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章 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30

【原文】孟子去齐,尹士1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23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昼,是何濡45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6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7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8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9见於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说明】本章揭示了孟子辞职的真正原因。首先是孟子意识到是自己轻率的言论致使齐国伐燕,然后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见《梁惠王下》第十一章)失败,从而使孟子彻底失望,放弃了对齐国的希望,所以他决定辞职返乡,这就充分表明孟子不是为了“干禄”,不是为了想要求取君的恩惠,不是为了名誉地位的。他之去见齐王,是为了天下的安定;而他之辞职,也就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尹士:齐国人。

2.干:《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

3.泽:《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荀子·非十二子》:“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韩非子·说难》:“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这里用为恩泽、恩惠之意。

4.濡:《易·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易·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字汇·水部》:“濡,滞也。”这里用为滞留之意。

5.滞:《国语·鲁语》:“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后汉书·韦彪传》:“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这里用为久,长期之意。

6.高子:孟子的学生。

7.浩:《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礼记·王制》:“丧祭有余曰浩。”《字林》:“浩,遶也,水大也。”《广雅》:“浩,浩流也。”这里用为“多”之意。

8.由:《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9.悻悻然:怨恨失意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