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宝妞 2022-06-1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古诗词赏析

文/习古文化

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正谪居黄州。身处人生低谷,精神却得以飞升,他在东坡辛勤耕耘,饮酒赋诗,也算自由自在。

这年三月,他与心胸坦荡的张怀民结为知己,五月,又结识了一位“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高士王先生,九月二十七日,侍妾朝云诞下一子,取名为遯,小名唤作幹儿。

“遯”[dùn],通“遁”,古书谓“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表逃离隐遁之象。遯世幽居以逃避世俗则心无烦忧,一生顺遂。简单一字,却是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

苏遯满月(也有作“三天”)时,苏轼依旧俗为儿子洗浴,见其“颀然颖异”(风姿挺秀,聪明过人),欣然作《洗儿戏作》:

洗儿戏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图片

简析

见小儿“颖异”,苏轼打心眼里高兴,但一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就犯难了:“我”聪明一生,却灾难不断,聪明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还是不要太聪明了,只愿我儿愚笨点,一生无灾无难做到公卿。

《运命论》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嫉妒、指责,最后反受其害。“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苏轼“惟愿孩儿愚且鲁”,可事实上又蠢又笨的人,如何能做到公卿的位置上呢?

图片

“戏作”,玩笑的成分居多,当真,你就输了。第一,苏轼所愿的“愚且鲁”,当然不是希望儿子痴傻呆笨,脑袋不灵光,而是希望他懂得藏锋守拙之道,也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有此大智慧,自然不会像苏轼那样性情疏狂,不合时宜,在官场处处碰壁,吃尽了苦头。第二,这里有明显的反讽意味,也就是说社会上那些资质平庸甚至愚蠢的人,却能顺利爬到政治权力顶端,而真正的才学之士却被弃置不用,散落天涯。其中无不蕴含了作者的不平与牢骚。

后人读到《洗儿戏作》,并不完全赞同东坡的观点,如辛弃疾在《清平乐·为儿铁柱作》中写道,“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希望儿子一天比一天聪明,将来无灾无难官至公卿。明代钱谦益也作《反东坡洗儿诗己巳九月九日》,称“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獧[[juàn]]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