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欧随笔 语言

 前海论坛 2019-05-30


旅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和不同文化产生交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责无旁贷担负起最重要的作用。

语言和认知

在语言和认知之间,一直存在着谁影响谁,鸡和蛋关系的争论。有人说,语言影响认知,在心理治疗中常用改变语言叙述的方式改变人的认知。

比如,一个孩子说“这太难了。”

如果家长教ta换一种说法“你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那么,孩子把“难”拆解成“时间”和“精力”,他就知道具体要怎么做,而不是一味觉得抽象的“难”。

另外一些人说,语言并没有那么重要,认知才是王道。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说“一朵玫瑰无论换什么名字闻起来都是甜美的。”“闻起来甜美”的知觉,使这朵花被称为“玫瑰”“rose” “die Rose”, 还是“ローズ”都无足轻重。

这个争论在学术界从未停止过,个人以为,这是互为影响的螺旋上升关系。懂英语的人比不懂英语的人感知的世界要开阔些,对世界认知广阔的人在语言上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不然如何认知世界呢?


语言和文化心理

世界上有7000多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就像一个完整的宇宙,人类就有7000多个平行的宇宙,有彼此相似的,有大相径庭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的意义和价值,企图为人类的本质和意义留下几笔,语言就是探寻和认识人类世界重要的工具。 

欧洲语言很多属于有语法性别的语言,简单的说,就是名词有性别,法语有阴性和阳性,德语有阴性、阳性和中性。比如,德语的“房间”是中性词 das Zimmer,“太阳”是阴性词die Sonne。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太阳”怎么可能是阴性词?但是,难道不是“太阳才像母亲一样温暖”?这个解释,给没有接触过语法性别的人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户。

汉语是一门完全没有语法性别的语言,在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英语使用者和汉语普通话使用者对人类性别的记忆情况和反应速率。汉语普通话中对性别的标记没有英语强。实验结果发现,汉语使用者在回答与性别无关的问题时反应相当快,而涉及人物性别的问题,汉语使用者的反应要比英语使用者的反应慢,这意味着性别信息在汉语使用者的脑中并不那么重要。

这是否从一个侧面证明在汉语使用地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生物性别差异在语言上被模糊掉,男女平等需要通过语言被显示出来?

另外,欧洲语言大多根据不同主语,谓语动词发生相应地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主语,猜出来谓语动词是怎样的; 也可以只看谓语动词,猜到大概是谁干了这事。这在汉语世界里是不可能的。比如,只给一个“做”字,谁也猜不出到底主语是谁;但是,告诉你一个“make”,大概能猜到主语是 “我”“你”“我们”“你们”“他们”,总之不会是“他,她,它”; 如果换成德语,告诉你“mache”,就一定是“我”干的,变成了“machst”, 就一定是“你”干的。由此衍生出来的定语形容词词尾变化、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


有人会问,欧洲语言这些琳琅满目的变化到底为哪般?为难人吗?

在我看来,语言是文化以及文化环境下人格心理的呈现。这些不厌其烦、从语言最小单位发生的变化,恰恰说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缜密、严谨、认真的思维。把最小的先做到最精确,那么合在一起以后,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对语言吹毛求疵,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搞笑的事情。从汉语的语法特点,中国人的文化人格特性也轮廓分明。

比如,请说出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

冬,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能穿多少穿多少

这种让外国人进行语义辨析的题目是汉语考试最大的特色。汉语没有欧洲语言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规律,学习汉语更多的诀窍在于“猜”,从说话人的语气猜,从说话人的表情猜,从说话人的生活习惯猜。一旦用“猜”,不确定性就多了起来,所以,“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常常成为汉语使用者思维习惯的导语。这样的思维习惯下,认真钻研、穷追不舍、精益求精成了稀缺宝贵的人格品质。

文献参考:

果壳网,《有7000多种语言,就有7000多个平行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