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识物质-分化论(下) - 意识物质-分化论(下) - 草根网

 昵称1919377 2010-11-30
意识物质-分化论(下)
2009-08-09
草根简介


已近古稀,坚持走自己的路。
自励曰:
脚下的路
路永远从零开始
给一生——
划上完整的句号


最新评论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三、逻辑学——逻辑思维机制的机理

  思维是信息加工处理机制,一种脑电活动的量子现象,乃是由大脑神经细胞及突触等组成的生理基础决定的。人的左右二半大脑功能区不同,一半具有逻辑思维机制,一半具有非逻辑思维机制,同样都是大脑神经生理基础决定的。

  逻辑,逻辑思维,我们都比较熟悉,几乎无事不碰到,说话,思考,写文章,做事……大脑在无形中导引我们按逻辑规则去做,要是违背,就说“不符合逻辑”,被看成常识性笑话。正基于此,哲学家研究归纳总结成逻辑学,揭示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及逻辑推理、概括等等规则,尽管并不懂得人脑逻辑思维的机制与机理,却是对人脑之所以能进行数字信息加工处理的理论阐释。黑格尔说:“按照较深的意义来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逻辑学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必然遵循逻辑学的种种规则,就在于逻辑学揭示的人脑逻辑思维机理,与其大脑神经生理基础决定的逻辑思维机制的同一,所谓逻辑学,则是论述逻辑思维的机制与机理。也就是说,人脑是天生的本来就具有逻辑思维机制。所以任何一个普通人,那怕他是个文盲,他并不需要学习逻辑学,甚至不懂得逻辑是什么,却都能运用种种逻辑规则说话、思考、运算……

  自18世纪德国着名的数学兼哲学家莱布尼兹以来,科学家们把哲学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扩展到思想意识对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上,从而使形式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变换成数理逻辑,用现代数字技术表示就是“与,或,非;与非,或非,非非”之关系。由此产生了现代电子计算机——冯?诺依曼型数字信息处理机。不论是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是能形式化,符号化,都可以数字化,电子计算机都能解决。而且在计算量,计算速度和信息记录、储存等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突破了人脑生理机能的局限,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到高速化、巨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的新阶段。

  四、非逻辑思维机制与机理

  冯?诺依曼型机是串行计算机。它是一条指令接一条指令地工作着。而人脑则是并行地工作着,与之相应,除了逻辑思维形式外,人脑还具有形象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1)形象思维

  人的辨析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老同学、老朋友,几年乃至几十年不见,若偶然面吾,仍然能够辨认出来,或者经过深刻的回忆迅速记起,还可以叫出姓名来。这是一种直觉形象的概括,主要是从他的外貌、体态等综合特征来识别的,并不是从某一个或二个细节特征上辨认的。这就不是逻辑思维。是目前的计算机无法做到的。

  又比如,有的人写信,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并不符合书法规则,而收信人总能辨认。一是从上下文的语义上,一是从字型构造上进行辨析或综合判断。这是逻辑思维机理无法阐释的。也是目前的计算机无能为力的。

  还有,一个人说话,只听话音就可以知道说话人是谁。《红楼梦》里描写的凤姐常常是人未到,那绘声绘色的话音就先进屋。这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在声音中往往夹杂方言、乡音,或者文法不对,语词毛病很多,听话人仍然能够听懂。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更是目前的计算机识别不了的。

  美国心理学教授埃伦?温纳在她的《天才儿童》一书中记述了许多天才儿童听觉和视觉方面记忆超群。绘画儿童凭着视觉(信息)记忆,能够在二维平面上捕捉三维物体轮廓线条;他不是以概念而是线条加形状的组合,即以形象为基础的记忆。音乐儿童(其中有不少肓童)根据听觉记忆能毫无差错地弹奏乐曲,是因为他用非传统的记谱方式,能在脑海里再现音乐。数学儿童用独特的方法解题,有位称为“数学童子”解一道代数题,所给方程是:

  9+X+X=29+29+29

  那位数学童子只扫了一眼便写出了答案:X=39。他解释说,因为29比9多20,他就把20分为两半,然后在其两个29上各加上一个10。显然,这不是用算法,也就是说,他不是用数学逻辑而是用直觉把题解出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视觉记忆力特别强,看一遍就能背诵,所谓过目不忘。也有的人听觉记忆力超群,一首歌曲,只要是听到别人唱一遍,他就能丝毫不差地准确无误地唱出来。就是说,存在一种不受概念和理解干扰的记忆,或者说是一种不需费力不需思考的录像式或录音式的记忆。

  这些非逻辑思维形式,就是计算机研究中的图像识别和语言(声义)识别问题,是计算机智能化的重大难题。(目前计算机的智能,一是研发新软件,把图像识别和语言(声义)识别问题形式化和数字化,二靠提高运算速度。)关键就是由于我们对非逻辑思维研究得太少,还没有求解出像逻辑学那样简明的机制与机理。

  八十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并提出人类的思维形式有三种,除抽象(逻辑)思维外,还有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思维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是先有形象思维,后有逻辑思维;先有言语,后有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在人类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或者只有简单的言语,诸如叫、唤、呼、应之类的啼、嚎、咆、嘶、哦等类似于自然呼声的单声言语。在还没有创造出语言、文字之前的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中,人类只能如同动物一样仅仅只有最原始的形象思维。或许就像语龄前的幼儿那样能发出简单叫声,咿呀学语,但却能依据母亲的形象认识妈妈,依据周围事物的形象认识他的睡床、坐车、玩具、奶瓶……

  黑格尔认为儿童精神发生是人类意识发生过程的重演。恩格斯也指出“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简略一些罢了。”如果我们从儿童思维活动的发生,即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内化和表达等信息处理过程来研究、探索人的形象思维形式的科学理论,或许是一个简捷有效的途径。

  (2)灵感(顿悟)思维

  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追求,而创造性劳动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这是人的智能力的最显着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科学认识中提出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表现出超凡的创造力,并不见得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许多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他们认为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脱出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着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人怎么产生一个新思想--无论是一个新题材,一个戏剧冲突,还是一个科学理论--这个问题,可能经验心理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同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毫不相干。”被誉为科学巨匠、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说:“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在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人类揭示大自然奥秘的每一项有革命意义的科学理论突破,在开拓宇观,探索微观,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各个领域所提出的大胆假设;科学实验中的许多新发现,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中的许多发明创造,……无不闪现出灵感的智慧之光!科学家的“顿悟”,军事指挥家的“奇谋”,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诗人、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无不都是“思想火花”的瞬间闪现,无不都是在说明灵感(顿悟)思维的奇功!

  那末,灵感是怎么发生的呢?自古就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人记述倏忽而来,瞬息即逝的灵感现象,往往发生在虚静状态,就是“半睡半醒,似醉非醉”状态;“神动天随,寝食咸废,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语玄言,恍惚呈露”状态;神与物游的“忘我”状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状态。但是这种“灵感现象”,自古就无法给以科学的解释,因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灵感”(inspiration)一词的原意,它就是指通神或吸入了神赐的灵气。历来有“神赐论”,认为倏忽而来,瞬息即逝的灵感“非人为之,神为之,鬼为之也,人则鬼神所附者也。”就是说是神赐的,是“神非学所能致也,心通乎神者能之”。还有“天才灵感论”,认为是人生来就有的“天赋之才”,是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的自然流露;这是对“神赐论”的一种否定,是历史的进步,但又掉进不可知论的泥潭之中。在我们看来,灵感(顿悟)乃是以“状态”形式存在,来之神速,去之疾驰,显现时间短暂,有点像夸克,也可能处于“幽禁”之中。

  (3)开发右脑

  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示我们,逻辑思维之所以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产生逻辑思维的左脑功能进行了长期研究,而对一贯认为是“沉默半球”--右脑功能研究甚少,甚至全然不解。

  1981年诺贝尔生物学、医学获奖者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研究证实,“人脑好比两套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控制系统,它们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由此进一步发现了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高度专门化。左半球处理理性意识(或抽象意识),是逻辑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语言记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逻辑思维机能。右半球处理感性意识(或表象意识),是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非逻辑思维机能。这样就揭示了“沉默半球”--右脑的秘密:许多高级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诸如音乐、图画、图形等感觉能力,几何学和空间性能力,以及综合化、整体化功能都优于左脑。这种左右脑分工专门化理论,为人们研究形象思维,探索右脑的潜意识蕴育灵感提供了生理学依据,为形象思维机制的机理--形象(直感)思维学及灵感思维机制的机理--灵感(顿悟)思维学的建立,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基础。

  世人无不期待神经生理学、思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们早日揭示非逻辑思维的机制与机理,那么才有望具有形象思维的新型智能计算机和“智能化机器人”的诞生。

  (五)意识的哲学论争

  唯物主义者或许不认同“意识物质-分化论”,甚至会视为异端邪说,好在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提倡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即便有人为扞卫唯物论的纯洁性而挥舞批判的武器,必竟不会进行武器的批判。人类已进入新世纪,新世纪不是排斥而应当需要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唯物分化论应运而生!唯物分化论可谓最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承认意识也是物质的,只是目前尚无法检测那种呈量子态的生物电流信息波。但我们确信: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将来一定会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出量子态的生物电流信息波;思维科学研究,将来一定会发现大脑的“非逻辑思维机制与机理”,揭示出大脑思维是信息处理机制的本质;计算机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芯片”和“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将来一定会从实践上作出科学的实证。

  一切二元论都主张意识独立于物质。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曾造出“机器中的幽灵”这一短语,用以讥讽二元论。赖尔指出,二元论——主张心智是独立的现象,不依赖于肉体并能对肉体产生影响——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因而也就违背了所有的物理学规律。在赖尔看来,心智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有通过追踪大脑内错综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们才能“解释”意识现象。

  早在四个世纪以前,弗兰西斯?培根就曾力劝其同时代的哲学家们,要他们放弃证明宇宙怎样从精神中演变的企图,而应该去考虑精神是怎样从宇宙中演变的。(十分的可惜!培根差一点就说出意识的分化。)《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职撰稿人约翰?霍根认为,科学对意识问题的征服,将成为人类最终的一项祛魅的事业,并再度成为尼尔斯?玻尔的如下宣言的明证:科学的工作就是化神奇为平凡。霍根的“科学的终结”之论,笔者并不敢苟同,但霍根引用培根、赖尔等人的进化论观点,给出关于意识的现代解释,则是足以称道的。

  历史上,唯物论和唯心论争论了几百乃至几千年,之所以各执其词,各论其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战胜不了谁,就是因为都没有认识到意识的本质是物质,是从主体自身(存在)分化出来的,更没有认识到作为意识主体的人是“智能化生产动力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已经形成两种思维机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与之相应的是两种认识论:唯物反映论和唯心先验论,——都同一在“智能化生产动力体”自身之中,同一在唯物分化论之中。(请读者注意:是“同一”而不是“统一”。)换言之,人的大脑是逻辑和非逻辑并存,唯物和唯心同一的。“逻辑学”和“形象思维学”(暂且以此代称)揭示的是这两种思维机制的机理,唯物论和唯心论揭示的则是这两种认识论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学派各自站在对立面的立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又以对立的两极进行论证和争辩。在“唯物分化论”看来,这实际上就等于在自己的大脑里,自己同自己争辩,自己又给自己论证。无怪呼,一些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常常不自觉地滑向唯心论,说一些“唯心”的话,做一些“唯心”的事,犯一些唯心主义的“错误”;同样,一些唯心主义者也不自觉地回到唯物论立场。用文学家的语言形象地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不是意味着悬疑于我们头脑中的“意识的哲学论争”终有解破之日,最终答案是什么?且让科学家们用实验求解,未来的智能化机器人研究者们用实践来回答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