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志养生——心底无私天地宽_广东省中医院李姝淳大夫个人网站

 苏沐007 2010-11-25
情志养生——心底无私天地宽
发表时间:2008-08-19发表者:李姝淳 (访问人次:1167)
养生对于古人来说是追求长寿的一种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讲,更多的是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让身心都处于一种高消耗的状态,对身体是个极大的伤害。因此,要养生,首先要学会心理的调摄,尽量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避免过极的情志刺激。广东省中医院内科李姝淳
在古代,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往往就是因为情志过极导致疾病的出现,甚至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情志过极(过度的情志波动)对身体的伤害的论述:“忧伤肺、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
《三国演义》中那个“妙计安天下”的少年周郎,因为诸葛亮的三番五次识破自己的计谋,竟然被气得吐血而亡,这是中医所说的“怒伤肝”。“可爱的奸雄”曹操晚年出现的头痛、甚至幻觉都是“恐伤肾”的表现。对于情志过极导致的疾病,从古到今并不少见。医家们的医案、随笔都有大量关于“以情胜情”治愈情志怪病的记载。
因为过极的情志对身体的危害,中医历代医家都重视对情志的调节,历代中医典籍中都有关于情志过极的危害以及情志养生的论述。
早在两千多年前,在中医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保持心情平和,恬淡虚无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情志养生的一个总纲,由此衍生出各种情志养生的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专有“养性”之论,就是对性情的修养,从医学角度讲就是情志养生。在孙思邈的论述中不仅总结整理了唐代以前有关调神养心方面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道林养生》中提到的“十二少”、“十二多”,皆是对情志养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可见,情志养生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几千年来,中医的情志养生一脉相承,注重清心寡欲、心情开朗,做到“恬淡虚无”。现代的名老中医们对于自己的养生经验,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精神心理的调摄。而对于精神心理的调摄还包括以下方面
1.恬淡虚无,忍者为高。关于精神的调摄很多的名医都提到一个“忍”,“忍字心头一把刀”,这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疏导似乎相悖,但是,我们深入去理解这个“忍”字,其实是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一个具体措施。刘弼臣说“心胸坦荡,虚怀若谷,能容人容物”这是一种“忍”;李克让认为“修身养性,我不强求于人,也不强加于人”,这也是一种“忍”。忍,并不是懦弱地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合理要求,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现代人所追求的恬淡虚无的境界。
2.寄情山水,琴棋书画。寄情山水,琴棋书画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这在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属于“移情法”,就是寻找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刺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给人的震撼是大自然“造物钟灵秀”的力量。山的雄伟壮丽震撼人的心胸,水的宁静纯净洗涤人的心灵。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会变得开朗而宁静。
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艺”,由于琴棋书画既要文学修养,又要作者修心养性,因此,人在抚琴作画时总会凝神定志,排解了不良情绪的干扰。宋时就有秦少游观名画愈疾的记载。现代名医江尔逊、韩统勋、邵长荣等是用著述习字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3.嘻笑怒骂,疏泄有道。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生中,坎坷总是难免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找人倾诉,或者痛哭一场以宣泄不良的情绪,避免情绪的郁结影响身体。现代名医王云铭、穆云汉均以此法舒解情绪以益寿延年。
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趋利避害”,选择有利于健康长寿的方式,避免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因此情志调摄在养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历来都受到养生家的重视,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的医家、养生家,都重视情志的调节以避免对身体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