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备考:五个重点话题要点指津

 绿叶枯枝 2010-12-05

一、人与自然

1.建立现代人的自然观

在“全息理论”看来,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它所揭示的信息无穷无尽;一个卑微如苍蝇的生命,它所蕴含的生命密码无穷无尽;任何生物之所以能够生成发展至今都存在人类尚不能解释的绝非偶然的因素。

禅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现代人的自然观,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应充分尊重与敬畏。

2.中华文化的永恒光辉——先哲的自然观。

中国文化源头的儒、道、释三家,都强调尊重自然,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生存的至高境界。其中最使现代人感到敬服的是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

老子学说的核心精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界应是和谐相处关系,不应强使自然服从人的意志。——“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美国人梭罗在20世纪初在瓦尔登湖的生存试验,实与庄子同出一心。现代人由于急功近利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掠夺并已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之后,人们才重视审视生活在农耕社会之初的老子、庄子那闪烁先知光辉的哲言。

3.对现代生活的质疑

人类对资源的相争掠夺,远远超出了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核物理学家兼散文作家詹克明先生在《裸猿〈道德篇〉》中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极度奢欲,必然要争相掠夺自然资源。大自然犹如一座不上锁的仓库,人人都可以从这仓库中往家搬东西,而不必交付分文。你所付出的仅仅是搬运费和把它们挖出来的工钱!这就吸引了大批贪婪的人。他们唯一的原则是:怎么能抢夺得最多就怎么干!他们挑肥拣瘦,只图省事,不管他人,不顾环境,不计后果,大量地糟蹋着,任意地挥霍着,肆意地破坏着,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真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疯狂程度。”

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这是人类——地球上的最有智慧的生物的神圣职责,从人与自然关系而言,正如美国著名病理学家、作家刘易斯·托马斯所说“这意味着人类思想的又一次革命”。

4.精彩文段导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述而》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

[美]刘易斯·托马斯谈人与自然

按我们过去的解释,改善人类处境是世界存在的惟一理由。人定胜天,掌握奥秘,控制一切。这是一种道义责任或社会义务。

最近几年,我们这种看法突然扭了个弯,并达成了某种一致看法。这就是,我们过去想错了,我们并不像从前想的那样是大自然的主子。我们依赖于其它生命,就跟树叶、蠓虫、鱼依赖其它生命一样。我们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单独存活下来。

——[美]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二、生命

1.“尊重生命”观念

人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纯理性观念与现实生存的矛盾。基督教与佛教,反对杀生,他们认为杀死任何动物都是罪孽,这是一种纯精神的生灵崇拜;而注重现实生存的生命观念,认为出于维持人类的生命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杀生是必要的、道德的。

易经:“参赞天地之化育”

仁者爱人”是孔孟学说的核心。西方学者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也集中在对人的珍视方面。维护、保障人的生命,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至高无尚的原则,尊重生命,珍视人的生命,已成为“人道主义”的基础。

2.质疑社会对个性的摧残

尊重生命,就必须尊重个性人人生来平等,人人生来尊贵。你是空前绝后的,独一无二的。人人应自尊、自重,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如佛经所传,释迦牟尼出世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他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美国诗人惠特曼:“我觉得一片草叶的恭德不亚于星辰的运行”。因为人也好,草叶也好,生命的密码,与星辰运行的玄机同样神圣,同样不可再造。

尊重生命,特别要尊重本色的原生态的生命,要警惕现代社会用所谓“适应”“塑造”“培育”“成熟”的伪现代观念来扼杀生命的纯真。流淌在大山深谷真诚的矿泉水,为什么一定要加入种种的添加剂,加上五光十色的包装?

生命价值观念中,肯定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肯定亲属、他人、集体、国家、民族、天下在个人生命中的地位这种观念,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生命价值观,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扼杀着平民的人权意识,人民的生命及正常生活,一向被权贵漠视。诗人于坚说:“我们从小就告知,要使自己的一生有意义,语文老师布置作业,题目一定有过:记有意义的一天。这种教育构成了我们的基本结构。而有意义的,又往往是意识形态所批准的部分。这使人丧失了对无意义的、私人生活的记忆。”他反问,我们能像曹雪芹那样对日常生活保持清晰记忆吗?因此,我们其实已丢失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属于自己的生命。

3.经典资料

(1)庄子谈生命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①。

——《让王第二十八》

[注]①累形:指连累自己的身体。

【译文】能尊重生命的人,虽然富贵,但不因养尊处优而伤害身体;虽然贫贱,但不因争利而累及身体。

(2)法国哲学家、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关于生命的观念。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3)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谈生命价值观。

我们犹太祖先,即先知者,和中国古代贤哲们了解到并表明:铸就我们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目标的产生与确立。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内心不断的努力摆脱反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使人类变成一个自由幸福的群体

四.参考范文

1.反思现代社会“适应”的美文:

生命的原汁

高伟杰

谁的眼前都放着一杯水。

那是真正源自洌洌山泉的水,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

那水,是我们生命的原汁。

好多时候,我们为着各种各样的渴望和五花八门的需求,在自己这杯原汁中掺入了形形色色混混沌沌的杂质,让自己合乎别人的口味。好多时候,甚至在我们没有渴望、毫无知觉的时候,一双双神圣而满载善意的手颤巍巍地端起了我们的杯子,审视、咂嘴、摇头、啜饮,终于他们从敞开的胸襟里抓出一些什么放进我们的杯子。然后痴情地关注。然后默默地品尝、放下。然后叹着气走开。或者,微笑着离去。

而麻木的我们却把前者美其名曰:适应。

而虔诚的我们却把后者誉之名曰:塑造。

生命,原本纯净而真实的生命,不得不在这人为的适应与塑造中异化、扭曲了。此刻,当我们除去浓重的伪装,于清风朗月下用自然的大镜观照自己的时候,心中便只有一个滋味:苦。

一个伪装的生命究竟能存几时?

一个孤苦的生命究竟能走多远?

我是活脱脱地来的,没有一丝羞怯。喜欢蓝天白云丽日和风,就常常让丽日和风沐浴青春,就常常让蓝天白云拂拭心灵;憎恶阴霜迷雾淫雨狂飘,就时时把阴霾迷雾撕烂了掷在脑后,就时时把淫雨狂飙捏碎了丢在脚下。喜欢就是喜欢,憎恶就是憎恶,对了错了都是我自己的真实选择!疲惫了,就流一回伤心的泪,就唱一支悲哀的歌,别在乎别人说你软弱!高兴了,就跳段强劲的舞,就发一阵少年的狂,别在乎别人说你不成熟——我就是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

只有在这时,世界才恢复本来的面目,人类才苏醒了沉醉的记忆,生命才焕发出葳蕤的生机!

啜饮自己生命的原汁吧!让我、你和他。

(选自《读写月报》)

2.弘扬生命个性的美文:

生命无价

周俊煌

你是无价之宝。无论你是谁,年纪多大,你是无价之宝。你的生命从何而来?是的,你是父母所生,你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生命从何而来?你必然和宇宙最根本的创造力量深深地关联着、维系着。透过你,创造宇宙的大智慧正在表达自己,正在开展自己。正在发挥无限丰厚的内蕴的自己。

你是空前绝后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可能再出现一个跟你一样的人,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学校,在同样的时代中吗?宇宙的创造好精微,不厌其烦地为每个人创造出不同的指纹,斑马的条纹也都不一样,更不用说人的思维、情感……

有人说:“天下这么多人,哪里差我一个?我微不足道。”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我觉得一片草叶的功德不亚于星辰的运行。”你的生命历程,或一片草叶的生命历程,一定和创造的玄机密切相契。

据说,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用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要自尊、自重,肯定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果别人肯定你,而你自己认为生命没有意义,有用吗?耶稣说过:“我是真理、道路、生命。”谁能替你过你的生命呢?我们活在无限的时空里,每个人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有无限的自由去抉择自己的行动,每个行动会产生无限的影响。好比在湖面投下一颗石子,那波动会影响到整个湖。

我们只有一个宇宙,宇宙中的一切是相互关联的。宇宙大创造是无限开放的,容得了无限的影响和无限可能的开展。

我们常念念于生活的压力和琐碎,而忘了自己生命的奥妙与创造的玄机。

三、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相对物质家园而言,物质家园,人们都很重视,出门在外,男女老少,谁都会把钥匙保护好,谁都会在暮色时分,思念归家,但请您摸摸的口袋,是否有一把精神家园的钥匙?

1、人类生存的三个层面

人的生存应有生理生存、社会生存、精神生存三个层面,只有三层面的生活都健全时,人才真正与动物拉开了距离,获得了健全的人生。人的三个层面生存之间具有内在辩证关系。“精神家园”即精神生存话题最本质的问题是“义利之辩”,这也是困扰了中外哲人二千多年的话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原义是用比喻来谈事,句中指商讨问题;“义”是道德、精神,“利”是利益、物质。全句说,君子谈事情,只考虑道义上该不该做,而小人谈事情,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二千年后,生活在十七世纪末的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初通孔子学说后,深感中国先哲的学说,对指导当时的德国民众观念具有重大意义,他在一篇文章中,建议德国聘请中国儒学传人当“传教士”,解决德国当时“功利”与“道德”的争端。

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道义,重自己、轻他人已成为人性发展的严重障碍。解决的办法,只有摆正三个层面需求的位置。

2、对精神世界单一性的质疑

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个性独具的世界。任何外力的制约、强求都可能损害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人的心灵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千差万别,不可能存在千万人一样的感情模式,我们应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特有的见解。

马克思的传世名言:“你们赞美大自然在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对普鲁士政府强求精神色彩单一性的抨击,至今对我们语文教育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过于强调规范性、一致性,否定多元的个性化,如对诗歌解读的标准化,对文章写作的模式化,对阅读审美的一元化,都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大障碍。

精彩文段导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论语·为政》

导读: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居于自己位置上,众星环绕着它。孔子所说的“德”,是“仁”内蕴的精神,这种精神、情感在处理世事时体现出来并惠及他人,就成了“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里仁》

导读: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真正的智者,能够把形体的存在作为精神追求的工具,使生命在追求精神的进程中得到最大的快慰,当这种追求后继有人之时,那么这位智者就可以认为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伸,穿越了自己的躯体生命而抵达未来,当生命已全部融入“道”后,死就不再可怕。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导读: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食破衣为耻,这种二重人格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人生。西方学者斯宾诺沙也说:“一个人并不会因为有一件好袍子而变得更有价值。”在先哲们看来,安贫乐道是一个人追求精神价值的基本素质。这是由于人一旦以物质生活简陋为耻,他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为道义而献身的知识精英。

大多数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仅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人类升华的确实障碍。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我认为,思想会被关注小事的习惯永远地亵渎。

——[美]亨利·梭罗《无原则的生活》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由他从自我中解脱出来的程度及意识所决定的。

——[美]爱因斯坦《我的世界图象》

四、参考范文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一切,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四、人格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四川宝光寺有一尊大肚子弥勒佛,旁边有一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事无所不容。

这副对联表现出某种处世态度。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展开议论,编述故事,抒发感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宽泛的,只要与这副对联引发的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提示]题中所言的“处世态度”是什么?是一种人格观念,对联的“容天容地”“无所不容”揭示的是“宽宏”“宽容”的秉性,这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也是当前在商品大潮中被很多人抛弃而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的民族素质。宽容,是宽恕容人,是一种对他人恢弘博大的胸怀和器量,它集中表现在善待对自己有过失的人,对他们展示宽宏谅宥的大度。古人把遇事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成才先帮他人成才,自己要显达,先助他人显达)作为一种处世理想,宽容是儒家实施这种天下归仁理想的必备品德。在现代社会中,“团队精神““协同攻关”已成为取得高科技领域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正如盖茨所言,21世纪不是个人发明创造的时代而是集体发明创造的时代。而“宽容”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重要凝聚力。这是个很有份量的话题。

“人格”是什么?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1.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人格是个内蕴丰富、宽泛的伦理概念,它的主要内容,要从人的内在意识、精神品质与外在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这两方面概括。

人的内在意识是根本。中国文化对人品人格有极为深入地释阐,尽管古代不同学派对人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各有表述,但儒、道、法三家,都认为立身处世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这是形成中华民族人格观念的特点。孔子说“君子务本”,本,就是道德,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就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标准。

另一方面,从人的对外“处世”角度而言,“善良”“仁爱”的内在本质,必然会形成待人接物的诚信、宽容、谦逊、坚毅、孝顺等品质。另外,我们有选择地接受传统民族人格观念的同时,还应批判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汲取现代社会随科技文化发展形成的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人格观念,如批判精神、竞争精神、自尊、合作、进取、创新等,塑造出既有中华知识精英们的人格血脉,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人格理性。

西方的现代意识“情商”的具体内容与我们古人有关“礼”的含义有相通之处。即一方面重现自己心态并进行自我激励,另一方面应尊重他人,善于认识和应对他人的情绪、心态。这种与人格密切相关的涵养,很多国家已作为母语教育基本原则并列入教学大纲,如德国法国等。

学会尊重他人应是人格观念“处世”态度的基础,这样内在的讲道义、善良、坚毅、勇敢、自尊、进取,与外在的诚信、合作、谦虚、宽容、鼓励他人等品德就构成完整的现代人格。

“人格”贵在坚守

人格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并非是人们道德观念不明,而是不能坚守正确的人格价值观,这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格分裂症”和“对同一件事执二样标准的“二重人格标准”。

坚守思想观点,哪怕是一个分支问题或一个学术性的观点,也是坚守真理和正义。爱因斯坦在生前最后的讲稿中,讲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当我们讨论的问题关涉到真理与正义时,就不存在大问题与小问题的区别。因为涉及人类行为的普遍观点是不可分割的。谁要是在小事上不认真对待真理,那么,人们在大事上就不可能相信他。”人格考验,常常来自身边的人和事。维护真理,就应拒绝遗忘,理清思想的践踏与思想的维护、思想的背叛与思想的坚守脉络,这是有关民族素质、民族前途的要事,也是人格高下、深刻与成熟的基点。

精采文段导读

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六条: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二十九条: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世界人权宣言》节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导读:这是儒家的重要人格标准:君子赞成兼收并蓄各种意见而不要求别人都服从自己;小人则要求别人服从自己而做不到兼收并蓄。

在意识到错误是生命的一部分,人人都会碰到后,宽恕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我们都会时不时地遭遇挫折,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都需要宽恕。

——[美]获维士

导读:美国作家认为宽恕应是我们信仰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基督教精神的精髓。

五、生活哲理(不要轻易说“不”)

哲理性强的文章,一般都具有视点高、洞察力强的注重人生价值观念的特点及注重思维技能这两大特点。

人类有思考的本能,透过现象探讨其中的规律,透过假象,发掘表面事态的本质,是思考的成果,这种思考的过程,构成人类探求真理心路,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哲学家奥伊旨认为,理性的思考,是人类崇高性的表现,是现代生命科学难以解释的“宇宙精神现象”,人类可以借助这种能力,使自身及社会日臻完美。

近几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富有哲理性的答卷占有相当比例,但从整体考生而言,作文缺乏思想深度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中学生缺乏哲理性思考能力,写作思维水平较低下的原因,是教育取向不明。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对我们有诸多启示。

经典语录导读

1.整体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

导读:中国古代哲人把世界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就是“一”,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是说任何存在都是以系统整体形式出现,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基本原理,我国古代哲学家早已感知。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易·桑辞》说“天下之动,员夫一者也”,都是以“一”作为世界的本体,整体观念是个人责任的起点,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本源,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2.辩证观念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传·系辞》)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传·系辞》)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君子见微知彰。(《易传·系辞》)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荀子·王制》)

导读:古人对世界的思考成果,浓缩在哲理名言中,如《易》中体现的矛盾观念,古人的运动观念,如“变”、“化”都是说万物在运动中;古人对运动规律认识,体现在对“常”的解释中,“天行有常”是肯定事物运行的规律性。量变引起质变的认识,体现于《易传》“化(变化过程)而裁(渐进过程中止)之谓之变。”的论述中,“见微知彰”指点人们从小的量变化推测到大的质变。

3.西哲名言

只有服从法则的事物才是自由的,因为它服从自己。它是独立的,从而是自由的。

世界的历史就是对自由意识的发展。一个民族发展的至高点是:获得对生活和环境的理解,将法律、正义和道德观念变为科学。——([德]黑格尔:《历史哲学》)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义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的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