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民生电视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0-12-02
在电视民生新闻走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忽视了电视民生新闻中的立场问题,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一些反理性思潮的泛滥,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以消费主义立场替代真实性追求。电视民生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因而也与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消费主义外衣。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是供人消费的,它向观众推销的是一种报道形式,更是它的广告段位,因而收视率似乎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收视率却如一把双刃剑,它在构筑新的新闻样式的同时,也消解着传统新闻中的一些基本立场。娱乐化有与商业化共生的特性,它的兴盛是以新闻主体性的消退为代价。目前对于节目包装和节目风格的过度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喧宾夺主的策略。表面上看来,民生新闻对于全知式的视角的放弃似乎意味着从符号真实走向了感性真实的回归。但也可以看作是对于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的背离。毕竟新闻的真实性高于其他性质,如果忽略了这一前提,所有的新闻理论都将不再生效,任何形式的包装和炒作都将成为皇帝的新装。

  以反理性话语替代客观性追求。市民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是社会的生活者而并非决策者与思想者,它们的责任与义务之间常常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因而它们天生具有非理性与解放的色彩。同时,他们的视角是平面化的,它们并不以深度作为思想的目的。因而他们更加关注事件和现象给自己带来的感官刺激,却对于现象背后的背景缺乏明确的思考。一些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以自己的预设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这样的新闻不但不能对于舆论进行引导,只会将问题简单化。一些民生新闻中过度渲染个性化的解说形式,利用形式上的非理性化来创造收视率,虽然这种新包装会在短期内制造出轰动效应,但却背离了新闻自身的出发点。

  以个体立场替代整体性思维。当下中国市民阶层正处于一个形成时期,它们远未建立起来成熟的价值体系,同时,由于中国当代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迅速变动,原有社会的各种纽带处于断裂中,而新的沟通桥梁没有建立,社会整合过程正在启动,这些都使得当今中国的市民经常处在茫然的状态中。它们的视角是微观性的而非宏观性的,是个体的而非整体的。新闻是全社会的新闻,它通过舆论达成全社会的沟通并校正社会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一种整体化的、能够整合社会资源的新闻观念。而电视民生新闻中放弃整体化审视,放弃宏观视角,一味地以个体化的对于社会进行描述的想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它必然会导致社会舆论的失衡,从而引发更大的不良社会后果。

  不论如何,当代中国新闻必须站在当代中国复杂而迅速变化的社会基础之上,脱离这样的基础,新闻工作者不但不会成为领航员瞭望者,反而将会使航船陷入险滩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