有形的血颇多,而对无形的气则关注的不够。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本文就是想通过痞症证治的探讨,从侧面来阐述气化的作用。伤寒误下;饮食不节,劳倦所伤,造成气机升降的失调,往往会造成生命危险,像病例3那样危在旦夕。此文是想通过李东垣主张脾胃的强弱,决定气的盛衰来阐述气机升降的重要性,同时,也想找出李氏调理气机的用药规律。
  不妥之处,望同仁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