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妖言惑众之十三,我读蜀汉灭亡

 庶民临风 2010-12-01
 

        事实上曹魏政权一直是把灭孙吴放在第一位的,后来才调整政策,来先灭蜀汉。而且从出兵到蜀汉灭亡,一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迅速灭亡。历史上的解释,一般是四个原因“刘禅昏庸,黄皓弄权,程祗乱政,谯周误国”。刘禅蜀汉后主,大家都很清楚。黄皓就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宦官,程祗是让黄皓得逞的一个人。我想着重写一下第四个原因,就是谯周误国。

        陈寿《三国志》就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这是正面在说。而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是痛骂谯周的,卖国贼,蜀汉就被你谯周给卖了。想我们昭烈皇帝,想我们诸葛丞相,千辛万苦打下这么个江山,被你三寸不烂就给说没了。很多人提起谯周都是气就不打一处来,小人,贼人。当然是有道理的,这种义愤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谯周是个什么人呢?通儒。他学问非常之好。也许马上就有人来反驳,学问好不等于人品好。现在学问很大,人品很差的人我们也见多了。

        问题是我们从《三国志》等材料里看不到谯周有什么不良记录。相反还看到他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说安贫乐道。谯周家里是非常贫穷的。谯周本人不置产业,埋头读书,废寝忘食。这不是要肯定的吗。

        第二谯周对诸葛亮非常的敬重。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谯周第一个冲出去就往汉中跑,奔丧。结果谯周冲到汉中以后,刘禅下了道命令谁都不准奔丧,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去。就是谯周去吊唁了。英雄惜英雄吗,既然诸葛亮是一个君子不会有一个小人去崇拜他。

        第三敢于直谏。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就开始管不住自己了。又要修宫殿,又要增加乐队,又要出去游山玩水。没人管了吗。是谯周上书直谏,说陛下不能这样。

        这些难道是小人做的吗,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小人。因为我们一般的思维一个卖国贼肯定是小人,君子怎么会卖国呢?

        一个不是小人的人而出卖蜀汉,什么道理?我看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国该亡,或者说在谯周看来这个国该亡。因为在三国时代除了国家还有天下,是两个概念。那个时候的国家概念和我们今天的国家概念不是一个概念。天下是膏腴国家的,而天下是必须统一的,如果一个国家被认为是阻碍了天下的统一它就该亡。这就是谯周的思想。谯周的这种思想是从杜琼那里来的。而且还向前发挥了一步。到处跟人讲:请大家想想看,咱们先帝的名字是什么呢,备;备是什么意思呢,具备;具备是什么意思呢,够了。咱们当今圣上的名字是什么呢,禅;禅是什么意思呢,禅让;禅让是什么意思呢,让出去。想想咱们蜀汉皇上都叫什么,一个叫做足够了,一个叫做让出去。后来谯周还在宫廷里写了一条反动标语,我们就不说它了,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谯周主张刘禅投降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把政治问题解释为道德问题是一种很肤浅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谯周,杜琼这些人的说法明显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装神弄鬼。就像算命先生测字似的。但是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那个时候它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多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他们信这个东西。

        蜀汉怎么怎么得罪了这些人呢?他们为什么要编出这么多段子来诅咒蜀汉政权呢?原因大概有四个。

        第一:分利不均。蜀汉政权是分三个层次组成的。最上层的荆州集团,中层的东州集团,下层的是益州集团。而谯周,杜琼等等这些人都是益州人。是在这个政权当中处于边缘化的,次要化的人。他们对这个政权当然是不满的。而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希望三股势力团结起来。但是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刘备留下的既定的组织路线。就是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这个次序是不能动的。其次他也不能消除益州土著的思想顾虑。因为益州土著把账算的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分的人多了,吃到嘴的就少了。这个账太好算了。原来益州这快蛋糕是我们益州人在吃。刘焉来了,带来了东州集团,一刀把一块大头切走了。我们不满希望再有人来帮忙。刘备来了,刘备来了没给我们帮忙,他又切了一大块。蛋糕越切越少了。刘章的时候我们益州人是二等臣民,刘备来了我们变三等臣民了。他肯定不满意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巴不得曹魏来解放他们。有人说这个说法不通,曹魏来了他不是变成四等了吗。这账怎么算的。搞错了,刘焉,刘备他们进了川以后他不出去了,他就地分蛋糕。而曹魏它要得的是天下,他不会参与你分蛋糕。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马上把蜀汉政权当中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全部调往中央。到中央政府去做官。把这个蛋糕让给了益州土著,实行蜀人治蜀。这才是他们盼望的。

        第二,治蜀过严。诸葛亮是依法治国,执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执法严明。所以《蜀记》里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感怀怨叹”。说明诸葛亮管理蜀汉管的太严了,大家都很抱怨。这条史料也有人不承认,因为和陈寿的说法相反。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行政岁峻而无怨者”。到底当时蜀汉的人民是抱怨呢还是不抱怨呢。我认为是即抱怨有不抱怨,两条史料都成立。因为陈寿后面还有一句话,很多人没看见,就是“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就是说诸葛亮执法虽然非常的严峻,还是承认严峻。但是大家因为公平所以都不抱怨。他严起来是对所有人都严,对自己也严,对自己的人也严,大家没有怨言。但是大家还是想你能不能管松一点。所以是不抱怨不公平,但抱怨太严峻。

        第三,战事太多。谯周写过一篇文章《仇国论》,里面提出一个观点。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我们要掂量掂量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不能一统天下。谯周认为现在的天下不是秦末的那个情况,而是六国的那个情况,是战国时期。所以我们只可以学着做做周文王,咱做不了汉高祖。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你要想靠你的武装力量靠你发动的战争去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所以谯周说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起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神仙都救你不得。谯周这篇文章是公开向诸葛亮留下的由姜维在执行着的这条路线叫板。公开发表反动言论。但是没有受任何处分,后来还升官了。说明这种看法有市场,甚至可能当局当中某些人也觉得心里头是有数的。

        第四,人民甚苦。《三国志.谯周传》在《仇国论》之前有这样一段话“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就是由于蜀国不停的出兵所以人民的生活很苦。我们知道打仗是要用钱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粮饷这个仗是打不成的。这么庞大的战争费用从哪里出呢?从天上掉下来,从地里冒出来,联合国资助吗?没地方来。只能盘剥百姓,只能加重税收,只能税外加费,没有别的办法。刘禅投降的时候就交了户口的。当时蜀汉人民共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十万零两千军队,四万官吏。这个数字意味着蜀汉人民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而且说这九个人是男女老幼都算在内的。七户要供养一个官吏。负担太重了,根本就不堪重负。当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由于他的以身作则,由于他本人的品德高尚,蜀汉官员基本廉洁,没有贪污腐败,或者少有贪污腐败。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你诸葛亮一餐吃四菜一汤还是八菜一汤,他关心的是他自己能不能一餐吃四菜一汤,或者起码能吃饱肚子。如果你让他不饱肚子,哪怕你自己艰苦朴素他也是有意见的。吴国的薛栩出使蜀国后说“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三国志.薛栩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