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科版朱码中学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天天快乐113 2010-11-30

苏科版朱码中学物理(八年级·上)

引言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 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观察、提问、猜想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3了解各种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经理观察物理想象的过程,学习描述物理想象的主要特征的基本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和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初步感受物理想象的奇妙,产生对物理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2)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初二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生疑发问,通过积极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难点及克服办法
  
教学难点: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勇气。
  
克服办法: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关键是在让学生在认知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初步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初步认知物理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相关知识的答案,不必关注。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学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软件设计】

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三种教学软件,利用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配乐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LIASH动画及通过ppt设计的幻灯片,把物理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物理服务于社会这一主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2支,高、低磁针支架各一个,玻璃钟罩1个,火柴1盒。
   
学生准备:玻璃杯30只,水若干;磁铁、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各30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等神话故事,过去的神话,如今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古人眼里,应该就是神仙的生活了。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录像……(多媒体:泰坦尼克事件,原子弹的爆炸,天体运动,重庆雷击事件)
  
师:在这些镜头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物理世界吧!……
二、演示实验
1
、钟罩里的蜡烛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的现象(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燃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以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
……
  
师:刚才大家都作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经验系统、知识系统作出猜测。当然,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猜测?
(生:……
   
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大胆的猜测给予肯定。并相机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设法检验自己的猜测。)……我有一个怀疑,高的蜡烛先熄灭,会不会是质量问题呢?——我得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测。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怎样来检验我的猜想?(让

学生讨论,但不一定非得学生想出办法。)
   
教师把短的蜡烛垫高,高的蜡烛割短。点燃,再做一次。……
   
生:确实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跟蜡烛本身没有关系。
   
师:蜡烛的高矮是一个因素,也不排除有其它的因素起作用并导致其它结果。所以猜短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也不一定就错了。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其它因素呢?
生:……
   
师:怎样检验你们的猜想?不能靠空想,要靠实验!就让我们共同来做一做吧(教师演示).每一个物理现象后面都有一个道理,每一个道理都会有它的用处,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仔细地研究。
   
生:通过观察,得出实验结果。

2、烧瓶里的金鱼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出示多媒体课件)下面我要火烧金鱼,金鱼会不会被烧死

呢?(学生猜测…………没办法,弄不好,我们也只有让金鱼为科学献身了。
瓶颈的水开了,但金鱼仍在烧瓶中自由地游动。
(有些学生可能已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师要抓住时机质疑。可能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上面的水开了下面的水还是冷的?为什么放在烧瓶的底部加热就会把金鱼烧死?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沸腾?……

师:一个现象可能很平常,要是能注意这个现象,这个人就不平常;要是能对这个现象

产生疑问,并去研究它,这个人就很不平常了。你们能不能说说,刚才的实验,你看到

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

三、学生分组实验

师:学问学问,就是要用心看,要善于提问。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他就想: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下掉呢?最后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注意到肥皂膜上变幻的色彩时,他又产生了疑问,物体的颜色是怎么回事儿呢?最后揭开了颜色之迷。有人问爱因斯坦,说: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爱因斯坦说:假如有人叫我和别人一起到麦垛里去找一粒豆子,别人可能找到一粒后就不找了,而我则要翻遍整个麦垛,看看有没有其它的豆子。我希望同学也有这样的精神,在下面的实验中仔细地看,大胆地想——看见别人没有见过的现象,问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把我问倒了,是你们的光荣。我们要比比看,谁发现的现象多,谁提出的问题多。
现在我让你们自己来作些研究,体验一下怎样做学问。我们分成小组实验,待一会儿,要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看到的现象,并说说你有哪些疑问。我要求大家心要细一点,胆子要大一点。这一堂课上只要大家体会一下做研究的两项基本功: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不要求大家弄清问题的答案。谁观察得仔细,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深刻,就光荣!
我们来做第一个实验……(教师简单介绍该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探索(一):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
……

师:我们交流一下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生:书离杯子很近的时候,书上的字变大了。书离得比较远的时候,字好象变小了,也看不清楚了,好象起了奇异的变化……再好象是字的左右倒过来了。

生:(再交流,说出观察到的其它现象。)……

师:(对学生的发现表示鼓励,并在黑板上简要地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记下来。这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同时也向学生示范一种记录方法。)我们再来一个竞赛,大家分成小组讨讨论,把你们想到的问题写下来,我看哪一组写得最多。(组织学生讨论)
师:(实物投影,教师评讲。)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我很高兴。有了这些问题,我想有人就睡不着觉了。为什么呢?摆着这么多问题,怎么睡得着觉?这些问题你们想弄明白吗?(生:想!)好!今后我们一定好好研究。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的发现一定会有价值的。再引伸一下刚才的实验——透过眼镜看字,是不是也有变化?——眼镜,就运用了我们的实验中所隐藏的道理。
我们接着来做第二个实验。(介绍该实验的操作要求。)
学生探索(二):用磁铁隔着物体吸铁钉
……
(组织学生报告并整理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现象是关键,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并适当就现象提问。)
四、 结束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知识。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来

自生活中的图片)这些,都跟物理有关。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最后我想请大家议一议,生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物理现象?(点击画面,小诗循环播放,伴乐。同时与学生相互交流。)

五、课后作业设计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完成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

 

 

 

 

 

 

 

 

 

 

 

引言       第二节

《体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 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内容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在各分科领域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建议;在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朱码中学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下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有关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时候进行的。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大多充满好奇心,但对于如何学习物理,怎样学好物理没有什么认识,学习物理的技巧和方法也知之甚少,急需正确引导。当然,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预习和自己动手小实验的能力。联系实际,对于有关中国四大发明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等一些基本常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本节课抓住学生主体活动为核心,结合身边小实验,从中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简单精致的实验中体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基础前提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有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

2)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并有实际操作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江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激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不畏艰辛,勇于探索。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物理学已经产生浓厚兴趣,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总结的途径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可只是对以前内容的一个系统、总结。

【教学重、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并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进而总结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法: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教师所提问题,小组之间讨论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完成学生实验,体会探究过程。

【教具学具】

玻璃杯(30)、塑料杯(30)、纸杯(30)、水、回形针若干、食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双边活动

上节课我们做了几个很有趣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认识了它们的奥秘;而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去认识它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阅读]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的故事。

 

[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来的?

2)对偶然发现的问题,伽伐尼做出什么样的解释?

3)伏打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实验来收集证据的?

4)伏打的实验证据说明了什么?

5)生物电探究的成果产生了何种影响?

6)了解了他们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一起来归纳科学探究的过程:(板书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和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补充得很好(鼓励)。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阅读课文

小组讨论

积极发言

 

 

 

 

 

 

 

 

 

 

 

 

进行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六步(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和假设;(3)指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生补充: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也是一个环节

 

师生共同合作,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活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方法:分组(约4人一组,分工);猜想,记录;实验,记录;组内讨论;

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行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并把猜得数据记录下来)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水杯装满水,放回行针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做(注意强调学生放回行针时,要小心轻放,并且不能摇动桌子)

分析和论证:得出实验结果

评估:自我评价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交流和合作:与其他组交流实验结果

提出新的问题:放入回行针的数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

………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全班参与,

分小组探究

 

体验分析

 

生猜测最多可放回形针数分别为:2050303540

 

 

 

体验探究过程

 

讨论交流

生:杯子大小

生:杯子材料

生:水(液体种类)

生:温度

生:有无风

生:水的多少

生:杯子的形状

积极讨论

共同交流心得体会       

通过上面实验你一定感到很有趣,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猜想的结果竟会有很大的差异!也一定很想探究下一个问题,自然界中的更多的奥秘还要等着你们去发现

 

师生共同谈收获

作业

设计

你还知道哪些物理学家的事迹?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允许查询资料后整理成文来下次课上进行交流,看谁说得好,最能感动人?

学生查询,整理资料,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⑤收集证据

⑥分析和论证

⑦评估、交流和合作

 

 

 

 

 

 

 

 

 

第一章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 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一些日常用品着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找怎样让物体发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接着通过几个小实验研究声音能在固,液,气,真空中传播吗?通过分析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然后通过类比法把声波和水波对比去说,把看不见的声波用能看见的水波形象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最后提到声音可以击碎结石,让烛光摇晃,充分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称为声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称为声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协作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是从一些日常用品开始实验活动,导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运用了“类比法”把声波与水波对比去说,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现象,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方面

基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这一教学思路,我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手段,把课堂上不能看到和想到的通过多媒体得以展示,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活动,得出一些结论,这些都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一个组织、引导、概括的作用。

2.学法方面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日常用品,以便课堂进行实验活动,通过

学生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以便教会学生总结整理的能力。

【教学软件设计】

整堂课采用了2种教学软件。课中利用了Media Player Classic播放了一段动画,以便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Microsoft  PowerPoint设计一些幻灯片,以便于图片和资源的展示。

【教学准备】

学生: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

教师:多媒体课件,音叉,铃铛,水盆,手机,瓶,抽气机,

收音机,蜡烛,火柴。

【多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

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展示水波

动画

用形象水波讲解

抽象声波

展示,引导,概括

1分钟

自制

2

练习设计

幻灯片

巩固落实

展示,提问,分析,

概括

5分钟

自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安排

1、  提出研究课题:

2分钟)

从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有动听的、难听的,想了解声音,引入新课——声音是什么;

随老师讲解积极思考;

老师讲解;

2、学生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5分钟)

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研究方向;

小组合作积极动脑动手,记录实验现象;

提示学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

3、汇总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分钟)

引导学生,汇总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各组上报实验现象,寻找共同规律;

统计学生实验现象,展示初步得出的结论;

4、学生实验与老师演示实验相结合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5分钟)

引导组织学生探究固体能传声,教师演示能听到水中铃铛的响声,以及正在瓶内发声的手机,当把空气抽出,声音如何变化;

用手抓桌面,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比较响亮的声音;

统计实验现象,展示初步结论;

5、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传播需要时间:(5分钟)

列举实例,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通过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理解声速;

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的声速,突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6、声音是一种波——声波:(5分钟)

展示课件——水波对比的讲解声波;

把水波声波联系起来,对比理解;

播放课件,得出结论;

7、声波具有能量——声能:(5分钟)

演示发声的喇叭可使火焰摇晃;

观察,记录现象,总结结论;

展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8、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积极汇总,亲自经历所得规律的快乐;

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9、思考与练习:(10分钟)

展示课后练习设计,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及师生之间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幻灯片

【教学板书设计】

一,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快;

4、  =340m/s

三、声音是一种波:

1、  声音也是一种波——声波;

2、  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练习设计】

1、  锤子敲打鼓面,我们听到声音;用手按住鼓面,鼓声停止,为

 什么?

2、  宇航员登上月球,不借助其他设备,他们能听到彼此的谈话吗?为什么?

3、  一根装有水的铁管,从一端敲一下,另一端听到几下响声,为什么?

收音机喇叭的声波能使烛焰摇晃,为什么?

 

 

 

 

 

 

第一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 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又低,引入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相关。

首先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一些声源,如鼓,锣,胡琴,音叉等;声音要更响些,我们应怎么做?增加振幅,增大响度;

然后通过硬纸片拨梳齿,齿轮敲打塑料片,探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最后通过播放同一首乐曲让不同乐器演奏,同学们也能分辨出哪种乐器发出的,提出声音的最后一个特性——音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

2.知道音色是由声源本身决定的;

3.知道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有关,音调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2.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发现声音有区别,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感知生活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本课是从生活中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音调与什么有关;

2.通过辨别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得到音色是由声源

本身决定的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得

出正确结论。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方面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参与,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并通过多媒体手

段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2.学法方面

注意观察,辨别,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软件设计】

整堂课采用了2种教学软件。课中利用了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了两段录音,以便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Microsoft  PowerPoint设计一些幻灯片,以便于图片和资源的展示。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音,音叉,硬卡片,梳子。

【多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千差万别的声音

录音

营造气氛,

导入新课

提问­——解释

4分钟

因特网

2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

录音

创设情景,

辨别,分析

提问——分析——总结

3分钟

因特网

3

课后习题设计

幻灯片

巩固落实

展示——提问——分析——概括

10分钟

自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安排

1、回顾知识:(3分钟)

复习上节内容,提出问题;

随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展示幻灯片;

2、提出研究课题:(3分钟)

播放录音,从有强有弱,有高又低,引入新课;

随播放录音思考;

播放录音;

3、演示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5分钟)

敲打音叉发声,轻敲与重敲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

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

提示学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

4、汇总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分钟)

引导学生,汇总实验现状,得出初步结论; 

积极思考,汇总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展示实验结论;

5、演示实验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5分钟)

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快滑与慢滑,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

提示学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

6、汇总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3分钟)

引导学生,汇总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积极思考,汇总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展示实验结论;

7、播放录音,辨别声音有什么区别:(5分钟)

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注意辨别;

认真辨别,积极思考,分组讨论;

提示学生注意辨别;

8、汇总学生讨论结果:(5分钟)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得出结果;

各组讨论,形成共同规律,得出结论;

展示结论;

9、得出声音的特性:(3分钟)

展示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注意观看,理解,记忆;

展示结论;

10、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积极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11、课后巩固练习:(5分钟)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幻灯片

【教学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性

一、响度:

1、定义: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3、大小与 有关;

4、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5、减小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二、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简称赫

符号:Hz

3、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三、音色:

音色由声源本身决定

如: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不同。

四、声音的三要素(特性)  

【练习设计】

一、选择题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说话

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A.音调和响度   B.响度和音色 

C.音调和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会改变

二、填空题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与声音振动的__有关,当声源的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者“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而“引亢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__有关。

 

 

 

 

第一章       第三节

《令人厌烦的噪声》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技术常常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弊端。处理好噪声问题,在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时代,越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噪声已被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本节就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主题的,同时希望教学中能借此渗透关于“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思想的教育。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本节内容的选择和展开就有以下特点:

⑴关于噪声的来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图1-18所示的内容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将它们分类。其中,既包括过程性要求,也包含一定的终结性要求。

⑵关于噪声的危害,希望通过一些简易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后再结合声音的级别加以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接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

  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教法方面

    利用示波器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噪音与乐音的区别,在通过实验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中控制噪声,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法方面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两玻璃片、铁钉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网上查找资料

教师:示波器、录音机、音叉、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提问

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有哪些特性?

思考、回答

使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以备本节使用

●导入新课

 

今日说法:由一学生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中的主要内容。

 演示:

1、以中音播放一曲,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

 

2、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3、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让人们感到心烦意乱。

 

 

学生说法 

 

 

 

 

体验中去比较、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现象往往会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

●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示波器。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的波形图1-14进行对比。

老师放一段录像。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举例: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讨论: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这是为什么?

 

三、噪声控制

学生实验:课本上没有实验的,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特增设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学生阅读课本图144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的实例。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环境保护的教育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六、完成课后练习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讨论5分钟,举手发言,讲述噪声的来源。

 

 

 

 

 

 

 

 

 

 

 

 阅读并归类

 

 可以利用书上的表格,通过比较能得出一个大约值

 

 

发言,举各种例子讨论2分钟,举手发言

 

 

 

 

 

 

 

明了方法步骤。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操作、观察、分析。(5分钟)

阅读并归类,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发言,举各种例子。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思维发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去发现噪声控制的方法。

 

 

 

 

 

利用实例引出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噪声的利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板书设计】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三、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四、环境保护

五、噪声的利用

【巩固练习】

1、              噪声在真空中能否传播?为什么?

2、              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4m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            保护车辆的安全行驶

B、             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             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            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少噪声污染

3、              为了控制噪声,许多国家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标准。查询资料或上因特网

了解我国制定的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第一章       第四节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人们通常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识别、认知客观世界的。凡是人们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事物,容易被人们承认、识别和接受,并产生印象,引起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研究的是人不能直接用听觉器官感知的声波段,如何使朱码中学生对“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产生兴趣,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感知这些听不见的声音的存在。故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1.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开展测试活动、自学活动、探究活动和合作与交流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推理来感知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存在,使学生感受通过科学推理,可以拓展感觉范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

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课题本身存有一定的问题,既然“听不见”,又何以称之为“声音”,因此在一开始首先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声波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要求师生均要收集一定的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暴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发之前,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2)它们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种信息的?人类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回答:

     有特殊的感觉,有奇特的声音……

②动物比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

通过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

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右手在空中快速来回摆动,我们能观察到手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出声音,但你能不能听到你手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设问:在实际生活中,象这样的现象还有没有?

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

师点评引导: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多媒体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飞舞。

师:人能听见蜜蜂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但能不能听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学生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长声波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4)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表。

(教材P21表格内容,再添上蜜蜂和蝴蝶的声音频率范围)

过渡:

与耳听声音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看一看:

用多媒体播放声呐形成的声波、胎儿的B超图像,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动脑思考:

(1)       教材中五幅超声波的应用分别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共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总评总结。

2)实际生活中超声波的作用还有哪些?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三)次声波。

播放新闻片段: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帆船在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

20年后,……

设问:①为什么人们会莫名其妙的死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潜伏在我们身边?

人耳能不能听见?

学生分组讨论:

引出结论:

1)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身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2)火山爆发、地震、核爆炸都产生相伴随的次声波。乘坐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时感觉疲倦,这也是因为它们摆动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所以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过渡: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利用这些规律,用于对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的监测和预报。

例如:根据大气核爆炸产生的强大的次声波,我们可以侦察到哪个国家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了多大能量的核爆炸。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总结报告。

四、当堂巩固。

1、人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85——1100HZ,查阅资料,收集蝙蝠、海豚、狗、猫以及其它你感举趣的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并与同学们交流。

2、除了歌唱家、音乐家之外,还有哪些人的工作与声有关?把这些工作列出来。

【板书设计】

人耳听视的声音

1、人耳听觉的频率的范围。

2、超声波。

1)超声波特点。

2)超声波的应用。

3、次声波。

1)次声波的危害。

2)次声波的利用。

【作业布置】

1、  课本P22 1

2、课外探研:蝙蝠、海豚、鲸如何利用超声波捕捉食物、定位、导航?

 

 

 

 

 

 

 

 

 

 

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朱码中学物理组

【教材分析】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是朱码中学物理物态变化的基础和重点内容之一,其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关系.是下一节学习物态的变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其中牵扯到水的三态和温度计的使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通过观察,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教法:本节课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主,并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手段,把一些不能在课堂上看到的现象和实验再次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的看到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观看演示实验掌握实验方法,最终能总结实验结论,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应用讨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多种学习方法.

【教学软件设计】

    整堂课采用了两种教学软件,利用影片剪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便提高学习效率.通过PPT设计了一些幻灯片,以便于图片和资料的展示.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物质三态的图片,观察各种常用的温度计的构造.

        

    教学器材:酒精灯,火柴,支架,冰块,温水,热水,常用温度计,烧杯,体温计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物质的三态

播放迈向大自然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

教师出示冰块,问:冰除了有这种状态外,它还能变化成哪些状态?

继续提问: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

师:加热的手段,方法很多(如:各种热具)实验室里我们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     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

 

认真观看

 

 

学生回答:液态,气态或水和水蒸气

生答:加热

 

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源。

 

同位的同学相互协作,操作课桌上已准备好的酒精灯,归纳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交流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动手试试

 

实际操作,从中完成教师的提问

 

 

 

 

 

 

 

 

 

 

 

 

 

 

 

 

 

 

 

 

 

 

 

 

 

 

 

 

 

 

 

温度计及温度的测量

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接着播放铁水、干冰、固态碘和气态碘等不同状态的物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教师板出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相去甚远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1   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师:出示自制温度计,问: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验证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量装置?

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思考  举手回答

 

 

 

 

 

 

根据日常的生活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温度计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思考   讨论,提出问题

 

 

 

 

讨论  回答

 

 

学生观察

 

猜想后   回答

观察 分析 :热胀冷缩

 

分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举手回答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师:(手举温度计)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练一练: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3   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量程

使用前观察

分度值

 

             会放

使用时       会读

             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   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 物理 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列举法,比较法等)

 

 

 

 

 

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识记教师提出的问题

 

练习

 

 

实验,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理解记忆

 

 

 

 

 

 

分组实验

 

思考  体温计

 

 

结合课桌上已准备好的体温计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 讨论

 

 

 

 

回顾  归纳

 

 

巩固练习

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

2 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3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4 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这种温标是这样规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冰点,0,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沸点,100.

5、 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

A   37       B   38       C    36.5     D   35

作业设置

1 温度计知识的拓展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冷胀缩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3)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它形状的温度计?(弯曲或其它形状)

4)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变大将会怎样?

5)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代替了又将如何?

2 2、课本P32WWW2题。

3 3、课本P32WWW4题。

【板书设计】

物质存在的形态及特征

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

物态变化.

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温度的测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