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15

【原文】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之弥坚。瞻3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4然善诱人:搏我以文5,约6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7;虽欲从之,末由8也已!”

【译文】颜渊喟然长声叹息说:“老师的思想学问,我越仰望它就觉得越高,越钻研它就觉得越深。望远处看好象它就在前面,一忽儿好象又在后面去了。老师遵循着一定的次序很善于诱导人,让我博学于文化文明等文献典籍,约束我以社会行为规范,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行。我用尽了自己的才智,好象是有所成就,高高直立,与众不同。但我想要象老师一样,却找不到遵从的道路。”

【说明】这是颜渊对孔子的“无知”、“空空如也”的评论。孔子真的是“无知”、“空空如也”吗?肯定不是!但孔子的思想学问高到什么地步、高到什么水平呢?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来形容孔子之博学无边无际,不可捉摸。也就是说,不知道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深不可测,就好象这天空是空的,但又蕴含着许多的实体一样。这是颜回对孔子的赞美与仰慕与敬佩。当然,人的学问是有止境的,一个人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但孔子的谦虚好学,却是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容纳得下具体的实物。若是心胸填得满满的,怎么还能容纳其他知识呢?而骄傲自满的人,其心胸却是填得满满的,好象他全懂了,一切都明白了;其实,他是由于装满了也就无法再容纳其他的了,就好象一个杯子装满了白开水,再拿一些果汁来,它就无法再装进去一样。孔子的谦虚,就是将自己的心胸放空敞开,成为虚的,才能源源不绝地永远地装进新的知识,所以他的学问知识就是没有止境的。

正因为学问知识没有止境,孔子才能“循循然善诱人”。他自己在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学问知识,也在循着一定的次序引导和帮助别人探索和寻求新的学问知识。“博我以文”,不仅是教育学生要博学多闻、博览群籍、博闻强记、博古通今,而且还要约束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否则光是“博”了,而无视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个人就可能成为“书呆子”、“书蠹”,而于社会无益,于国家无益,于人民无益。

在这里,颜回也象曾子一样自我反省了一番,他说孔老夫子教育我好多年,我都感觉到自己很不错了,“如有所立卓尔”,好象是有所成就,高高直立,与众不同,但与孔子一比,才发现自己差得很远。自满了,好象是自己的心胸装满了,而看孔子,却是空的,“空空如也”,还能容纳得下更多的东西。自此,颜回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无法跟老师的思想道路。

这一段话,虽然是颜回对老师的赞美与敬佩,但却表现出孔子虚以待人的求实的学问态度,表现出孔子提倡与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崇高精神境界。

——————————————————

【注释】1.喟:(kuì愧)《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说文》:“喟,大息也。”《汉书·李广苏建传》:“喟然叹曰。”这里用为长声叹息之意。

2.弥:《诗·大雅·卷阿》:“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老子·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荀子·不苟》:“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小尔雅·广诂》:“弥,益也。”《广韵·支韵》:“弥,益也。”这里用为表示程度加深,更加、越发之意。

3.瞻:《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诗·邶风·雄雉》:“瞻彼日月。”《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大雅·云汉》:“瞻卬昊天,云如何里?”《诗·大雅·瞻卬》:“瞻卬昊天,则我不惠。”《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尔雅》:“瞻,视也。”《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说文》:“瞻,临视也。”这里用为向远处看或向高处看的仰慕之意。

4.循:《书·洪范》:“无有作好,循王之道。”《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这里用为遵循、仿效之意。

5.文: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其也含有文献、学问文章之意。《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老子·十九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群义之文章也。”

6.约:《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考工记·匠人》:“凡任索约。”《仪礼·既夕礼》:“约绥约辔。”《荀子·尧问》:“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说文》:“约,缠束也。”这里用为约束之意。

7.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多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及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

8.由:《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荀子·成相》:“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