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假如百姓的用度都够了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18

【原文】哀公问於有若1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23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问有子:“遇到年成不好而有饥荒,国家开销不够,怎么办呢?”有子回答说:“何不用税田十取一的田税制度?”

鲁哀公说:“十取二,我都还不够,怎么能十取一呢?”

有子回答说:“假如百姓的用度都够了,君主怎么会不够呢?百姓若是都不够了,君主的用度怎么会够呢?”

【说明】这个用度足与不足的问题也就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问题,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亲爱了,相互信任了,人民就会主动交税;若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亲爱、相互信任的关系,老百姓就会千方百计逃避交税。因为他们不信任统治者,认为统治者在奢靡浪费,在耗费人民的心血。国家向人民征收一定的田租赋税,是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以及保证国家的国防力量,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基础的稳定,但若是将征收的田租赋税用之于统治者生活上的奢侈,则就会导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因此,建立起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亲爱的关系后,百姓足,而君亦足;百姓不足,君亦可以足。若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的关系是不信任、不亲爱,百姓足,而君会不足;百姓不足,而君更不足了。因此,后世一再强调施行的“仁德”、“仁政”,相比于霸权来说,是很有道理的。

——————————————————

【注释】1.有若:孔子晚年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三岁。

2.盍:《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于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盍诘盗?”《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国语·晋语一》:“盍杀我?”《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玉篇》:“盍,何不也。”这里用为“何不”之意。

3.彻:《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诗·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贡,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里用为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