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笔法详解

 dxdr大写的人 2010-12-02

学书及用笔技巧

一、字如其人

中国古代常常有这样一个论断,那就是——字如其人。的确,一个人的书法好坏和书写者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字如其人更多层面上讲的是个人品德、行为、修养对于书法好坏的影响。但是我在这里却想提出一个不一样的理论,那就是其实一个字和人体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

比方说我们欣赏一个人身材,自然是身材匀称、高矮胖瘦更加符合主流审美观点的人更容易被人们所欣赏。当然,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身材也是千差万别,姿态各异。有些人就是瘦的美,有些人就是胖到好处。

那么这些人共同的特征就是身材匀称,不突兀,显得自然,虽然他可能或者有些偏于胖,或者偏于瘦,但是总能符合人们审美。他们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内在的,让人欣赏的特性。

那么,这种匀称是一个人骨与肉协调的结果,所以如果字真的可以与人的身材相比拟的话,我想,只有这个字,它内在的精神,也就是他的筋骨和它的血肉与之协调,达到一种平衡,就是美的。

二、筋骨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筋骨,往往是在它身体的中间部位,如果我们把人的身体部件比作汉字的笔画,那么每一个汉字的筋骨就在这个笔画的中间。

由此,我们便可以顺利联想到,要想获得这种“筋骨”,就必然要在书写过程中注意中锋,只有中锋用笔,才能实现这种筋骨。

三、中锋在书法中的位置

书法在技巧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笔画、结构、章法。笔画里面又可以分为中锋、偏锋、藏锋等多种笔法。再这其中,中锋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甚至到了一种不谈中锋就不是书法的地步。

根据前面我们所说的那种理论推导,如果字如其人,那么就要达到一种筋骨和血肉的和谐统一。而筋骨的获得需要靠我们中锋行笔来获得,那么中锋在塑造一个书法家的风格方面可谓是至关重要。

四、中锋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历史上,历代书法家对于中锋的痴迷和狂热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地步。比方说,我们所熟知的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曾经在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序》后面的《兰亭十三跋》中这样来论述中锋用笔: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的意思是说,中锋用笔已经到了千古不得改变的地步,是每一个书法家都要遵守的普遍规律。因为他千古不易,千百年来都不会改变,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中锋到底应该如何达到呢?

对于中锋的解释,历来也是争论不休,如果用一句话来来概括,那就是“长令笔尖画中行”。也就说,笔尖始终在笔画的中间行走,那写出来的字自然就是中锋了。

五、中锋的判断

中锋既然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书写后的效果来评判一个人书写的时候是否是中锋行笔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按照之前的理论,只要我们将笔尖在笔画中间行走书写,那么就笔画两边一定是呈现着对称的姿态的。比方说,一个笔画,我们将它用一条线从中间劈开,剩下的两半仍然是相似的,对称的,那就是中锋行笔,反之,就不是中锋行笔。

六、中锋的误区

前面讲了中锋多种重要性,以及古人对于中锋的重视程度,那么中锋是不是可以强调到极端呢?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评价颜真卿书法,说他是“笔笔中锋”,甚至是某些书法教师,也要求人写字必须中锋,甚至要笔笔中锋。这样走极端的做法我们并不提倡。笔笔中锋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的实践中,都是不可能的。

比方说,你写一个横画,起笔就要侧锋,行笔至中间部位算是中锋了,到了末尾又要回锋。可以说,一个笔画的运行,从他的起笔开始,一直到末尾收笔结束,都不是全程中锋的,如果一个动作都要中锋,那么字也写不成了。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那么到底行笔要不要中锋呢?当然要,但是不能走极端,一味的以中锋为主,要灵活,但是总体的运行仍然是中锋为要,其他笔法作为辅助。

这一点,不管是在楷书,还是在行草书上,都是这样的道理。

总之,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根本大法,是关乎书法面貌、风格、精神的重要方法,没有中锋用笔,书法就失去了骨力,没有支撑,立不起来,站不住,也坐不稳,软弱像一滩烂泥,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了。

以后我们继续就笔法这个问题向大家阐释,丑书以及某些江湖书法家的真实面目,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继续。

1、摆笔。

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可以在一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

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

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

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后将笔沉下收住。可以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

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

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

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

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

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

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

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

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13、拨笔。

      写碑体时,为强调内圆外方和体现碑版剥蚀残缺感,可使笔锋外露,在行笔时卧笔提按。

书法笔法详解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2010年4月8日 - 术之书法 - 术之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