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防治与康复》 第二部分01

 金戈铁马秋风 2010-11-19

《糖尿病的防治与康复》 第二部分

饮食合理与否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引起糖尿病的不合理饮食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多食,饮食不能节制;其二,长期大量饮用牛奶,进食肉类太多。目前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太饱有关。这是因为长期饮食过量易刺激胰岛素分泌亢进,久而久之会导致胰岛功能因为长期超负荷而衰退,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出现糖尿病。

为什么会被糖尿病缠上身

人是怎么得糖尿病的?关于糖尿病的病因西医到目前还没完全搞清楚,目前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研究发现,糖尿病大多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以上述各种因素共同致病为多。例如,遗传因素常使某些人容易得糖尿病,但没有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一定发病。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与人有关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感染因素主要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这些因素加于人体,超越了人体的耐受度,人就会得上糖尿病。

饮食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饮食合理与否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引起糖尿病的不合理饮食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多食,饮食不能节制;其二,长期大量饮用牛奶,进食肉类太多。目前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太饱有关。这是因为长期饮食过量易刺激胰岛素分泌亢进,久而久之会导致胰岛功能因为长期超负荷而衰退,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出现糖尿病。另外,多食还容易导致肥胖、脂肪肝、胆囊炎、胰腺负担加重,这些都容易间接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出现糖尿病。此外,多食肉类、奶类容易使人肥胖,产生内热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故事链接

徐之碌是某市接待办主任,接待工作繁重。他一日三餐除了早餐买两瓶牛奶或豆浆加两根油条打发之外,基本上都在饭店餐桌上解决。徐之碌有一个特点就是胃口特好,最喜欢吃的菜是牛排和红烧肉,要是有人劝酒,他照饮不误。徐之碌胖得像个球,腰围达到尺。有人劝徐之碌减减肥,他说身体胖是胖点,但自己觉得精神还好,未予理睬。单位体检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空腹血糖高达19mmol/L,血压到190/120mmHg,血尿酸高达600μmol/L,血脂、血黏度也超标。他被宣告患了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疼风、肥胖症5种疾病,医生让他立即住院治疗。医生了解到他的生活状况后指出:“你的病完全是吃出来的,就是给你治好后,你继续这样吃喝仍然会复发,必须彻底改变吃得太饱、吃得太好这样不良的生活习惯。”
 

微量元素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富含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食品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物质世界是由元素构成的,如地壳表层就由90多种元素构成。而人体的构成元素与地球相似,地壳表层的90多种元素均可在人体组织中找到。各种元素在人体中的数量不等。其中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称宏量元素,含量占人体总量万分之一以下的称微量元素。另外,根据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情况又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所谓不可缺少,并非指缺少了就危及生命、不能生存,而是指缺少时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及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糖尿病的发生就与微量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元素:

铬能活化人体内的胰岛素,能使摄入人体内的糖更好地转化为葡萄糖。铬还可作用于葡萄糖代谢中的磷酸变位酶;如果人体内缺铬,其体内的这种酶的活性就会下降,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人的糖耐量(人体对糖的耐受能力),不利于对糖尿病的控制。

锌可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多种功能,它能与胰岛素联结成复合物,从而起到调节和延长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一旦缺锌,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并容易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进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此外,锌还能增强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加快。

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镁缺乏的倾向,实验已证明,血浆镁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呈负相关,补充镁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的分泌量; 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补充镁对其血糖控制具有有益作用。对糖尿病易感大鼠,口服补充镁可减少其发病。此外,糖尿病有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的患者血镁水平会降低。血镁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补充镁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功用。

通过影响胰岛素的代谢而影响糖代谢,直接影响葡萄糖的生成。锰对胰岛素合成量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胰岛素B细胞进行的,导致自由基受到损伤。

此外,对糖尿病的发生与治疗有影响的微量元素还有硒、锗、铜、锂等。

(本节内容节引自953602)

故事链接

上海《新民周刊》曾刊发一篇文章,报道说:上海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到郊外采集一种叶子上有紫斑的野菜煮食后,血糖居然很快降低到正常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这种野菜中镁含量极高,通过食入这种野菜,补充了人体的镁元素,所以血糖下降了。这件事虽小,却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那就是:人体为什么会缺镁?为什么几十年前乃至古代,糖尿病发病率很低,现在发病率却特别高?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违背自然。过去人们的食物都是天然生长的,而现在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基本上都是使用化肥生长的。化肥的主要元素是氮,其次是磷和钾,作物上了化肥以后,其根部的氮、磷、钾类元素浓度特别高,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他元素想到内部来,都来不了。氮、磷、钾是促使作物生长的主要生长元素,作物虽长大长肥了,但其中的其他元素却极其匮乏。人体各种元素是通过食物摄入体内的,这样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人体多种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量虽微,但却能四两拨千斤,功用极大,缺了它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易患癌症、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疾病。所以,回归自然、保证食品天然是减少糖尿病及其他多种疾病发病的一个关键措施。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观念尚未在大众中普遍形成。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大吃大喝易患糖尿病

长期疲劳易患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禀赋不足;其二,饮食失宜;其三,情志失调;其四,劳欲过度。

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包括吃得太饱和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及辛辣、煎烤等肥甘厚味两个方面。长期饱食和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皆易使脾胃长期超负而损伤,以致脾不能散精,致脾精下流而发病。正如《素问·奇病论》中所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情志失调。与糖尿病有关的情志失调主要是长期思虑太过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思虑伤及心脾,气郁化火皆可导致脾不散精。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所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劳欲过度。体劳过度或心劳过度皆可伤及心脾,*不节则可耗伤肾精致体内阴阳失调、脾精不能上升而发病。

除了上述4种原因外,近代中医还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过度使用化肥,食品不能天然,或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及普遍使用化学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毒害有关。

糖吃多了会导致糖尿病吗?

有不少人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不吃糖就不会患糖尿病了”;有的糖尿病患者相互劝告,有糖的食物可千万不能吃。很多人都知道糖吃多了对人有各种坏处,但真的至于这样谈“糖”色变吗?吃糖真的就可以引起糖尿病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足够的胰岛素进行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影响了对糖的调节,使血糖增高,最终导致糖尿病。

目前认为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有:遗传因素,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更明显;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也很重要,特别是肥胖及生活方式不良的人,如营养过剩、进食高脂肪饮食和体力活动过少等。这些因素都与吃糖无直接关系。

已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多吃糖与糖尿病的发生没有必然的关系。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食用适量的糖,而且加适量糖有助于提高食欲和机体健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食用。虽然多吃糖不是发生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若过多食用白糖等单糖,易使体内热量过多,导致超重和肥胖,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并且人们需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所以,爱吃糖的人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不加节制地吃,而应加以控制。

哪些因素可引起胰岛素作用异常而导致糖尿病发生?

胰腺疾病与糖尿病。胰腺发生病变,如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切除、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等,会使得胰岛B细胞受到伤害,不能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从而出现糖尿病。

药物性糖尿病。有些药物或化学制剂可以引起糖尿病,比如,Vacor(N3吡啶甲基NP硝酸苯脲素)灭鼠剂、烟草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的强的松、地塞米松一类的激素)、甲状腺素、噻嗪类利尿剂(常用的有双氢克尿噻,是常用的基础降血压药,许多复方降压片中含有此药)、苯妥英钠(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肾上腺素能兴奋剂(一种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的药)等。如果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服用此药,可以促使血糖升高。

病毒引起糖尿病。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某些疾病同时伴随糖尿病。有一些遗传性疾病本身伴有糖尿病;还有些内分泌疾病,因为升高血糖的激素过多而发病,比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甲亢等引发糖尿病。

基因发生异常。某些基因发生异常,引起糖尿病胰腺炎、胰腺肿瘤或手术,一些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也可引起高血糖,为继发性糖尿病。

故事链接

王小华关节肿痛难忍,尤其是手指关节早上起来时特别僵硬,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医生为她开了地塞米松让她口服,药吃了刚几天疼痛就缓解了。医生告知她此药不要坚持服半年以上。于是,小华遵照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服用地塞米松,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伴随着关节疼痛的好转,小华的食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经过半年多的服用,小华的外貌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原来的瓜子脸现在变成了满月脸,腰围也比以前增加了好多。不但体重飞快增长,还出现头痛。她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不仅血糖高而且血压也高。医生让她停服地塞米松。停药后一段时间,关节又肿又痛,疼得比当初发病时还要厉害。这时血压下降了,可是血糖却下降不多。经进一步检查,医生诊断她患上了糖尿病。原来,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同类的还有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倍他米松等,长期使用这类药可以引起糖耐量的减退和糖代谢的紊乱,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如此,长期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还会引发高血压、低血钾、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穿孔等副作用。所以,负责任的医生是绝不会轻易给患者用这类药物的。此外,还有另一类药,如甲状腺素、性激素之类的药,也不可轻易使用,否则也会导致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失调一类疾病的发生。

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吗?血糖不高就不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基本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其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如感染,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冠状动脉、肢体动脉、脑血管等大血管病变,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和周围神经等神经病变;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及不恰当应用降糖药物后的致命性的低血糖等。

血糖体内调节示意图

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可能提示血糖调节异常,但还要看具体升高的程度,是否刚刚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以及是否有典型症状等。所以,建议空腹及餐后2小时查血糖,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是可供医生参考的有价值的诊断资料,而且要多次检查才可诊断。

但是,血糖值在参考范围之内,化验单上也没有让人不舒服的“↑”“↓”,这样不可能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了吧?答案却不是肯定的。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就是血糖值没有超出参考范围却已提示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而且,诊断是否得了糖尿病还需结合其他检查,例如尿糖、糖负荷试验、糖化血红蛋白、C肽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指标的测定。

知识链接

一般医院抽血化验都要求空腹,那空腹的定义是什么呢?空腹的具体要求是:抽血的前一天晚上,病人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维持正常的饮食结构,并做到饭菜要清淡,不饮用酒、咖啡、浓茶,不吃零食,休息好。待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做早锻炼运动,心绪平稳地到医院静候采血。这样的血标本才是准确反映病情的好标本。

血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40mg/dL();空腹血糖浓度比较恒定,正常为70~110mg/dL(~)。两种单位的换算方法为:1mmol/L≈18mg/dL。

血糖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

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

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4条途径:

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

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

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内转变为脂肪等。

知识链接

为什么两餐饭没吃,血糖仍然很高?

有位糖尿病病人,害怕血糖升高,早餐只喝了一碗豆浆,中午吃了两只鸡蛋和一杯不含糖的牛奶,餐后2小时来医院查血糖,结果血糖照样升高。又有位患者,空着肚子从乡下赶到医院,因采血时间已过,只好等下午查餐后2小时血糖。他并未吃任何食物,检查结果却显示血糖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使病人大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要说清这个道理,首先要了解血糖是从哪里来的。血糖的来源有3个渠道:

其一,从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葡萄糖;其二,当饥饿时,体内为了保障能量的供应,就从“仓库”——肝脏及肌肉中提取糖原,经分解变成葡萄糖;其三,一旦糖原不能保证供应,这时体内就要动用“老本”,即分解脂肪与蛋白质,通过糖原异生作用制造葡萄糖,以供机体需要。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渠道就是上文中两位患者的血糖为什么还会升高的原因。

不进食时,机体能源的供应是不能停止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糖原调动和糖原异生作用,才能保证和维持体内血糖的基本需要。总之,长时间的饥饿,既容易发生低血糖,更容易发生反应性的高血糖。所以两顿饭没吃,甚至两天不吃饭,血糖照样有升高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