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人称主语句

 Lj_无心 2010-11-17

从非人称主语句看中西思维差异

  摘要:非人称主语句是英语句式的一大亮点。本文通过分析非人称主语句的句式特点、构成规则及文体运用,探讨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指出外语教学中非人称主语句的教学要点。
  关键词:非人称主语句;中西思维差异;外语教学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或深或浅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迹,因而由文化所折射出的思维模式的表征方式也不同。思维与语言又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映射出某种文化。思维与语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非人称主语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非人称主语句
  
  1.非人称主语句的内涵
  非人称主语句指非人称主语后续一般为人称主语所使用的表示感觉、意识、情感或动作之类的动词谓语所构成的句式,它因折射一定生命内涵的动词,被“挪用”于不具生命的主语“inanimate
  subject”。这种句式结构严谨,言洁义丰,并且由于谓语动词的活用,给其染上了拟人的修辞色彩,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非人称主语句是英语句式的亮点之一,有关这一句式的研究对指导英语写作及翻译有很大实用价值。
  2.“无灵主语”
  以“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有灵动词”(animate verb)构成的非人称主语句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拟人化的修辞色彩,其“无灵主语”主要由一些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充当。
  (1)情景、状态等抽象概念(如:remoteness, ignorance, force, etc)。如:
  Absence and atistance make the outerseas Chinese increasingly fond of mainland.(由于长期远离故土,海外华侨越来越想念祖国。)
  His slowness lost him the chance.(由于动作迟缓,他错过了机会。)
  (2)心理感觉(如:depression, lone- liness, anxiety,etc)。如:
  A touch of frustration and helplessness come over me as I realize how time flies.(当我意识到时间是如此般飞逝时,便觉三分怅惘,三分无奈。)
  Worries slip off their minds as from an open net. (心却像张开的网,放过了焦躁苦恼。)
  (3)事物名词。如:
  The ticket will gain you admission.(有了这张票,你就可以进场了。)
  My watch says it is six o’clock.(我手表显示是六点钟了。)
  (4)时间、地点等自然现象。如:
  October 2008 found my studying in England.(我于2008年10月在英国学习。)
  The fog doesn’t favor our landing.(大雾有碍我们登陆。)
  (5)行为、过程、人生阶段。如:
  Youth sees him on a job or in love.(进入青年期,他工作了,恋爱了。)
  The discovery of new species will lead to new drugs.(发现新的物种后就可以研制新药。)
  
  二、中西思维差异溯源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在句式选择上多喜用非人称主语句,而汉语则较多地运用了人称作主语。而且中英在句式表达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subject-promi- nent language),其构成体现出主语与谓语间的逻辑关系,不论是抽象物或过程的无灵事物,还是有灵事物主语,只要能突出主语的主导地位,英语就采用,而汉语中主语的凸显作用有所减弱,它更多地注重句式中语义的组合关系。语言的差异性真实地映射了中西思维维度的不同,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源于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1)“尚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词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而西方秉承古希腊、古罗马“尚思”的特征,在对世界认识过程中,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取该类物象的共相,再上升作抽象概括,形成柏拉图的“理想世界”。汉文化“尚象”的传统形成了重具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尚思”的特征便形成了偏抽象的思维方式(包惠南,2001)。
  (2)西方哲学植根于相对宽松自由的土壤之中,立足于逻辑与客观基础之上,强调事实,主语不只可用人称来充当;中国的儒教文化以“人是万物之主体”“物我唯一”为其精髓,倡导“万物皆属于我”的哲学理念,并深刻影响人的心理,人称主语句便成了一种定式、模式和规律,导致了“人称主语”的默认状态。
  再之,汉语重“悟性”,即无需凭借严谨的形式来分析句义,只需主观直觉,从上下逻辑中“悟”出关系;西方人强调物我分明和主客体的对立,所使用的主语少束缚,少规约,人称可作主语,非人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具体、抽象、心理或事实的均可作主语,所以表现在语言上是重形合,讲形式,要求结构严谨,主语一旦省略,读者就摸不清头脑了。
  
  三、非人称主语句与外语教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制约并影响着语言的交际及教学,对此,在对非人称主语句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之余,我们考虑得更多的应是如何将这一蕴涵巨大的思维差异的句式有效地教授给学生。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注意:
  1.课堂教学应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整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目标语放在具体的内容中和恰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会话、写作等教学活动,并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英对比分析与训练。
  2.词典强化法
  非人称主语句的谓语动词的活用现象要求我们拓宽、加深对一些基本词汇的了解,这要求学生多翻阅、查看词典,通过词典全面加深对词汇的转义、多义等现象的学习,以词汇配匹、填空、组句等形式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可极大促进学生词典学习的主动性。
  3.文学作品导入法
  非人称主语句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最为活跃,而且加强文学作品修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表达的生动性、精确性的提高颇有益处。故课堂内外有意识地给学生融入一些有非人称主语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潜化感性认识,促进他们的实践活动。学生也可自行阅读作品,提出好句在课堂内外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王慧.浅谈英语学习中的非人称主语句[J].甘肃科技,2006(7):235-237.
  [3] 翁义明,言志峰.也谈英语无灵句[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8):79-82.
  [4] 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