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整合的本质思考与探究

 高歌1 2010-12-07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叫嚷着要大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于是“整合”一词多见于报纸杂志、媒体网站、教师书桌、政府公文,甚至平常我们的言谈之中无不涉及。我们预感到,“课程整合”渐渐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热门话题,这场“课程整合”运动所引发的新教育革命恐怕是要真正到来了。

(www. 公文共享网整理)

一、我们为什么要整合?
  一是社会发展到了“准”信息化时代。
现代社会与以往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表现在信息成为战略资源,谁掌握并利用好了信息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撑了其国家整整二十多年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事实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没有一个国家不在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为这是一个经济的最新增长点也是最关键的经济增长因素之一;信息网络设施成为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就像以往工业社会里修建汽车公路一样的重要和平常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来生活、工作和学习了,现代通信让更多人感受到距离越来越小,生活更加便利和更高质量,人们的交流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得到更大的拓展,信息技术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到来。

  在信息社会里,我们不但要学会如何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师生这种信息能力将得到全新的打造,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将成为学生一生努力提升的基本素质内容。

  二是目前整个教育体系的能量系统已到达了“准”饱和状态。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的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等都处于高负荷运作的状态,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日趋持平,传统的办学模式及效益已很难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形势。传统教育体系的能量系统主要是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但随着社会需要的日益增加以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教育所能承受的历史使命也将日益重要,但其能量却显得更加的窘迫和有限。可以说,目前整个教育体系的能量系统已经到了“准”饱和状态。
  传统的学校教育运作机制,稍为低效的面对面师生讲授也受到更多的挑战,应当有更大的空间上和时间上有更大的拓宽与拓展。到底有什么因素最能促进这场教育运动的真正变革呢?或许信息技术真正运用到教育系统中去的话,或许能让教育系统的各种资源更加宽厚,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人文化的教育系统将更加显得富有生命力,从而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源动力。

  三是已经到了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我们把“因材施教”挂在嘴边恐怕也已经数千年了吧,至于真正能做到这点恐怕也不太容易了!因为每个学习者本身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各人的需要和目标也不太一样。

  现代社会的知识总量比以往都要多,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觉得学习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得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千差万别,每人的学习需要也就各种各样了。可以说,现在的社会是创造力无限发挥、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恐怕也就要更加善于学习,更加懂得合作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学习的“真正”时代。

  在个性化学习时代,我们理所当然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技术服务,同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负责,自我教育。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将更加支持人们卓有成效地高效率和高智慧的学习,以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意识。
  四是真正需要合作与共享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忽然间变成了“地球村”,各种各样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各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社会发展的主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推进,跨国、跨行业、跨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以应对解决一些相当复杂和带有普遍性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问题、国民教育等)。而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和多样,许多实际任务(例如大型软件开发、科研项目等)错综复杂,单靠个别力量来完成已显得相当局促。为此,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成为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学会合作”则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目前,各种各样基于网络应用的协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主题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都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要加强小组协作与交流学习,这些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都是相当有益的。
  人类社会已朝着多维度、立体化的方向高速地发展,任何国家已不可能具体独立承担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权利了,所有重要的社会资源、科学技术、经济资讯、教育资源等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再独自享用,网络化社会进程将使得更多的这些资源更加开放、更加全民化,资源共享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社会赖以进步和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智慧与知识、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习和有利于成长的种种资源,都将成为今天和明天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现在我们提倡和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学习资源或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让所有师生都能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使用。全球共享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不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来源,而且也会与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评价和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自觉把信息转化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因此,基于网络应用的课程学习方式应该是资源共享、互动开放、合作参与、主动发展的新型学习体系。
五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将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听、读、写、算”基础能力的具体要求越来越受到影响,信息能力(指对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和创造等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将对传统基础能力结构的组成要素进行重组,也使得传统的“听、读、写、算”的内在要求发生着本质上的变化。
──“听”:日常人们面对面的交谈、倾听、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等方式还会继续存在,但在互联网上基于Web的流媒体传输技术以及多媒体声音合成技术所制作的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一段段精彩动人的朗读、一出出曲折感人的话剧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语音传输技术让多媒体通讯工具变得更加人性化,使得人们听起来更加新颖而亲切,富有想像力和感染力。到网上“听”节目或多媒体移动通讯又是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读”:传统印刷书籍基本上按照线性顺序结构编排内容,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但在网络上各式各样的网站都是基于Web的以超文本链接技术实现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人们在浏览这些网站内容的时候往往要依据主题或关键词来阅读和检索相关文章的内容。这种非线性、网状结构、多表征方式的信息组织管理结构将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阅读网上信息或电子报刊,继而就会慢慢地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又养成了一种新的阅读习惯。
──“写”:现在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字处理软件、语音输入技术在计算机上创作文学作品,方便地进行输入、修改、编辑及储存了,或者利用网上信息发布系统(如BSS、新闻组、E-mail等)在网上发表文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著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愿。“写作”已经不仅仅再是以文字或语言作为载体的了,更多的多媒体作品(例如一张电子贺卡、一则手机短信等)更加能表达人们立体的、多维度、多感官和多种表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此外目前在网上流行的“网络语言”也将对传统语言体系构成一定的冲击和渗透,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现象就是一种有力的佐证。
──“算”: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计算器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型计算机也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复杂计算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得力助手。人们在利用这些工具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计算任务的时候,在数据计算、数理逻辑推理等方面越来越依赖于这些电子设备,人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影响。
──“信息能力”:在促使传统能力要素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基本能力方面作出新的要求。这体现在当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对相关信息保持一定的敏锐度,能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获取信息,并从中提炼、评价、加工和合成新的信息。“信息能力”已经是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也将更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对课程整合的另类思考与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层面说”
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在文章中谈得相当多的也是“整合”问题,“课程整合”、“整合课程”等等名词纷纷新鲜出炉,但至今尚纷争不定。有专家认为,在现有的学科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要做的“整合”,主要是如何恰如其分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改进现有学科教育体系。现阶段的整合方式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资源检索学习、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等等,这都是以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学生学习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之于学校教育能否促进现有学科课程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真的像某些专家所描绘的那样:数字化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育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将发挥着变革性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也是需要努力探索和验证的事实。
但我却认为,课程整合应当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为此,我把“课程整合”看作由三个层面来构成,这三个层面包括:一是功能层面,即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之间的整合过程中而逐步呈现出来的不同层次的功能结构,即辅助式教学、支撑式教学、主体化教学和人性化学习。二是技术层面,即信息技术是支持课程整合的技术性、最本质、最基础的基本因素,在此层面上主要有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具性、基础性、适应性以及变革性等特征。三是课程层面,指课程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渗透之下所固有的内涵和本质上的变化。
一、功能层面:
在考察计算机或者网络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历史进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课程整合描述为以下几种方式(如图2所示):
图2课程整合的“功能层面”
──辅助式教学。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起初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形式,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帮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的“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果)而已。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只是充当教学媒体而成为现代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一,然而教学媒体也只是协助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工具而已。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师仍然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着灌输式的学习。这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目标层次,即辅助式教学
──支撑式教学。随着CAI课件大量制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人们发现用来制作课件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素材资源是如此必要,于是各种教学素材(如电子教材、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教学课件、试题练习、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单元素材等)组装成“库”(即教学素材资源库)则显得相当重要。
人们也认识到目前的CAI课件绝大多数都是无法重组的教学整件,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需要,于是“积件”代替“课件”成为教师们的新宠。而积件是根据教学需要而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与此同时各种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为广大师生制作教学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来源和创作工具,各种教学管理软件平台(如考试评价系统、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系统以及各种教学支持系统)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有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
这些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著作平台、教学管理软件平台等都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技术支撑的作用,使得信息技术更加易用实用,教学活动更趋于多样性和开放性。在此层面上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起的信息教学平台而实现的支撑式教学
──主体化教学。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程内容利用WEB技术(例如网页)的超文本逻辑结构组织和管理起来,形成非线性、网状结构的分布式的课程学习资源,从而把含有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表征方式的媒体信息以及不同学习特征(如教材、习题、参考材料、演示实验等)的课程资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课程和作业等内容上传到该系统上,学生可以通过账号和密码进入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料,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的BBS、E-mail、聊天室、新闻组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所实现的网络教育或构建的网络课程,体现了教学信息大、交互性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并存、高度网络化、综合性强等特点,教学结构更加多样,教学环境更加丰富,教学模式更加新型有效,逐渐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此外,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受到重视和构建。
在这一层面上,信息技术不仅支撑着整个教学结构的构成与运作,而且它更加融合到课程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课程整合的第三层次目标,即整体和谐的主体化教学
──人性化学习。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双向电子通信技术与教育传播学、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以基于Web的流媒体网络技术传送基于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超媒体文件的课程内容信息,这样学生可以远程地进行课程的多媒体点播、课件下载、教学现场直播、教学转播等教学节目,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式交流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在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还要依靠高速而稳定的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ISDN、DDN、ATM、千兆以太网等)支持进行,而且要把多种媒体技术(例如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传输通信技术、网络教学软件技术以及各种多媒体软件著作工具等)整合起来而有效地应用,形成一个性能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从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和各种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课程的选择和形成应该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身需要等而确定,以体现个性化课程的构成和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要求。其次,以现代远程教育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将为全民构建起一个终身学习体系,确保能为每位社会公民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学习个体的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服务,从而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在此层面上,课程整合主要是构建基于因特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是真正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终身化学习社会体系的根本途径,更加能够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从根本上贴近了人们生存和进步的本质需要,体现出人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在此意识上,课程整合的第四层次目标就是基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性化学习。
二、技术层面: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与课程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必然联系?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自身会发生何种变化?以及整合之后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等等,这些都会在技术上有所体现。在此层面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基本的特征是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具性、基础性、适应性、变革性(如图3所示),这些特征只有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才会有如此突出的凸现。
──数字化。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各种各样的通讯传输媒体和技术将更加支持和推动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或者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学习方式。先前幻灯机、录像等设备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仅仅是一次教育媒体手段的改变而已。但为什么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紧密结合)的应用,却使得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或即将发生着如此重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影响和变化呢?
或许这种数字化技术能真正实现跨媒体、智能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能达到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如互联网、电视网、卫星网、广播网、电话网)的“多网合一”,人类的生存时空和观念将发生巨大变化,而更主要的是从本质上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各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真正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社会。
──媒体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内容总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呈现出来,而基于Web的流媒体技术可实现远程多媒体课件的在线点播、实时现场直播、课件下载等。
随着各种网络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各种技术之间的整合将做到技术无缝连接应用,与此同时技术与课程资源内容也需要科学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集多种媒体特征于一体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
──智能化。这是课程整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内容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知识及技能,但如何实现课程学习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综合性,达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要求?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即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在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全开放式的、智能化的课程教育平台上,定制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进度等等,也可以自主地选择虚拟的或现实的学习伙伴和导师,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的协作学习,从而做到满足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种个性化课程学习方式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化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教育平台,以及在高质量的课程整合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网络化。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设计观念转变来看,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的,因此网络化也是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表现在所有的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依托着网络化的信息学习环境以及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进行的,每位学习者可以在本地教育网络上也可以通过因特网检索并获得最精彩的学习资源,都能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方便快捷而有效地进行着高效的学习行为,无论本地的还是远程的交流与合作式学习都将呈现出全球化教育的趋势。
──工具性。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信息技术起着促进、支持和渗透的作用,也是整合课程的有机组成要素。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同时,信息技术也是教师进行新型教学设计、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工具,为师生交流研讨、角色转换、协作学习、虚拟探究和交互学习等方面提供实用灵活的技术服务。
──基础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是学习课程内容的根本保障。为此,必要的信息技术学习和掌握是应当提倡的。鉴于我国民众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以及种种现实条件,以课程形式在中小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是合乎实际和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而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是为了达到本学科教学目标和拓展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贯穿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育。因此,师生的信息知识技能和信息能力将是一种基础要素,它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应性。随着CAI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以及个性化课程等不断应用和深入实践,先进的信息技术源源不绝地被引进到教学活动中,在与课程整合中被不断更新、吸收、改造、重组和应用,以多元信息表征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和管理课程资源信息。事实上,只要根据需求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加工处理之后,信息技术就可以移植到课程结构当中,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当然,我们希望在这样的课程整合过程中,每部分课程内容都能通过超文本结构和多媒体表征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并恰当地把它揉合到课程系统中去。然而,不管这种揉合的过程是何等精美绝伦,对于个体差异的学习者而言,这种结果仍然只是课程资源或学习计划的一种或若干种组合而已。要真正做到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课程学习,则基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要具有更加开放、灵活、智能、可重组以及符合个性学习要求等特征。
──变革性。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应用,最关键的就是引发了一系列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有效,但始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目前基于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和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尝试和实践,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慢慢地转移到学生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主要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一场全新的学习方式革命也正在悄然地进行着。
这些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多元化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的融合为基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环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任务(或项目)驱动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主题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都强调要重视学习活动设计,立足于强化本学科内部的资源整合、多学科内容综合以及多种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层面:
在信息化社会里,教育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源动力,学生的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方式会有很大的改变,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强,才可以应对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在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实施、开展课程评价以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都应该确保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能力,能培养他们的道德精神、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课程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4所示:
图4课程整合的“课程层面”
──多元化价值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量急剧膨涨,知识总量和知识增长率大大提高,人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并主动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将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当今社会里,能力或许优越于知识,需求或许超越于文凭,社会人才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和锻炼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应当是每个人最根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态度,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人的一生中技能和知识学习的一种基础准备。
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使得知识折旧率大大提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学科知识转眼间或许就已经过时,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呢?无论技术教育,还是学科教育,最关键的无过于要教会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发展学习能力和拓展知识结构,让每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挖掘潜能和培养创新能力。其实,在信息化社会里掌握多少知识已不再那么重要,而发展了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及时调整和充实自身知识结构显得相当关键,即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比授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课题资源的开发逐步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点,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结构得到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学习效果的评价也由以往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更加重视学生自我反思式的评价,提倡学生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炼、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习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呈现出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过程主体化的特点。
──课程内容信息化。在传统教学要素中,教材是一种传承知识和信息的静态载体,知识的信息容量相当有限,目前各种各样电子教材(如光盘、多媒体教材等)作为常规纸质教材的一种补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不断推出和成熟起来,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多媒体CAI课件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应用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各地甚至还以各种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形式大力推动这场变革。诚然,这种尝试已经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大,教学形式新鲜活泼。但也因此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这体现在教师备课工作量加大,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人灌”演变成稍为艺术化的“电灌”。
目前,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和实践,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如BBS、Chat、视频会议等)进行实时或异步的讨论和交流,提供适合的教学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幻灯制作等)作为认知工具,并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揉合,构成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意义建构。
在信息技术逐步融合到课程系统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是在内联网(或者因特网)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有序的课程系统,课程内容则呈现出结构化、媒体化、信息化等特征。
──知识系列化。无论是CAI课件,还是网络课程,都力图追求整体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得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的完整的教学系统。整体性是指按照教学论或者课程论的要素而形成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讲解、测试反馈等部分。科学性是指CAI课件或者网络课程就所呈现的知识而言必须是某学科知识的事实存在,有较为严谨的内在联系,而从形式上来说它们目前只是传统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先进性是指CAI课件或者网络课程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而开发的。
当然,随着各种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得到重视,各种真实的问题或者实际任务也作为学生学习内容而进入课堂,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协作学习等方式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样,每个人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在各种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而习得的了。
──资源泛在化。在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传媒信息、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都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中,这种分布式网络结构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可能泛在性地存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迅速丰富了起来,学习方式也因此而呈现出分布式学习的特点。这种分布式学习方式表现在当学生学习时他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得资源、寻求帮助,就学生个体而言网上的学习资源是分布式存在的,而自己的网上学习伙伴和导师也往往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师将越来越多地要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内容也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当中。其实,我们将要努力构建的是多元化课程,它是以教育学习主体为己任,提供给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能有效运作的技能。因此,在多元化课程理论支撑下的未来教育教学,其课程资源将广泛地得到挖掘和开发,表现形式也就多样化了。
──学习自主化。在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传授式教学以及讲述式教学将得到继承和发展,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也应运而生。
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者既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又可以参与课程的设置、计划的实施以及社区的讨论等活动,从事着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则会呈现出极强的协作性,即人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需要与他人、环境等互动与协作的。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都在不同情形下结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式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分工协作完成共同任务为目的,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学习个体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这种合作与协作的学习方式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增强独立学习的有效进行。
在这些情况下,学习者应当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既可以独立地学习又能恰当地投入协作式学习当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知识。
──人力资源网际化。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网上行为日益频繁,人们上网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资源,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购物、交友、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等等。网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构筑起来的是继现实社会之后的“第二人类文化村”。
正是由于越来越多人相对集中地活动在某些网络社区(如某个网站、论坛、聊天室、OICQ、视频会议系统等),从而使得网络世界形成了大大小小、形式种种的社区信息中心。在这些社区中心,人们真实地进行着虚拟化的网际交往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增进情感、网上求助、虚拟生活等。网络不仅奇迹般把身处异地的人们联系了起来,而且也使得这些坐在机器前的人们极其情愿地把各自的智慧共享起来,一下子人类的智慧世界仿佛因此而宽广了。在此意义上,网络世界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而且也是人力资源的集结地、智慧的共同体。
在网上,人们共享并使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进行着不同形式的网上学习活动,所有人都将成为学习者或教育者,人力资源也就越发网际化。在此情形下,师生角色也随时可能发生变换,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将是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而获得。
于是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课程学习,从而使得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产生变革的过程,而且还应当是人们构建未来学习化社会的一块奠基石。因此,我们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善待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使之与课程实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和谐地融洽起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开放型、生态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三、我们需要整合的是什么?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介入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继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但在这场变化之中我们究竟要把课程教育的哪些要素加以地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并引发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呢?我认为,课程整合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需要整合。
在课程整合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系统当中,信息技术有时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有时也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但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诚然,信息技术何时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这取决于教学行为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本身的特征,这其中的应用技巧与结合的艺术也往往体现出教师的选择水平。
另一方面,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同时技术手段也能通过课程内容的展示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例如,优秀的教学软件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往往有独特之处,而软件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的结果。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当中,课程内容更加需要得到信息技术的良好支持,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往往使得教学系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有些网络课程教学系统交互功能很强,而有些可能只是一些静态的网页形式,这视乎学习需要和设计工艺的选择。为此,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承,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有机整体。
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者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或学习质量;二者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信息技术也就成为了组成要素之一。
2、学习环境需要整合。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而需要的某种情境,包括信息学习环境以及现实学习环境。现实学习环境通常是指传统的学校课堂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学习环境等,广义来说凡学习者可以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看作是学习环境,这样学习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信息学习环境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而搭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等所构成的学习空间。
在课程整合中,我们既要关注信息学习环境的系统内部整合以及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又要强调信息学习环境与现实学习环境的整合问题。在构建信息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依据学习系统平台的功能要求,而建立起能确保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信息技术环境。在此之中,有些信息学习环境适用于学习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有些信息学习环境则可能强调学习个体之间的协作、交互式的学习,这些往往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软件系统、内联网软件系统、或某个Internet网站等地方,这就需要对学习软件系统内部进行功能上以及技术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在网络中,各个信息学习环境彼此独立存在,学习资源彼此相互交错呈网状分布,这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如在基于网络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往往要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甄别选择,在教学设计中加以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实现学习环境的有机联系以及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之成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的“脚手架”!
现实学习环境与信息学习环境之间的整合,这往往是始于学习者或组织者的行为活动所引起的某种联系。例如某些教师参加了某个BBS网上社区的研讨活动,则意味着他所在的现实学习环境与该网上社区(信息学习环境)会产生某种实际性的联系,可能这位老师会进行一些类似的后续行为(如把他周围的学生或同事带进这个网上社区等),这样现实学习环境与信息学习环境之间由此出现优势互补、相互强化的情况。在这些网上和网下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往往是以某个信息学习系统(如某个网站、BBS社区等)作为活动平台,通过自主选择网上资源和学习伙伴而进行分布式的学习,并通过现实环境的有效学习来促进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形成,实现网上及网下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人力资源需要整合。
在课程整合中,我们认识到人的因素越来越至关重要,同时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对于推动课程整合的有效进行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在此进程中,我们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而加以实践的问题!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一方面要求每位教师既要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基本专业素质,又要有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求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传统的学科教研组已经存在着合作,但其形式和活力却已显得相当不足),也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例如电脑教师与语文教师之间的合作),这将进一步促使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教师联合体的形成,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在网络上,许多老师在谋求建立一种“教师联盟”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是某个学科教师的网上联合体,但更多的是由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结成的联合体,这种网络教师联合实体大多组织结构松散,也可能是由某种契约或需求所聚集起来的。但他们在网上进行了实质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了业务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培训活动等,他们也有的通过网络组织了跨地域性的合作式学习活动,尝试了远程教学的实践活动。目前各种网络教师联合体的集体力量和社会影响力还相当薄弱,运作机制还有待成熟地建立起来,一切都处于一种荫芽发展的状态。但可喜的是这些教师的联合无形中已经凝聚为一股集体智慧共享共进的力量,它对于推动课程整合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将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学习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可以首先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或联系,这是一种“点对点式”的人力资源整合方式。其后出现的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远程合作,例如某地一位教师通过网络与异地教师合作,从而使得各自的学生能够进行远程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这可以看作是“分布式”的人力资源整合方式。另外,学习者为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课程资源、确定学习方式以及寻求帮助,这种由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行为所形成的错综复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蜘蛛网式”人力资源整合方式的特点。
4、课程服务体系要健全。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加之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拓深和加快,学校教育正在随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这突出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了动摇,代之而起的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方式。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往往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究才可能获得。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习评估机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反思等等,无一不在强调着要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为目标,而这一切的根本保障我认为却应来自于课程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课程服务体系应着眼于开放型课程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而课程教育的立足点则要服务于学生的升学、就业及发展相互统一的根本需要,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对其一生发展有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高度整合的课程教育中,由课程开发者、技术人员、课程销售队伍、学习环境等所提供的学习服务,应当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出课程教育人文终极关怀的精神,对学习者的行为习惯、学习效果、智能发展等方面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课程整合中,教育者应当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把追求高质量的课程服务视为己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程服务体系。
课程整合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学习环境的构建、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课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都在预示着要以课程整体论的教育理念,把课程的媒体、内容、环境、人力以及课程体系等诸多要素和谐共存,对学习者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 
四、怎样整合才最有效?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当的有必要,那么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从而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我们到底怎样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才会最有效呢?在目前条件下,我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层面: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技术为辅,教学为主。
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怎样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或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成为教学媒体或信息源之一,但学习环境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或是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文本文档的输出、学习资源的展示等,它侧重于教师教学方面,只是为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某部分教学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而已,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操作教学软件,了解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或者教师要求学生们从网上或教学资源库中检索到相关资料,然后组织讨论或者进行产品设计活动等。
(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课后学生上网搜集某方面的资料并完成相关的项目活动,或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某些方面的项目研究或设计制作,还有利用邮件方式提交作业或参加在线交流活动等等。
目前这一层面是广大教师所熟悉和乐于应用的,但有人却认为这是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或阶段。其实不然,任何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均是以人(教育者、学习者)的行为过程为主线,所有媒体的应用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而得以展开的,在这一层面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理应以辅助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为目的,但恰当的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往往会使得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能发展作为根本标准。
第二层面:资源平台的应用──技术提供服务,表现为教学平台、学习平台、专题网站、考试系统等的建设与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功能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采取自主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这些资源平台包括教学系统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学习资源平台、学习支持平台等几种。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如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学软件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等功能,并通过系统提交作业;教师利用BBS、聊天室等技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这也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而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
(2)教学资源平台。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如教师开发的教学课件,它包含有“旧课复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拓展思考”“测试反馈”等相对完整的功能结构,课堂上学生通过使用该软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大致掌握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者利用某些考试管理系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学习等方式。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学生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如DiscoverySchool(京文探知学堂)多媒体软件,学生可在“电影室”里观看电影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验室”里观察、分析、研究、做实验,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材料并完成某些研究题目,并在“演播室”内制作自己的幻灯片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该软件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库使用,也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平台。另外学习资源平台也可能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4)学习支持平台。学生可以依托该平台系统展开学习活动,系统平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给予功能上的支持和信息记录管理。例如在一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如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优异研究院等)上,学生可以提交课题实验方案,并申请远程导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的网上研讨活动,系统平台对课题信息实行档案袋式的信息管理。
在学习平台中,有些软件系统侧重于提供学习资源,有些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面,也有些侧重于学习过程的有序排列,但有些可能只是为了支持学生完成某项学习活动,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具有相对功能完整的软件系统平台,作为支持教学活动或者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
第三层面:信息化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微型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互动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程的教学分解成一个个课程单元加以设计和实施,每个课程单元依照教学目的以及学习内容来划分,一个课程单元可以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若干个课时(或星期、学期)来完成。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是针对一个课程单元的具体目的要求,依靠网络等信息化环境,并通过规范的教学设计或资源整合所提供的课程服务体系来开展学习活动的。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形:
(1)封闭式信息化课程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全部由局域网络系统内部提供,注重学习计划的条理性以及层次性,此外也可能支持在线讨论式和作品展示交流等学习功能。例如在《地震》一课的网络课程单元中,提供一个详尽的学习计划,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在计划中呈现,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几次最具代表性意义的地震事件(如视频、文本以及图片等信息展示),在网上组织专题研讨或撰写研究报告等。
(2)开放式信息化课程单元。在学习单元计划中,课程单元的学习资源绝大部分都是链接到因特网上的网站或网页上,它只不过是经过课程开发者判断和选择之后组合在一起的资源服务群而已,以便学习者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脚手架”高效地学习。其实,课程开发者一旦在确定主题以及教学目的之后,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资源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确立,充分体现信息化课程单元开发工作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同时,在开放式信息化课程单元中为了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提示信息或帮助信息、或者以学习模板等方式明确学习成果的形式等。例如“网上家乡”学习单元要求学习者以小组方式根据所提供的网络资源搜集主题材料,然后通过电子报刊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专题研究成果,最后在网上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进行网上的学习总结活动。目前,Webquest学习工具、Intel未来教育项目等都是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工具。

(www. 公文共享网整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都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有效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