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湖北省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钝感力”讲评

 紫玉云鹰 2010-11-14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钝感力”讲评

转自:小西王的教育博客

一、【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渡边淳一在他的畅销书《钝感力》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请把标题写在答题卷上),不少于800字。

二、【释义】

   钝感——迟钝的力量。

   从容的面对困难、伤害

   动作反应快慢的重要尺度

   渡边淳一提出的钝感力五项铁律

    在日文中有“钝感”一词,却无“钝感力”,“钝感力”为作者制造。作者渡边淳一是一位年过七旬至今仍活跃文坛的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这样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提出了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得寸进尺、得意忘形。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钝感是成功人士的一种重要品质,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状态,理性的认识。

要谈出钝感的积极意义。

三、【写作指津】

1、围绕中心话题“钝感”

2、要辩证的思考,谈出“钝感”和“敏感”的辩证关系

   认知世界他人社会的积极状态

3、阐述积极意义

4、要联系生活

四、【本次考试存在问题】

1、没有认识体验,内容空洞

   优秀作文具备两点:

   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2、不会做辩证分析

   说话要有分寸

3、很多学生还未到入手分

五、【评分标准】基础等级标准

[一等](42—50分)切合题意

能辩证地分析“钝感”或“钝感力”,突出

“重剑无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凡事淡然处之,豁达开朗的处事智慧”、

“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

“坦然面对挫折和伤痛”、

“要有困遇的一种耐力”、

“对周遭事务不要过于敏感”等积极观点的重要性,表达自己的感悟。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二等](32—41分)符合题意

议论或记叙“认知力”、“自信力”、“自身精神的调控力”、“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情感的伤痛的抵抗力”、“反思力”“让自己再迟钝些”“不要敏感要钝感”等,对其“因果”分析,单一的阐述钝感的作用意义。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比较工整。

[三等](22—31分)基本符合题意

处理好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单一片面的谈迟钝的生存状态并未被社会否定和抛弃、过于激进的单纯强调钝感、单一的谈追求迟钝是为了自己的发展等。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大体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

[四等](0—21)偏离题意

观点与材料无关,或抄袭的文章(脱离材料)。中心不明,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六、【经典素材】

历史人物素材:勾践卧薪尝胆  司马迁含羞忍垢  韩信胯下之辱 

             李叔同的“认真”

 

经典成语:呆若木鸡——庄子

         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   

                   ——老子《道德经》

典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阿甘正传》《雨人》

时代人物

   邓肯(石佛  一笑便是新闻,朴实无华却四夺NBA总冠军)、

   李昌镐(石佛打谱十六小时不睡)

   亨得利(皇帝与所谓“火箭”奥沙利文世锦赛决赛决胜局147)

两用例 柳智宇  脱离红尘也许是因其“钝感”,也许是太敏感

反例:马加爵    “富士康”13连跳    杨元元

 

经典古代诗文

    《道德经》[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苏轼《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戏和苏轼洗儿诗》

东坡洗儿怨聪明,我被愚鲁误一生。

但愿生子憨且慧,无形无影到公卿。

宋代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明代杨廉《示儿诗》

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

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

满清钱谦益《反东坡洗儿诗》

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

还愿孩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旧有“洗儿”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洗儿诗》一首:“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不锋芒毕露,就不会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类悲剧选作主角。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寒山拾得问答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名家范文移用 

清欢

                                           -----林清玄

    生在这个年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事。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杆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仿:

                                     钝感                                          

    生在这个年代,为何“钝感”如此难觅。眼要钝感,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钝感,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钝感,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钝感,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钝感,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钝感,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钝感,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质朴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敏感的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事。      

   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

 

尖新人名素材:

  鲁迅先生笔名释义:

   愚鲁而迅速 

 毛泽东两个女儿:

  李敏与李讷  取义《论语》“敏于事而讷于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