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弧的对话

 悠悠一夏 2010-11-25
外弧的对话


A:近一段时间,一些乒乓网站就内外弧问题展开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内外弧的概念到底该如何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我看了讨论后还是不很清楚,有“言愈多而理愈乱”、“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B:内外弧的概念显然与拉球时执拍手在空间划过的弧线有关。如,以右手执拍为例,从右往左看,内弧的挥拍轨迹是一呈上凸的抛物线,外弧是一呈下凹的船形弯弧。舍此感性直观,岂非名实难符?有观点认为,判断内外弧的依据,要以触球瞬间磨擦的发力方向为准。如此说来,内弧还好理解,而外弧既是指“直线收臂”,又何以非称“外弧”不可?不是节外生枝、自设迷局么?另外,对内弧的理解似乎争议不大,很多球迷朋友就是这个拉法,并认为拉球轨迹就应该是内弧弧线的;而外弧就争议大了,不少人对这种运行弧线很难理解。事实是,外弧的实际情况比这种描述还要复杂:拉弧圈球时利用手腕的转动沿球的表面做包球动作以加强磨擦,是不是就一定变成了内弧式拉球?特别是有的运动员如德国的波尔,由于动作后期加进了前臂和手腕的横向内收,这条弧线其实已成一个缓慢过渡的S形了,你说它到底算是内弧还是外弧?

A:是啊,这些正是内外弧讨论中最让人困惑的地方。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B:应该肯定内外弧的争论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乒乓球业余爱好者中。因为他们的弧圈球发力一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无法解决,不少人就靠转臂、翻腕甚至抬肘的“变形内弧”方式来拉,步入了学球的误区。而内外弧的讨论,有助于澄清拉球的基本概念,树立正确的学球理念。
  我们知道,正手进攻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从近台快攻开始的。自近台攻开始培养的基本动作框架和发力机制,其实也是弧圈球发力模式的母胎或雏形。在这两者之间贯穿着一条自然衍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线。何谓基本功?通俗一点说,就是构成你日后发展的基础的东西。我认为,一个人将来所有的进步和体会如果追本溯源,就来自于他对攻球的“地道的”掌握。这个基础建设是不能随便跳过的,这与盖房子要打地基是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打地基,到了要盖楼时,却突然抛开这块基础,跑一边去在松软的地面上往起码砖,你会不会觉得很荒唐?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拉球动作与攻球动作之间没有继承、延续和演进的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联系,那你肯定是偏离了正道;同理,如果在攻球的基本动作里运拍轨迹不该出现上凸的抛物线,那么拉球也是一样的。

A:哦,我明白了。你前面提出的由于加进了前臂和手腕的内旋作用是否就成了内弧发力的问题,可否这样理解:在动作后期,前臂带腕的旋内起着强化磨擦之效,会使外弧式拉球的轨迹呈一S形,但其主体既是外弧式发力,就不能简单看作是内弧式拉法。而真正的内弧式拉法应该不是拉弧圈的基本动作,而是临场的变通式打法,如反拉、台内拉或步伐不到位时的回击,意在控制而非发力。它不应该是运动员的基本动作或不构成运动员的主体动作,而是其变化型。其实拉球和攻球一样,关键是要学会发力和如何发力——离开了这一宗旨,讨论基本动作就没有意义了。在条件允许发力时,应该采用外弧式打法而非挥拍轨迹兜一条上行抛物线的内弧。

B:你这样理解是对的。我发现,跳过了攻球阶段直接学拉球的人用的就是内弧式拉法,往往球也够转,只是发不出力来,打不出真正意义的前冲弧圈,与爆冲就更无缘了。攻球练习中要用心体会的重心转移和用腰、以腰带手的发力传导方式、撞击和打透板的感觉以及控制手腕不包球等等,正是在为日后拉球的正确发力打一个扎实的基础。不少球迷朋友在攻球练习中根本做不到不磨擦,总是转臂翻腕划抛物线,搞得力量和速度都出不来。在这种错误基础上学拉球,学的就是没有基本功垫底儿的东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知道拉弧圈,对攻球基本功的要求是很高的,说前者是后者的“放大进化版”毫不为过。有人总也想不通:为什么发力充分时执拍手就不能挥出上凸的抛物线?可见没过攻球关就学拉球,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对弧圈发力的理解和判断。我认为,这也是崇内弧而疑外弧的根源所在。

A:你能对有些纷乱繁复的内外弧讨论做一个扼要的收束和归纳么?

B:首先要明确,外弧弧线并不是人为追求的结果,而是正确用腰后的一个副产品。不少朋友一看相关图象描述中的那条船形弯弧一下子就懵掉了,感到高深莫测、很难掌握。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外弧打法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如果你向体右后下方引拍充分,懂得重心转移和用腰,懂得身体迎前,只要小臂收缩动作本身保持直线,这条?/div>
由腰髋发力谈起——《弧圈速成的16个不等式》读札

  马凯旋教练在《弧圈速成的16个不等式》中,还强调了用腰髋发力要大于肩膀发力,这个值得特别提出来谈一谈。为什么?因为业余选手能注意到这点的不多。

  一谈到腰髋发力,不少人脑袋就一片茫然:打球不就是用手来打么?用腰髋太难理解了。这就涉及到重心的运用问题。

  首先,如果你的引拍并不是身体重心向右脚转移的一个连带过程,那你的引拍肯定就是错的。其次,引拍一错,自然就没有腿的侧蹬和重心交换了;在此前提下你还要发力、还想要暴一板,那肯定是“用肩发力”,而用肩发力,自然就无法放松身体。如此习非成是,日久天长,你也就土坯烧成耐火砖头——任整形专家也奈你不何了!

  以肩为发力点,用手打球之误之所以不易被许多球迷察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乒乓球的发力是要遵循“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沉肩坠肘,形于手指”的原则,并不知道挥拍击球的力量传递是“由脚而腿而腰至肩到手”一气哈成的。这其中的道理可用杂技师表演甩鞭灭烛的节目来说明。

  我们知道,杂技演员手中舞动的长鞭,力量并不生于鞭末部分及鞭梢,而是自鞭柄循序而起。挥鞭者若想发力不通过鞭柄就要鞭子的末端自行而动是绝无可能的。这种“错误”你就是想犯也犯不了,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

  但乒乓球技术动作却完全可因违反科学的“自然规律”而被扭曲,因为人的神经可以随意支配身体的不同部位,所以类似挥鞭运动中绝不可能出现的靠近鞭梢的那部分先动的现象——以肩抡臂、以手揍球——就成其为可能。

  能否养成用重心发力的好习惯,全在个人的意识和修行。这是一个长期理顺和磨合的过程。最好是借助对镜徒手练习把动作彻底搞顺溜了,以找到肢体摆动的“内在感觉”,再上台多以中等力量反复练习巩固。这个若无深切的感觉和体会,一门心思就想先练发力、暴力,那势必如马凯旋所说的那样,业余选手拉弧圈,不肯多多体会重心的运用和身体的放松,“稍微会拉了,就要暴它一板”,而“成年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练三分钟能拉到球了,第四分钟就开始发力,结果一定是在用肩发力,那样打上一年半载,动作改都没法改了,因为你发力的力点已定在肩膀上。”——球友中这样被轻易“毁掉”的人,我可见得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