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整理的足太阳膀胱经

 青花瓷里的蔷薇 2010-12-05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睛明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利窍穴}利窍泄热明目,祛风通络,降温除浊。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2.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痛;

3.其他:心动过速

 

临床应用:

【近视】

主穴 承泣 攒竹 睛明 风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义 承泣、攒竹、睛明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经活络、调整眼部气血运行;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以清头明目;翳明和光明为治疗眼病的经验穴。

 

2

攒竹

[别名]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发、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余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

  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

  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

  4)员在。员,周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利窍穴位}利窍清热明目,祛风通络,吸热生气。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近视眼,泪囊炎,视力减退,急性结膜炎,眼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眉棱骨痛,头痛,眶上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

3. 其它:急性腰背肌扭伤。

临床应用

【面痛】

主穴 下关 合谷 内庭 风池

配穴 眼部疼痛者,配攒竹、丝竹空、阳白、后溪;上颌部痛者,配颧髎、迎香、四白;下颌部痛者,配地仓、颊车、夹承浆;风寒证者,配列缺、风府;风热证者,配曲池、尺泽;肝胃火盛者,配行间、阳陵泉;气血瘀滞者,配太冲、三阴交。

方义 下关为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是治疗面痛的重要腧穴;“面口合谷收,取合谷可疏利面部经气,与内庭相配,为同名经配穴,疏通阳明经气的作用显著,与风池相配又可祛风通络止痛。

【面瘫】

主穴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四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外关;恢复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方义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冲治扣呙斜最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近视】

主穴 承泣 攒竹 睛明 风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义 承泣、攒竹、睛明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经活络、调整眼部气血运行;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以清头明目;翳明和光明为治疗眼病的经验穴。

 

3

眉冲

别名小竹

 

 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

  2)小竹。小竹,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纤细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利窍穴}利目窍,散风清热,镇痉宁神。,吸热生气〖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

 〖运动规律〗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目眩,头痛,眩晕、癫痫;

2. 其它:鼻衄,鼻塞。

临床应用:

【衄血】

主穴 孔最 合谷 迎香 上星

配穴 肺热者配少商;胃热者配内庭;肝热者配太冲;气血两虚者配灸关元、足三里。

方义 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合谷清泻阳明之热,止血之效最捷;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上星属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头痛。

4

曲差

别名鼻冲

 

 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

  2)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利窍穴}通利诸窍,清热明目,安神利窍,清絷降浊。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动规律〗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目眩,头痛,眩晕,癫痫,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塞,鼻衄,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

临床应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内伤头痛】

1、实证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是穴、膈俞、内关。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2、虚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 百会疏调局部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两穴相配可荣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鼻塞。

5

五处

〖别名〗巨处。

 

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

2)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清热穴}清热散风,明目镇痉。

汇聚头部冷降浊气,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陆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目眩,癫痫,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视力减退,衄血,鼻炎,鼻息肉;

3. 其它:感冒等。

临床应用:

【实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痛、目眩。

6

承光

 

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

{利窍穴}利目窍,清热明目,祛风通窍,疏风散热。

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陆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目眩,热病,面神经麻痹,头痛,眩晕;

2.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塞,角膜白斑,鼻息肉,鼻炎,内耳眩晕症等。

临床应用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人体穴位配伍〗配百会穴治头痛。

7

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

 

 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6)天日。天,天部也。日,与夜相对,阳也,气也。天日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穴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8)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利窍穴}利窍清热祛风,清热除湿,通利鼻窍。

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目眩,脑血管病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嗅觉障碍;

2.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塞,鼻衄,鼻渊,鼻炎,副鼻窦炎;

3.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临床应用:

【鼻渊】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 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疾。

8

络却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利窍穴}通利诸窍,清热安神,平肝熄风。

传输头部浊气。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晕,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视不明,耳鸣,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临床应用:

【实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9

玉枕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

{利窍穴}通利诸窍,清热安神,平肝熄风, 升清降浊。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晕,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视不明,耳鸣,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临床应用

【实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人体穴位配伍〗 大椎穴治头项痛。

10

天柱

 

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

化气壮阳,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穴位配伍〗 大椎穴治头痛项强。

11

大杼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解表穴}清热解表,强筋骨。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项痛,肩背痛,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临床应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12

风门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解表穴}宣肺解表,益气固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统疾病:发热,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3. 其它:头痛,项痛,胸背痛,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临床应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束肺者,配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配大椎、尺泽;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义 肺与大肠相表里,列缺为肺之络穴,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散风祛邪,与列缺,两穴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实证哮喘】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丰隆

配穴 风寒外袭者,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者,配大椎、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气之会穴膻中,可以宽胸理气,舒展气机,与肺之背俞穴,前后配穴,宣肺祛痰;定喘为止哮平喘之效穴;丰隆为豁痰要穴

〖人体穴位配伍〗 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13

肺俞

 

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补阴穴}补阴,解表宣肺,清热理气。

散发肺脏之热。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咳嗽,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临床应用

【衰老】

主穴 足三里 关元 百会 神阙 三阴交 内关

配穴 肾虚者,配肾俞;脾虚者,配脾俞;心肺气虚者,配心俞、肺俞。

方义 足三里补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关元培本固肾;三阴交健脾益胃,百会升阳举陷,醒脑安神;灸神阙可鼓舞元气;内关养心安神。诸穴合用,可以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保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束肺者,配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配大椎、尺泽;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义 肺与大肠相表里,列缺为肺之络穴,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散风祛邪,与列缺,两穴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人体穴位配伍〗 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14

厥阴俞

别名]厥俞,厥俞,心包俞,关俞。

心包之背俞穴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厥俞、心包俞名意与厥阴俞同。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理气穴}宽胸理气,活血止痛。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外泄心包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痛,心悸,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咳嗽,胸闷,呕吐,胃炎,齿神经痛等。

临床应用
【心绞痛】

主穴 心俞 内关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寒凝心脉者,配灸神阙;气滞血瘀者,配血海、膈俞、三阴交;痰湿内阻者,配中脘、丰隆;心阴不足者,配神门、太溪;心阳不足者,配气海、关元。

方义 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取之以调理心气、通络活血,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以活血通络、强心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以疏调气机,宣通胸阳。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15

心俞

别名〗背俞穴。

心的背俞穴

 (1)心俞。心,2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穴名 4意指 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安神穴}宽胸理气,通络安神。散发心室之热。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寒热,气喘,腹胀,腹痛,肠鸣,呃逆,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临床应用
【高血压】

主穴 风池 合谷 曲池 太冲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头痛加印堂、太阳;失眠加神门、心俞;心悸加内关、郄门。

【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不寐】

主穴 百会 神门 三阴交

配穴 肝火扰心者,配行间、侠溪、风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丰隆、足三里;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者,配心俞、胆俞、丘墟。

方义 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可清头目宁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刺之既可泻心火,又可养心阴,为治疗失眠主穴;本病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故取三阴交健脾柔肝补肾,三穴合用,共奏宁心安神之效。

【郁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行间、期门、膻中;气郁化火者,配行间、侠溪、内庭;痰气郁结者,配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配通里、三阴交、涌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可醒脑调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与心俞原俞相配,能调养心神,加心包经络穴内关,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与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疏肝理气解郁。

 

16

督俞

[别名]高盖商盖高益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理气穴}理气止痛,强心通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外膜炎;

2. 其它:寒热,气喘,腹胀,腹痛,呃逆,肠鸣,胃炎,膈肌痉挛,乳腺炎,皮肤瘙痒,银屑病等。

临床应用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17

膈腧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理血穴}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散热化血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

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1.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气喘,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临床应用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实证不孕】

主穴 归来 子宫 膈俞 丰隆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肝俞、太冲;瘀滞胞宫者,配地机、血海。

方义 归来、子宫化瘀以通胞络;膈俞为血会,可行气活血;丰隆化痰去浊。

【风疹】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三阴交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大椎、鱼际、肩髃;外感风寒者,配风门、肺俞;胃肠积热者,配足三里、天枢、内庭;血虚风燥者,配足三里、气海、风门。

方义 曲池、合谷同为阳明经穴,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凡风疹无论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者用之皆有效;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主血分病,理血和营;膈俞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配血海、三阴交理血调营。诸穴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活血调营之功。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穴、肓膏治贫血。

主治疾病

用于血瘀

  血会膈俞,因此针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临床上常与血海相配伍治疗多种血瘀病证。如配肺俞、列缺、血海等可治气滞血瘀,迫血离经的紫斑;配三阴交、蠡沟等治血淋;配膀胱俞、肾俞、气海等可治疗尿血。与风池、血海、太冲等相配治疗行痹,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配大肠俞、环跳、承山等可治腰腿痛;配迎香、印堂、血海等可治血瘀鼻鼽;配太阳、睛明、球后等可治白内障;与肝俞、天枢、行间等相伍可共秦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腹痛;配日月、丘墟、肝俞等可治胁痛;配巨阙、厥阴俞 阴陵泉等可治气滞心闷;配膻中、厥阴俞、内关等可治瘀血心闷。此外,本穴还可与期门、中封、章门相配,治疗以腹胀大如鼓,脐周青筋暴露为主症的鼓胀;与关元、足三里、脾俞等相配可治正虚瘀结的积聚。配三焦俞、心俞、人迎等可治脉微弱或消失的无脉证;配肝俞、大陵、太冲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膈俞穴对血瘀证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滞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环。

用于血虚

  刺灸本穴不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之力,临床常与脾俞相伍以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病证。如配脾俞、足三里、神门等可治心悸;配心俞、脾俞、三阴交等可治健忘;配血海、肝俞、膻中等可疗眩晕;与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相伍可治疗气血亏虚的男性不育症;配承满、隐白等对脾胃虚损,气不摄血的吐血有较好疗效。本穴还可与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相配治疗呕吐;与心俞、气海、百会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配伍胰俞、肾俞等可治消渴;与华佗夹脊、身柱、命门等相配治小儿痿证。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动物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临床观察证实,针刺膈俞穴有降血压作用,对III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用于胸膈气机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阙可治胃气上逆的呃逆;与膻中、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气壅闭的呼吸衰竭;配伍内关、中脘、丰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伍足三里、气海、膻中等可疗气虚阳衰的噎膈。有报道,针刺膈俞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尤其能够调整两侧呼吸功能的平衡。

用于暑湿高热

  本穴还可清泄暑热,宽胸凉膈,适用于治疗暑湿风湿及邪热盛实的高热。治疗暑湿常配少府、行间、肺俞等以治伤肺络型;配少府、曲泽、中冲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对于余热未尽,痰瘀阻络者则常椟太溪、三阴交、太冲等。治疗水湿为病常配外关、内关等以治热郁胸膈型;配合谷、支沟、天柱等以治热滞胸膈,微兼腑实型;与郄门、冲门、曲泽等配则治热灼营阴的风湿。对于邪实高热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热。取穴时患者应呈俯伏位,施术者应注意针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则易经肋间隙剌穿胸壁,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18

肝俞

肝的背俞穴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理气穴}疏肝利胆,降火 ,止痉 ,退热 ,益肝明目 ,通络利咽 ,疏肝理气 ,行气止痛等功效。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特异性:肝之背俞穴。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配伍:

  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配百会穴太冲穴,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 痛,眩晕

  配肾俞穴太溪穴,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斜刺0.50.8寸。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编辑本段临床运用

  定位时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配太冲主治胁肋疼痛;配肾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配光明主治目昏。

刺络拔罐肝俞穴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肝俞穴。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以左手拇、食、中指捏起被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点刺肝俞穴,有血液流出时加拔玻璃火罐,使血液流入罐内,出血量控制在13ml之内。起罐后用20%碘酊棉球按压在针孔上,胶布固定。每2日一次,治疗12次即可痊愈。

肝俞穴按摩封闭治疗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孕妇情绪与身体素质,妊娠子宫的大小,位置,毗邻关系发生变化,子宫收缩,增长速度,圆韧带的牵引。中医认为妊娠腹痛的原因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所致。此病发病率较高,了解其临床特点,防止滥用药物,减少毒副作用,对母亲的健康及胎儿发育有利。采用肝俞穴按摩,封闭治疗妊娠腹痛,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

  方法:1、肝俞穴按摩:选准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水平旁开4.5),双拇指分别按压在双侧肝俞穴上,做旋转运动,由轻到重至能承受为止,每次持续10—30,每133—5次。2、肝俞穴封闭:维生素3注射液4—12/次,阵刺入肝俞穴内,深约0.5—1.0,缓慢注入药物。山莨菪碱注射液3—10/,阵刺入肝俞穴内,深约0.5—1.0,缓慢注入药物。肝俞穴按摩与封闭交替或单独应用。

肝俞穴注射曲安缩松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祖国医学目痒范畴,主要由脾胃湿热兼风邪所致。根据祖国医学肝开窍于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结合中医理论和笔者的临床应用体会,起始于目内眦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肝俞具有祛风、清热、平肝潜阳作用。

  取穴: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

  方法:应用曲安缩松混悬液(意大利产,规格40mg/ml)1.0ml+2%利多卡因1.0ml,取肝俞穴注射各1.0ml3个月1次,1次一个疗程(应用前和应用后3个月眼分泌物涂片查嗜酸性白细胞),用药期间不加其他治疗。?

释义:曲安缩松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它具有消炎、止痛、抗过敏作用,其持久的功效有别于一般口服皮质类固醇,只需以单一剂量注射,就可以使症状减轻,效力维持数周或永久发挥。它通过抑制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消除颗粒细胞的作用,并降低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消除靶细胞受体与介质的结合力来抑制免疫反应。另外,进入人体细胞内与细胞浆中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甾体复合物,再进入细胞核,在核内引起基因活性改变,从而激发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合成,使一些的含量及活性提高,增强机体对抗各种伤害刺激的能力。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光、热或空气中某些物质和花粉等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在眼睑、球结膜上的一种表现。只有抑制体内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应用

【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胆俞 日月 期门 肝俞 阳陵泉

 配穴 肝胆气滞者,配太冲、行间;痰热互结者,配丰隆、侠溪;呕吐者配内关、公孙;黄疸者配至阳;发热者配大椎、曲池。

方义 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可利胆镇痛;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胆经之下合穴,以利胆腑。

【慢性疲劳综合症】

主穴 脾俞 肝俞 肾俞 膻中 足三里 关元 百会

配穴 脾气不足者,配太白、三阴交;失眠者,配神门、照海;健忘者,配四神聪、水沟;肝气郁结者,配太冲。

方义 脾俞、肝俞、肾俞用补法可调补肝、脾、肾;膻中为气会,可调理气机;足三里、关元补益气血阴阳;百会健脑安神。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虚证胁痛】

主穴 期门 肝俞 肾俞 三阴交 太冲

方义 肝俞、肾俞同用,充益肝肾之阴;肝俞与期门俞募相配,疏肝理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取之补肝肾,养阴血;太冲为肝经原穴,与肝俞相配,可养肝柔筋。

 

19

胆俞穴

 

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理气穴}理气活血,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外散胆腑之热。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呕吐,食道狭窄;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胁痛,肋间神经痛,失眠,癔病;

3. 外科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

4. 其它:肺痨,潮热,高血压等。

临床应用:

【黄疸】

1、阳黄

主穴 胆俞 阳陵泉 太冲 阴陵泉 至阳

配穴 胸闷呕恶者,配内关、公孙;腹胀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热重者,配大椎;急黄神昏者,配水沟、中冲、少冲。

方义 胆俞清热利湿除黄;阳陵泉、太冲表里经配穴,疏泄肝胆;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化湿健脾;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2、阴黄

主穴 胆俞 脾俞 阴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阳

配穴 腹胀便秘、便溏者,配天枢、大肠俞;瘀血内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门、气海。

方义 胆俞通利胆腑,利湿除黄;脾俞与脾经合穴阴陵泉相配,化湿健脾;中脘为腑会,与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湿去浊;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胆俞 日月 期门 肝俞 阳陵泉

配穴 肝胆气滞者,配太冲、行间;痰热互结者,配丰隆、侠溪;呕吐者配内关、公孙;黄疸者配至阳;发热者配大椎、曲池。

方义 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可利胆镇痛;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胆经之下合穴,以利胆腑。

 

 

20

脾俞

脾之背俞穴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健脾和胃,利湿升清,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1. 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呕吐,便血,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背痛,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临床应用

【慢性疲劳综合症】

主穴 脾俞 肝俞 肾俞 膻中 足三里 关元 百会

配穴 脾气不足者,配太白、三阴交;失眠者,配神门、照海;健忘者,配四神聪、水沟;肝气郁结者,配太冲。

方义 脾俞、肝俞、肾俞用补法可调补肝、脾、肾;膻中为气会,可调理气机;足三里、关元补益气血阴阳;百会健脑安神。

【虚证哮喘】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肺肾两虚者,陪关元;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膏肓又善治虚劳咳嗽哮喘;肺俞与肺经原穴太渊,肾俞与肾经原穴太溪,两组俞原穴相配,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取之为急则治其标之意。

【疟疾】

主穴 大椎 间使 后溪

配穴 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配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配穴 脾胃虚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气郁滞者,配期门、太冲;肾阳虚衰者,配肾俞、命门、关元;腹胀者,配公孙;伴有脱肛者,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腑,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调理肠腑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疏肝补肾,脾虚、肝郁、肾虚诸种泄泻皆可用之。

 

21

胃俞

胃之背俞穴。

 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胃俞}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散胃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临床应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虚证痛经】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22

三焦俞

三焦之背俞穴

 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调理三焦,利水强腰。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散三焦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消化系统疾病:肠鸣,腹痛,腹胀,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水肿,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腰背强痛,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临床应用:

【肾绞痛】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三阴交

配穴 下焦湿热者,配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膈俞、太冲;肾气虚弱者,配腰阳关;尿路上段结石者配京门、天枢、气海;尿路中、下段结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极、水道。

方义 肾俞、三焦俞位于肾区,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配关元疏利膀胱气机,疏通局部经络以止痛;远取三阴交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虚证癃闭】

主穴 脾俞 肾俞 三焦俞 关于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弱者,配气海、足三里;肾阳虚弱者,配太溪、阴谷;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配气海、曲骨。

方义 脾俞、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则三焦决渎无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助膀胱气化,诸穴相配可达益气启闭之功效。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肠鸣、腹胀。

23

肾俞

〖别名〗高盖。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 4意指 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益肾助阳,强腰利水。外散肾脏之热。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遗尿,肾炎,肾绞痛,尿路感染,阳痿,早泄,精液缺乏;

2. 外科系统疾病:肾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

3. 其它:腰痛,带下,耳鸣,月经不调,腰痛,哮喘,耳聋,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临床应用

【阳痿】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命门火衰者,配命门、志室;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者,配曲骨、阴陵泉;失眠多梦者,配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配命门、阳陵泉。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元气所存之处,取之能调补肝、脾、肾,温补下元,直接温养,兴奋宗筋;三阴交既可健脾益气,补养肝肾,又可清热利湿,强壮宗筋;补肾俞可培补肾气,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之功。

【遗精】

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虚不固者,配志室、太溪;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阴虚火旺者,配太溪、神门;湿热下注者,配中极、阴陵泉;失眠者,配神门;头晕者,配百会;自汗者,配复溜。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振奋肾气;肾俞补肾固精;三阴交善调脾、肝、肾之气,清泄虚火,固摄精关。

【虚证痛经】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24

气海俞

〖别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

肾的背俞穴

肓之原穴。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温里穴}益肾壮阳,温经止痛,生发阳气。、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腰痛,腰骶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末梢神经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

3. 泌尿性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

4. 其它:肠鸣腹胀,腰肌劳损,痔疮等。

临床应用:

【实证痛经】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 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之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

【虚证痛经】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25

大肠俞

大肠之背俞穴。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温里穴}理气降逆,温里和胃。外散大肠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痛,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2. 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腹泻,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 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临床应用:

【肠痈】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阑尾 阿是穴

配穴 发热配曲池、大椎;呕吐配上脘、内关;便秘配腹结;腹胀配大肠俞、次髎。

方义 本病为大肠腑病,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以通调肠腑,清泻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上述三穴合用,共奏逐腐通肠之功。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脾胃虚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气郁滞者,配期门、太冲;肾阳虚衰者,配肾俞、命门、关元;腹胀者,配公孙;伴有脱肛者,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腑,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调理肠腑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疏肝补肾,脾虚、肝郁、肾虚诸种泄泻皆可用之。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26

关元俞

 

 关元穴,脐下关穴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温里穴}温里止痛,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外散小腹内部之热。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人体穴位配伍〗 气海穴治腹胀。

临床应用

【实证癃闭】

主穴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湿热蕴结者,配委阳;肺热壅盛者,配尺泽;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支沟;瘀血闭阻者,配次髎、血海。

方义 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三阴交、阴陵泉为脾经腧穴,善于醒脾利湿,消除瘀滞,通利小便。

【虚证癃闭】

主穴 脾俞 肾俞 三焦俞 关于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弱者,配气海、足三里;肾阳虚弱者,配太溪、阴谷;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配气海、曲骨。

方义 脾俞、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则三焦决渎无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助膀胱气化,诸穴相配可达益气启闭之功效。

 

27

小肠俞

 

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小肠俞}温里调二便,清热利湿。外散小肠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肠炎,痢疾,便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血,尿痛,遗尿,遗精;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带下,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4. 其它:腰骶痛,骶髂关节炎,痔疮。

临床应用

【遗精】

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虚不固者,配志室、太溪;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阴虚火旺者,配太溪、神门;湿热下注者,配中极、阴陵泉;失眠者,配神门;头晕者,配百会;自汗者,配复溜。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振奋肾气;肾俞补肾固精;三阴交善调脾、肝、肾之气,清泄虚火,固摄精关。

28

膀胱俞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清热利湿,通经活络。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膀胱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消化系统疾病:腹泻,肠炎,便秘,痢疾;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腰骶痛,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尿血,尿痛,膀胱炎,遗尿;

4. 其它:带下,糖尿病,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临床应用:

【遗尿】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命门、太溪;肺脾气虚者,配气海、肺俞、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肾绞痛】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三阴交

配穴 下焦湿热者,配阴陵泉;气滞血瘀者,配膈俞、太冲;肾气虚弱者,配腰阳关;尿路上段结石者配京门、天枢、气海;尿路中、下段结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极、水道。

方义 肾俞、三焦俞位于肾区,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配关元疏利膀胱气机,疏通局部经络以止痛;远取三阴交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尿血】

主穴 肾俞 膀胱俞 血海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中极、行间;心火亢盛者,配大陵、神门;脾胃虚弱者,配关元、足三里。

方义 肾俞、膀胱俞以疏利膀胱气机;血海、阴陵泉利水通淋理血止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对前阴疾患颇有效。

【实证癃闭】

主穴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湿热蕴结者,配委阳;肺热壅盛者,配尺泽;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支沟;瘀血闭阻者,配次髎、血海。

方义 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三阴交、阴陵泉为脾经腧穴,善于醒脾利湿,消除瘀滞,通利小便。

 

29

中膂俞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益气壮阳穴}外散脊骨之热。

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腰骶痛,坐骨神经痛;

2、腹痛,腹泻,腹膜炎,肠炎;

3、疝气,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临床应用
【急性泄泻】

主穴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者,配神阙;湿热伤中者,配内庭、曲池;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穴居腹部,上巨虚伪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募合相配,调理胃肠气机,运化湿滞作用显著;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善于健脾化湿。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脾胃虚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气郁滞者,配期门、太冲;肾阳虚衰者,配肾俞、命门、关元;腹胀者,配公孙;伴有脱肛者,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腑,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调理肠腑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疏肝补肾,脾虚、肝郁、肾虚诸种泄泻皆可用之。

 

30

白环俞

 

 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调经止带穴}调经止带,益肾固精。

外散腰臀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腰骶痛,坐骨神经痛,

2、月经不调,带下,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

3、遗尿,遗精,疝气,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尿潴留等。

临床应用

【带下】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肾虚者,配关元、肾俞;脾虚者,配气海、足三里、脾俞;湿热下注者,配水道、次髎、行间。

方义 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利湿化浊,清理下焦;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以化湿邪;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阴陵泉健脾利湿以止带。

 

31

上髎

 

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调经止带穴}调经止带,调理下焦,通经活络。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妇产科系统疾病:带下,阴挺,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2. 运动系统疾病:腰骶痛,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4. 其它: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5. 本穴可用于催产,引产。

临床经验

【阴挺】

主穴 百会 气海 维道 子宫

配穴 脾气虚陷者,配足三里、气海;肾阳亏虚者,配关元、大赫、照海;湿热下注者,配脾俞、阴陵泉、蠡沟。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穴位,可振奋阳气,升阳举陷;气海为任脉穴,能益气固胞;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加强维系带脉,固摄胞宫之功;子宫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的经验穴。

 

32

次髎

 

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调经止带穴}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1、月经不调,通经,带下;

2、小便不利;

3、遗精,阳痿;

4、疝气;

5、腰骶痛,下肢痿痹。

临床应用

【肠痈】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阑尾 阿是穴

配穴 发热配曲池、大椎;呕吐配上脘、内关;便秘配腹结;腹胀配大肠俞、次髎。

方义 本病为大肠腑病,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以通调肠腑,清泻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上述三穴合用,共奏逐腐通肠之功。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便血】

主穴 长强 承山 上巨虚 次髎

配穴 劳倦内伤者,配百会、关元、命门;湿热下注者,配太白、阴陵泉。

方义 长强为局部取穴,属督脉,为治疗脱肛和肠风下血之要穴;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其经别入肛中,可疏导肠道气机,均为治疗肛门疾病之要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可清泻大肠湿热;次髎清利下焦湿热。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33

中髎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便秘,腹泻;

2、小便不利;

3、月经不调,带下;

4、腰骶痛。

 

临床应用:

【月经先期】

主穴 关元 血海 三阴交

配穴 实热者,配太冲或行间、期门;虚热者,配太溪;气虚者,配足三里、脾俞、气海;月经量多者,配隐白。

方义 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诸穴相配,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行。

【月经后期】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配穴 寒实者,配子宫、天枢、地机;虚寒者,配命门、腰阳关、关元、归来。

方义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益气温阳,调一身之阳气,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经之经气,从而和血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者,配期门、太冲;肾虚者,配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配膻中、内关。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三穴公用可调理经穴。

 

34

下髎

 

 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调经止带穴}调经止带,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腹痛,便秘;

2、小便不利;

3、带下;

4、腰骶痛。

临床应用:

【带下】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肾虚者,配关元、肾俞;脾虚者,配气海、足三里、脾俞;湿热下注者,配水道、次髎、行间。

方义 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利湿化浊,清理下焦;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以化湿邪;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阴陵泉健脾利湿以止带。

 

35

会阳

[别名]利机。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温里穴}温里止痛,清热利湿,益肾固带。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前列腺炎;

2. 皮肤科系统疾病:带下,外阴湿疹,阴部瘙痒,阴部神经性皮炎;

3. 其它:腹泻,经期腰痛,肠炎,肠出血,痔疮,坐骨神经痛等。

临床应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36

承扶

 

 1)承扶

 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

  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

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通便消痔,舒筋活络。燥湿生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7

殷门

 

殷,深厚,正中;门,门户。穴位局部肌肉深厚,为膀胱经气经过之门户。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强腰膝。

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2.其它:腰痛,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临床应用

【痿证】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外关 合谷 颈胸夹脊穴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者,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在上肢的经穴,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在下肢的经穴。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内联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为主;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通于膀胱经的脏腑背俞,可调阴阳,行气血,疏调脏腑;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加筋会阳陵泉,诸穴相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筋脉。

 

38

浮郄

 

 浮,顺流;郄,空隙。本经之气从股后顺留下入的穴隙。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

 

 1.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急性胃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潴留;

3. 其它:股、腘部疼痛,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临床应用

【便秘】

主穴 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者,配合谷、曲池;气秘者,配中脘、太冲;虚秘者,配脾俞、气海;冷秘者,配神阙、关元。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加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共用能疏泄阳明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

 

39

委阳

 

 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舒筋活络, 益气补阳。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运动系统疾病:腰背痛,下肢痿痹,腰背肌痉挛,腰背痛,膝肿痛,腓肠肌痉挛;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遗尿,肾炎,膀胱炎,乳糜尿;

3. 其它:丹毒,腹痛,急性吐泻,下腹部痉挛,癫痫,热病等。

临床应用
【实证癃闭】

主穴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湿热蕴结者,配委阳;肺热壅盛者,配尺泽;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支沟;瘀血闭阻者,配次髎、血海。

方义 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三阴交、阴陵泉为脾经腧穴,善于醒脾利湿,消除瘀滞,通利小便。

 

40

委中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合穴,属土。

 1)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

  2)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

  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4)血郄。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5)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征。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分清降浊。

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遗尿,尿潴留;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

4. 皮肤科系统疾病: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

5.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痿痹,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6. 其它:中暑,疟疾,鼻出血。

 

41

附分

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

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脊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脊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干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疏风散邪。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输头颈。

[治法]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颈部肌肉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副神经麻痹;

3. 其它:肺炎,感冒。

临床运用

【漏肩风】

主穴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条口

配穴 手阳明经证者,配合谷;手太阳经证者,配后溪;手少阳经证者,配外关;外邪内侵者,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 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取在筋选筋之意,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条口是治疗漏肩风的经验效穴。

【臂丛神经痛】

主穴 极泉 肩髃 肩贞 臂臑 少海 阿是穴

配穴 外邪侵袭者,配合谷、风池;瘀血阻滞者,配膈俞;手太阴经证者,加尺泽;手少阴经证者,加通里;手厥阴经证者,加内关;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肘劳】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者,配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者,配小海、支正;手少阳经筋证者,配天井、外关。

方义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42

魄户

 [别名]魂户。

 

 1)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

  2)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干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运行为横向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止咳平喘化痰穴}止咳平喘化痰,理气降逆,舒筋活络。

肺脏的阳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外散肺脏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横向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肺痨,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不张;

2. 其它:项强,肩背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

临床运用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束肺者,配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配大椎、尺泽;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义 肺与大肠相表里,列缺为肺之络穴,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散风祛邪,与列缺,两穴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43

膏肓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膏肓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肓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肓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肓。

{补阴穴}补阴益损,调理肺气,散热排脂。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1.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肺痨,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

3. 其它:健忘,盗汗,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4. 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临床应用:

【虚证哮喘】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肺肾两虚者,陪关元;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膏肓又善治虚劳咳嗽哮喘;肺俞与肺经原穴太渊,肾俞与肾经原穴太溪,两组俞原穴相配,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取之为急则治其标之意。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44

譩譆

[别名]五胠俞

 

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止咳平喘化痰穴}止咳平喘化痰,宣肺理气,通络止痛。外散体内之热。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热病,肩背痛,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

2. 其它:咳嗽,气喘,感冒,心包炎,哮喘,疟疾,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应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46

膈关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另外,本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治疗横隔疾患的关隘。

{理气穴}止咳平喘化痰,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散膈膜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脊背强痛,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

2、胸闷,嗳气,呕吐,胃出血,肠炎。

临床应用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束肺者,配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配大椎、尺泽;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义 肺与大肠相表里,列缺为肺之络穴,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散风祛邪,与列缺,两穴原络相配,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47

魂门

 

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魂,灵魂;门,门户。肝藏魂;穴与肝俞平列,如肝气出入之门户)

{理气穴}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1.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腹泻,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胸胁痛,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癔病;

3. 其它:背痛,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临床应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肋痛。

 

48

阳纲

 

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阳,阴阳之阳;纲,纲要。胆属阳;穴与胆平列,为治疗胆病的要穴。)

{清热穴}清热疏肝利胆,健脾和中,散热降火。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

[运行规律]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1. 消化系统疾病:肠鸣,腹痛,腹泻,黄疸,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

2. 其它:消渴,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

临床应用: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49

意舍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意,意念;舍,宅舍。脾藏以;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健脾和胃,利胆化湿。外散脾脏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腹胀,肠鸣,呕吐,消化不良,肠炎,胃扩张,肝炎,食道狭窄;

2. 其它:腹直肌痉挛,胸膜炎,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50

胃仓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穴与胃俞平列,胃主纳谷,犹如粮仓)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和胃健脾,消食导滞。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外散胃腑之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消化系统疾病: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肠炎,习惯性便秘;

2. 其它:脊背痛,水肿,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临床应用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51

肓门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清热穴}理气和胃,清热消肿。

积脂降浊。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痞块,胃痉挛,胃炎,便秘;

2、其它:乳疾,乳腺炎,腰肌劳损。

临床应用: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便秘】

主穴 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者,配合谷、曲池;气秘者,配中脘、太冲;虚秘者,配脾俞、气海;冷秘者,配神阙、关元。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加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共用能疏泄阳明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

 

52

志室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肾气聚集的地方,别名精宫)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

积脂降浊。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腰脊强痛,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临床运用

【阳痿】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命门火衰者,配命门、志室;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者,配曲骨、阴陵泉;失眠多梦者,配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配命门、阳陵泉。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元气所存之处,取之能调补肝、脾、肾,温补下元,直接温养,兴奋宗筋;三阴交既可健脾益气,补养肝肾,又可清热利湿,强壮宗筋;补肾俞可培补肾气,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之功。

【遗精】

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虚不固者,配志室、太溪;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阴虚火旺者,配太溪、神门;湿热下注者,配中极、阴陵泉;失眠者,配神门;头晕者,配百会;自汗者,配复溜。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振奋肾气;肾俞补肾固精;三阴交善调脾、肝、肾之气,清泄虚火,固摄精关。

 

53

胞肓

 

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干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份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征,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干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补肾强腰,通利二便。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癃闭,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统疾病:肠鸣,腹胀,肠炎,便秘;

3. 其它:脊背痛,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临床应用

【实证癃闭】

主穴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湿热蕴结者,配委阳;肺热壅盛者,配尺泽;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支沟;瘀血闭阻者,配次髎、血海。

方义 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三阴交、阴陵泉为脾经腧穴,善于醒脾利湿,消除瘀滞,通利小便。

【虚证癃闭】

主穴 脾俞 肾俞 三焦俞 关于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弱者,配气海、足三里;肾阳虚弱者,配太溪、阴谷;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配气海、曲骨。

方义 脾俞、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则三焦决渎无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助膀胱气化,诸穴相配可达益气启闭之功效。

 

54

秩边

 

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健腰腿、利下焦,降温生水。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 运动系统疾病:腰骶痛,下肢痿痹,急性腰扭伤,梨状肌损伤综合症,下肢瘫痪;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膀胱炎,生殖器疾病;

4. 其它:便秘,痔疮,脱肛。

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

【扭伤】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居髎

配穴 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 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55

合阳

 

 合,汇合;阳,阴阳之阳。本经自项而下分成两支,行至委中与本穴则合而下行,高而为阳。

{舒筋活络穴}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主治病症】

1. 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前列腺炎;

3. 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

临床应用:

【实证崩漏】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隐白 公孙

配穴 血热者,配血海;湿热者,配阴陵泉;气郁者,配太冲;血瘀者,配地机。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与冲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清泻三经之湿、热、瘀等病邪,又可疏肝理气,邪除则脾可统血;隐白为脾经的井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公孙通冲脉,二穴配合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

【虚证崩漏】

主穴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脾虚者,配百会、脾俞;肾阳虚者,配腰阳关、命门;肾阴虚者,配然谷、太溪。

方义 气海可固本益气,调补冲任。足三里补益气血,使经血生化有源;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气,促进脾之统血作用。

 

56

承筋

[别名]腨肠,直肠。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

2. 其它:脱肛,痔疮,便秘。

临床应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57

承山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

 

 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2)鱼腹。此是从类象的角度来言穴内气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内为堆积之状,如同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名鱼腹。鱼腹山、鱼肠、鱼腰名意与鱼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经气血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干燥,在穴内为堆积之状,有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与肉柱同。

  4)伤山。伤,伤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伤山名意指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对穴内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较大的伤害。本穴物质为干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又从本穴经过,脾土微粒中水湿不足则将被上行的风气吹散伤害,故名伤山。

{舒筋活络穴}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治法: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1. 运动系统疾病:腰腿拘急、疼痛,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

2. 肛肠科疾病:痔疾,便秘,痔疮,脱肛;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

4. 其它:痛经。

临床应用:

【便血】

主穴 长强 承山 上巨虚 次髎

配穴 劳倦内伤者,配百会、关元、命门;湿热下注者,配太白、阴陵泉。

方义 长强为局部取穴,属督脉,为治疗脱肛和肠风下血之要穴;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其经别入肛中,可疏导肠道气机,均为治疗肛门疾病之要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可清泻大肠湿热;次髎清利下焦湿热。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58

飞扬

别名:厥阳,厥阴,厥扬

络穴

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舒筋活络穴}清热安神,舒筋活络。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1、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

2、头痛,目眩,眩晕等;

3、痔疾,痔疮,膀胱炎,癫痫。

临床应用

【实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虚证眩晕】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诸穴配合脑髓得养,眩晕可平。

 

59

跗阳

[别名]付阳,附阳。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退热散风,吸热化湿。

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临床应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内伤头痛】

1、实证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是穴、膈俞、内关。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2、虚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 百会疏调局部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两穴相配可荣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60

昆仑

[别名]上昆仑。

经穴,属火。

 1)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清热穴}安神清热,舒筋活络,散热化气。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后头痛,项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 运动系统疾病:腰骶疼痛,足踝肿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癫痫,滞产,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临床应用:

【坐骨神经痛】

主穴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绝骨 昆仑

配穴 腰椎旁有压痛者,配同骨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肠俞、次髎

61

仆参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

 

 1)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舒筋活络,强壮腰膝,散热化气。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1.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痿痹,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癫痫,尿道炎,鼻出血。

临床应用:

【痿证】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外关 合谷 颈胸夹脊穴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者,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在上肢的经穴,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在下肢的经穴。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内联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为主;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通于膀胱经的脏腑背俞,可调阴阳,行气血,疏调脏腑;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加筋会阳陵泉,诸穴相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筋脉。

62

申脉

【别名】鬼路,阳跷。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舒筋活络穴}舒筋活络,清热安神,利腰膝。补阳益气,疏导水湿。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眩晕,癫狂,痫证,失眠,头痛,内耳性眩晕,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2. 运动系统疾病:腰腿酸痛,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临床运用

【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戒毒综合征】

主穴 水沟 风池 内关 劳宫 合谷 丰隆

配穴 腹泻者,配足三里;失眠者,配照海、申脉;恶心、呕吐者,配内关。

方义 水沟乃督脉要穴,督脉内通于脑,风池位于枕后,内络于脑,二穴可醒脑开窍;内关乃心包之络穴,劳宫乃心包经之荥穴,合用可宁心安神,清心除烦;合谷调神导气、镇痛宁神;丰隆为化痰要穴,可健脾化痰、宽胸通络。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配       伍】配翳风、太冲治疗内耳性眩晕;配金门治疗头风头痛;配后溪治疗癫痫。

63

金门

〖别名〗关梁,梁关。

郄穴

 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开窍醒神穴}补阳益气,疏导水湿。开窍醒神,安神开窍,通经活络。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狂,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 其它:腰痛,外踝痛,下肢痿痹,膝关节炎, 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临床应用

【小儿急惊风】

主穴 水沟 印堂 合谷 太冲

配穴 痰多者,配丰隆;热盛者,配大椎、十宣放血。

方义 水沟、印堂位居督脉,有醒脑开窍,醒神镇惊之功;合谷、太冲相配,谓开四关,能熄风镇惊,擅长治惊厥。

【小儿慢惊风】

主穴 百会 太冲 印堂 气海 足三里

配穴 肝肾阴亏者,配肾俞、太溪、肝俞;脾肾阳虚者,配神阙、关元、肾俞;口噤加颊车、合谷。

方义 百会、印堂为督脉经穴,有醒神定惊之功;太冲平肝熄风;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印堂为止痉经验穴。

〖配伍〗 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配跗阳、委中、环跳等穴,可提高痛阈、麻醉止痛。

64

京骨

 原穴

 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骨,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2)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解表穴}解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生发气血。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项强,脑膜炎,脑溢血,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 其它:腰痛,心肌炎,佝偻病,疟疾等。

临床应用:

【发作期痫证】

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内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要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同用熄风醒脑开窍,是治疗癫痫的要穴;涌泉为肾经井穴,刺之滋水潜阳,速降肝风,以助开窍醒脑;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开心窍豁痰浊,调理心神。

【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65

束骨

 俞穴,属木。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通经活络,清头明目。输布水湿。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项痛,眩晕,癫狂,神经性头痛,头晕,癫痫,精神病;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眩,耳聋,眼结膜炎,泪管狭窄;

3. 其它:腰腿痛,高血压,腓肠肌痉挛,疔疮,肛门手术后疼痛。

临床应用:

【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 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 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66

足通谷

荥穴,属水。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安神穴}清热安神,清头明目,升清降浊。 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项强,癫狂,哮喘,精神病,癫痫;

2. 其它:鼻衄,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

【疔疮】

主穴 灵台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循经取穴,如发于面部者,属手阳明经,配商阳、内庭;疏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疏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如系红色疔,可沿红丝从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以泻其恶血;疔疮走黄伴高热者,可点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针刺水沟;伴神昏者,配水沟、关冲、内关。

方义 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疗疔疮经验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疔疮为火毒蕴结血分之急症,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泻血热。

 

67

至阴

井穴

 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2)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神,正胎催产,理气活血,清头明目。散热生气。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治法]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滞产,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脑溢血,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精;

4. 五官科系统疾病:目痛,鼻衄,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

临床应用

【胎位不正】

主穴 至阴

配穴 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肾俞;气机郁滞者,配肝俞、行间、足三里。

方义 至阴为足太阳经井穴,与足少阴经相连,灸之可调理足少阴经经气、调和冲任、调整阴阳,回转胎位。至阴穴也是治疗胎位不正的经验穴。

【滞产】

主穴 三阴交 合谷 至阴

配穴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滞血瘀者加次髎、血海、太冲。

方义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三阴交为脾经腧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两穴相配可补气行血以致胎下;至阴是足太阳经井穴,引产下行,为催产之经验效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