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与科学:人口迅猛增长让城市成为一大研究课题

 3gzylon 2010-11-17

截至2008年,超过半数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并以每星期100万人的速率膨胀。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的城市人口,城市犹如强磁般施加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巨大的拉动力。但愈发密集的人群带来诸多堪忧的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贫困、暴力和传染病。

城市对于科学很重要。城市是科学教育资源最富集之地,众多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和研究人员都汇聚于此。纵观历史,城市创造出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传语到现代的移动电话通信,通讯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科学对于城市也很重要。城市优质资源的开发、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顺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赖于科学共同体的参与和智慧。新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探寻科学和城市间的独特关系为视角,探讨了科学和城市这一话题。我们特对此做集纳整理,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

救救城市 城市本身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课题

从城市获益的科学家应该对城市进行回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这一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城市遭受污染、贫穷和疾病的困扰,而且易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不论是科学家团体还是个人,不论所从事的专业是否相关,科学家都应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家,同样是城市的一员。放眼全球,城市汇集了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工作者,例如华盛顿地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十分之一;北京市拥有16万以上的专业研发人员。但大量科学资源的富集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面临的诸多需求能够得到科学共同体的关注。

目前,城市面临污染、贫穷和疾病的困扰,而且频频遭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多次地震和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屡遭洪水绝非个案。如果科研人员能够帮助应对城市问题,将有利于攻克这些障碍。遗憾的是,科学家个人和科研机构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在过去二十年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共进行过四次评估报告和一些关于导致全球变暖原因、影响的小型报告,但只是笼统地分析国家整体状况,而没有涉及到城市层面——尽管全世界40多个大城市负有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是呼吁科学共同体更多关注城市的时候了!

统计数据显示,就论文数量和科学影响来说,城市是最多产的地区。东京、伦敦、巴黎、纽约和北京等大城市不仅为科学合作提供了丰富机会,同时拥有大量非科学资源,往往是文化、企事业和金融市场中心。所以,从城市文明中获益的科学家应该对城市进行回报。

目前,这种态势初露端倪。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自身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显现。例如,在纽约工作了20多年的辛西娅·罗森·茨维格,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并制定城市应对策略。自担任纽约应对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PCC)共同主席以来,茨维格已有效领导并部署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正在开设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博士课程。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科学家正在根据市长们节能减排的目标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应对计划。中国科技部官员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平台。

这种科学家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互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显得愈发重要。科学家仅仅公布调查结果已远远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而是应该经常性地通过会议、报告或网站等媒介发布实时信息,用清晰简明的方式传递出来,因为信息一旦延误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非专业研究城市课题的科学家们同样也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在的贡献。比如,合成生物学家可以利用高分子材料覆盖建筑物表面,通过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环境保护。

除了具体的科研工作和为决策者提供建议之外,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科教与科普的方式帮助城市社区。许多城市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科学和数学教育,科学家可以指导学生、提供科学展览,或是讲解自己的研究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