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陵之谜

 杂货店伙计 2010-12-04


十三陵之谜
 
 
 
 
 

 

十三陵是中外的名胜古迹之一。自公元1409年明成祖开始营建长陵,至1644年明末代皇帝崇桢自缢身亡被埋入思陵,共修建工程历经200余年。

 

当年,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森严禁区,而今已成为中外人士参观游览的胜地。

 

游人来到十三陵,心头都会有许多不解之谜:明代为什么要选在这个地方建陵?每座陵都有地下宫殿吗?这里采取问答的方式,试解游人的心头之谜。
 

 

1、明代为什么要选在这里建陵?

 

古代封建皇帝对宗庙、陵寝都十分重视,将它视为宗族的代表,江山的象征。皇家选陵地时,朝中要派一、二品大臣,带着深晓地理、风水的术士去四方寻找,有时甚至要选好几年。选好地址后,要画出“图贴”送给皇帝看,看中后,才能定下来。

 

明代选陵地也不例外。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南京做的皇帝,他的孝陵坐落在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自然要在京都附近选陵地了。永乐五年,明成祖命礼部尚书赵羾带着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一行人,在北京附近寻找“吉壤”。据说,曾先后选过口外的屠家营、京西的燕家台和潭柘寺等地,都因犯地讳或地域狭窄而作罢。直到永乐七年才选中现在这块地方。这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起伊如屏,南面虎山、蟒山相对,似天然门户,被喻为守卫皇陵的青龙白虎;中间为洪水冲刷成小盆地,温榆河自西北蜿蜒而来,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分外幽美,且山间明堂广大、中间水土深厚,真是块理想的陵地。
 

 

2、这些陵寝由什么人设计?

 

明代陵寝的工程设计都由工部负责。据《明史》吴中转介绍:“中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20余年,北京宫殿,长、献、景三陵,皆中所营造。”吴中曾做过工部尚书,他设计了十三陵中的前三陵。由此推论,其他各陵也一定是工部的人设计的了。
 

 

3、十三陵都有地下宫殿吗?

 

古代人讲迷信,封建统治者认为,他们死后也是统治者,所以要有豪华的住宅,要用人殉葬,以便死后侍候他们。废止人殉后,还要以木俑替代。秦始皇的兵马俑,不就是他的地下宫廷卫队吗?从文献看,也都记载着修地宫的势,所以每座陵都有地下宫殿,只是大小不一罢了。

 

4、明代皇帝怎样用妃嫔殉葬?

 

据文献记载,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均用嫔妃宫女殉葬,太祖用40人,成祖用16人,仁宗用5人,宣宗用10人。殉法是这样的:先由皇室圈定殉葬人名单,然后让她们赴宴,宴后关入偏殿,集体悬梁自尽。十三陵区内有埋葬人的地方叫东井和西井。东井在德陵南馒头山南侧,西井在定陵西北,至今遗址尚存。

 

据史书说,明英宗遗诏废除殉葬,是否彻底废除了人殉葬很难说。不过,从发掘出来的定陵看,是用木俑替代的。
 

 

5、汉白玉石料产于何地?是怎样运到这里的?

 

明清两代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来自京西房山的大石窟。在当时,采石是十分艰苦的劳役,有“寻山老匠夜经营,撼石壮夫日憔悴”、“切磋滤碣动经句,少不周完即损弃”(见《丰润县志》卷12,曹光祖诗《采斑石》)的记载。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要把采下的石料运到施工现场是很不容易的。当时采用的搬运方法是:先在沿途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到了严冬时,就在地面泼水结冰,然后将巨大的石料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称旱船),用人力挽绳在冰面上拖拉。据《冬宫纪事》记载,为了将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白石从房山运到北京城内,竞调用了顺天等八府两万民伕,用28天时间,花费白银达11万两。
 

 

6、长陵大殿的楠木大柱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

 

楠木分为大叶楠、小叶楠、乌楠、香楠、花楠和金丝楠等,尤以金丝楠最为名贵。陵恩殿的60根大柱是金丝楠木的,这种楠木多产在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之中。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曾命礼部尚书宋礼、兵部左侍郎古扑、吏部左侍郎师逵去四川、江西、湖广督办采木。永乐十年,朱棣再次命宋礼去四川采木。

 

像陵恩殿所用的这种大楠木,多是数百年长成的,采伐它十分艰苦、危险的事。深山峡谷中,多有虎豹毒蛇,又常有恶性传染病流行,采木人往往有去无回。四川对采木人有“入山一千,出山六百”之说。

 

这些大木头采下山后,要等待山洪将它们冲出深山,然后经水运二、三年,才能从数千里外运到京城附近的通州张家湾;再从张家湾拉到北京神木厂,琢磨成材后送往工地使用。可以想象,为了采运这些大楠木柱子,多少人要付出血汗和生命!
 

 

7、崇祯吊死在煤山,谁将他葬到十三陵?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李自成进城后,命人将崇祯及皇后周氏的梓棺送往昌平。此时,官府无力营葬,昌平吏赵一桂和好义之士孙繁祉、白绅、刘汝朴、王政行等,共捐铜制老钱340千,雇民伕打开田贵妃墓,将崇祯和周氏葬了进去。到清朝顺治时,特遣工部为崇祯修了享殿三间,立了碑记,并垒了围墙,称恩陵。恩陵原为贵妃墓,是十三陵中最小的一个陵。
 

 

8、定陵的地下宫殿是怎样找到的?

 

经国务院批准,定陵的发掘工作从19565月开始,考古人员在勘察中,发现定陵宝城东南侧外墙皮脱落处有几层砖塌陷下来,,露出了一点点砖砌的券门。后来,又在宝城内侧发现了“隧道门”、“右道”、“宝城中”等字迹。这些发现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由于考古人员首先在宝城内侧正对着券门的地方,开了第一条宽3.5、长20的探沟,工作了近两个月,发现了用砖砌成的两道大墙,这就是隧道,弯弯曲曲直伸到明楼的后面。于是,又在明楼后开了第二条宽10、长30的探沟,寻踪追到隧道的尽头,挖到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据小石碑的指引,又往西开了第三道探沟,发现40长的石隧道西头,有一道大墙挡住去路,它就是小石碑上指示的金刚墙。墙中间有上窄下宽,稍向里倾斜的砖缝,原来就是地下宫殿的入口金刚门。从动工到找到地宫入口,整整花了一年时间。

 
 

9、修建定陵的现场负责人是谁?

 

由定国公徐文壁、辅臣申时行掌管营建筹宫事,兵部尚书张学颜、工部尚书杨兆总督工酲;侍郎何起鸣在现场督工。
 

 

10、修建定陵时,神宗亲自来过吗?

 

神宗对国事懒于过问,对自己的葬身之地却是格外地关心。选陵址、修定陵时,他先后来过六次。

 

第一次:万历8312

 

第二次:万历112

 

第三次:万历119

 

前三次亲自察看“吉壤”,最后选中小峪山

 

第四次:万历129月陪同两宫皇太后复视小峪山

 

第五次:万历1396,有人讲小峪山多石,不宜建陵,神宗再次登山选陵

 

第六次:万历16912巡视陵工,历阅宝城、玄堂等
 

 

11、修定陵时每日用多少人?共花了多少钱?

 

据文献记载,修建定陵时,每日平均用二、三万民工。共花费800多万两白银。
 

 

12、为了给皇陵保密,每陵完工后将所有修陵的人都杀死吗?

 

自秦汉以来就有这种传说,明代皇陵有许多地面建筑,地下宫殿都修在地面建筑的中轴线上,十三陵周围都有墙,又驻守着大批军队保卫皇陵,这样兴师动众还有什么秘可保呢!另外,修建工程浩大,工匠民伕动辄上万人,要把这么多人都杀死,一个不留也是不可能的。

 
 

13、为什么陵前的石碑都没有字?

 

陵前树无字碑,据文献记载,仅唐朝武则天的乾隆就有此先例。关于十三陵的无字碑,据《世宗实录》说,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门前的碑,都是在嘉靖年间先后六年建起来的。要想叫一向懒于问政、一心想得道成仙的嘉靖皇帝一下子撰写七篇碑文,那自然是办不到的。因此,碑就空了下来。以后的皇帝,因为祖宗碑上无字,自己也就不好下笔了。无字碑就这样留下来了。
 

 

14、为什么许多石碑都以龟为底座?

 

神话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古代封建皇帝都自诩为“真龙天子”,做为龙子的龟,又有负重的本领,为老子去耿碑,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妈?另一种说法是,碑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的,乃传世之物。而龟有千年之寿,以它驮碑,有长久之意。

 
 

15、华表做什么用的?顶端蹲的是什么兽?

 

华表,也称“桓表”。它有久远的历史。汉代的《淮南子》和晋代崔豹的《古今注》都记载说,尧舜时代有“谤木”。《淮南子.主术篇》: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由于写最初这种“谤木”多设在交通要道上,以供人们在上面谏言,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认路的标志作用。以后,华表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做为标志,并逐渐演变成为建筑物的装饰品了。

 

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为石造。柱身上往往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为云板或蹲兽。表上的蹲兽,一个叫“望君出”,一个叫“望君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