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人的变坏从“惬意”开始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5

 

第六章   人的变坏从“惬意”开始

 

子曰:“舜1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2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帝真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他善于隐藏人们的罪恶而发扬光大人们的善行。他度量人们认识上的过分和不及的两端,使用中间的标准来对待人们。因此才被称为舜啊!”

【说明】子思接着又举了孔子所举的例子:远古时期的帝王“舜”。孔子首先就表明了舜帝自己是实行着中庸之道的,因为他谦虚而不耻下问,即使是道理浅近的话他也是仔细审察的,更何况那些道理高深的话呢?他的“好问以好察迩言”,就表明了他的不过分以及不不及。他善于隐藏人们的罪恶而发扬光大人们的善行,因为如果宣扬人们的罪恶,便会使另外更多的人们仿而效之。人类社会的罪恶究竟是什么?是贪、嗔、痴、疑、慢!由贪、嗔、痴、疑、慢而衍生出抢劫杀人、压迫剥削等违反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就是罪恶行为。既然追求快乐和幸福,追求舒适悠闲的享受是人类的本性,人们就会因为地位和财富的求得而不惜一切代价。而通过违背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罪恶行为可以迅速致富,那么宣扬人们的罪恶行为就会使另外更多的人走向犯罪道路。所以舜帝要隐藏人们的罪恶而发扬光大人们的善行,因为所谓的善行就是帮助别人,使贫穷的人不至于太贫穷。他的这种方针也就是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使人人都能平等。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舜帝的平等思想,官僚特权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正是因为这种官僚特权思想,才致使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

他度量人们认识上的过分和不及的两端,使用中间的标准来对待人们。这其实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发端,舜在那个时候就认识到“过犹不及”,所以他“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用中间的标准来对待人们,实际上就是压抑过分的,帮助不及的。如果人人都只求自己过得好,只求自己的舒适悠闲而不愿意帮助别人,那么就会导致贫穷的人终有一天会起来奋斗,就会导致阶级斗争的爆发,而战争的杀伐则会导致人类发展进程的延缓。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对等原则,你待我好,我便回报好的,你待我不好,我回报的也就不会好。你侵略了我,或目前战胜了我,我总有一天是要报仇雪恨的。所以靠武力征伐的后果必然就是武力的回报。那么,战争的逐渐升级,必然就会导致荆棘丛生、荒年的发生。在《论语·季氏》中,《论语》的作者讲述了季氏伐颛臾的故事,季氏作为鲁国的一个大夫,自己就决定征伐颛臾,根本无视鲁国的国君,更无视周朝的天子,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种无视中央政府领导的自私专权,只能暴露出他的狼子野心,暴露出他的贪欲;而他的这种“虎兕出於柙”的思想与做法将会危害更多的人民。而被危害的人民,虽然暂时会屈服于他的淫威,但最终是会奋起反抗而推翻这种反动统治的。所以“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这种残暴统治人民的政权终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一般人,总喜欢在人背后说人坏话,虽然有时候不是恶意的,但总是在批评别人,瞧不起别人。所以要做到“乐道人之善”,总是在背后说人好话,是比较难的。而乐于节制于社会行为规范,乐于多交贤良的朋友,也很难,什么都要守规矩、守秩序,稍微放纵一下就有贤良的朋友来劝阻,多累?!而骄纵放肆、纵情游荡、纵情于花天酒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则就很容易了,因为那是很惬意的。殊不知,人的变坏,也就从这个所谓的“惬意”开始,放松了自己,放松了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怎么能不变坏呢?

——————————————————

【注释】1.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2.迩:(er耳)《书·舜典》:“柔远能迩。”《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