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瓷器 绝版的宫廷艺术品(1)

 玉树临风潇洒再现 2010-12-07
 

珐琅彩瓷器 绝版的宫廷艺术品(1)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烧造出的举世无双、绚丽多彩的陶瓷艺术奇葩。它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是“庶民难得一窥”的御用品。
  说起珐琅彩瓷器,不能不提起那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以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异常精美而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有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的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但他们不愿进宫,大臣们就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示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称为“古月轩”。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

  珐琅彩的彩料有“洋为中用”的成分。珐琅彩中不但有五彩和粉彩都没有的化学成分“硼”,还含有“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在康熙朝之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分析说明,珐琅彩是从国外引入的。文字上对此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为《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从欧洲进口,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以碗、盘最多,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胎质上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橘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可用“白璧无瑕”来形容。

  珐琅彩瓷器研究重点是彩的绘画、质地和颜色

  珐琅彩瓷器的绘画是精华所在,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一环。因为珐琅彩瓷器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器的影子,而绘画却有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朝到乾隆朝,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邹一桂、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铨、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番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画工们为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还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有很多都是用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也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仍多数是“里不画”,那些有少许里画的,外面就被敷上彩色。另外,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前面已经提到的郎世宁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在珐琅彩绘上用矾红勾画面部,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有山水、人物、诗句……极尽奢华。

  专家点评

  “盛世临,收藏兴”。当今中国,盛世已到,无数民间国宝的出炉证明,民间不仅有文物,而且有珍贵文物。笔者最近见到的这对雍正珐琅彩御题诗文花卉洞石雉鸡灯笼瓶(高22厘米,上口直径7厘米,底足直径7.3厘米),便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符合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在拉坯修胎、挂釉、画工、书法、款识等方面均达到珐琅彩瓷的巅峰,堪称中国瓷器的尖峰之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精品。若单纯从市场价格来说,它远远高于2006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成交的一件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碗(成交价折合人民币1.6亿元),以及2005年10月23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成交价为港币1.1亿元)。据目前的资料显示,还没有雍正珐琅彩雉鸡的成交记录,相信这对瑰宝的横空出世,就算比以上两件器物的成交价格高出几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人物专访

  简介

  宗高,北京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班毕业。元、明、清古陶瓷鉴赏家,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顾问,内蒙古元青花瓷研究会顾问,北京艺海百川书画院顾问。对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丰富的古陶瓷收藏鉴赏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不愧为我国元、明、清古陶瓷鉴赏方面的一位先知先觉者。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沿袭至今,主要用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摘录如下: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伤而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保持完整,胎釉已分裂却尚未剥离,往往一触即会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而全部脱落。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全部。

  轧口,截口——器口和颈部已损伤,为求美观完整,将损伤部分截去后,口部则露胎无釉(俗称“剃头”)。

  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裂纹,长短不等,也有外冲面不冲的现象。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火红石——胎体含有矿质,在不拖釉的部位受火后自然泛出,现今景德镇复制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潮,也会出现火石现象。

  珍宝赏析

  珐琅彩瓷器真伪的鉴别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计成本,专用于皇室的珐琅彩瓷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百姓根本看不见。二是技术失传,皇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独揽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致使民间艺人们根本看不见珐琅彩瓷器的成品,更谈不上学习烧制过程,当官窑不能再烧制这种瓷器时,技术也就失传了。正因如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出现了很多仿制的珐琅彩瓷器。

  在仿制清朝珐琅彩瓷器中,康熙时代瓷器造型的特点多是腹部丰满,底足为光滑的泥鳅背,立形器物肩部线条流畅自然。乾隆时期多腹部内敛,总体感觉没有康熙朝的产品大方、有气势,这是追求繁丽的副产品。雍正朝器物造型介于二者之间,匠气更浓一些。上述造型特点可以用来作为珐琅彩瓷器鉴伪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研究珐琅彩瓷器的造假方法。

  仿制珐琅彩瓷器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旧胎画新彩,二是新胎新彩。

  因为珐琅彩瓷器的瓷胎非常难找,一旦找到就会被精心仿制,足以以假乱真。这种仿制品在造型、胎质、釉色上都与真品相差不多,但由于素胎保存方式不当,挂釉绘彩烧制后,仔细观察会看到底色上有脏东西。另外,后挂彩烧制的多是经过几次烧制才完成,太过于求似,难免弄巧成拙,匠气十足,终究得不到前人烧制珐琅彩瓷器的真谛,时常有釉下划痕、错字等疏漏。

  新胎新彩,即胎、彩、釉都是新仿的。仿制珐琅彩瓷器的人多是出于经济目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仿制品不会像真品那样精细,不仅是造型上缺乏“康乾盛世”的风格,釉面也会有棕眼橘皮釉之类的瑕疵。用彩上常常用粉彩代替料彩,彩绘太过厚腻,画面没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总之是造作多于自然。

  珐琅彩瓷器投资空间巨大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有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20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其实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的拍价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元,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10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纵观近20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清朝珐琅彩瓷器,就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f006a.jpg    

 

                            紫地牡丹瓶
    
f008a.jpg  
  f009a.jpg
 黄地牡丹碗
f013.jpg
f014.jpg
红地牡丹碗
f018.jpg

f019.jpg
洋红地秋葵月季小碗
f023.jpg

 

f022.jpg
黄地花卉小碗

 

f025.jpg
f028.jpg
黄地莲花浅碗
f033.jpg

 

f034.jpg

 

喜报双安把壶
f037.jpg
f038.jpg
梅竹十二喜把壶
f041.jpg
f042.jpg
f043.jpg

 

f044.jpg
山水把壶
f046.jpg

 

f048.jpg

 

 

f049.jpg

f047.jpg

五伦圆碗
 
f059.jpg
f061.jpg
f062.jpg
竹雀圆碗
 
f064.jpg
f066.jpg
f067.jpg
杏柳春燕碗

 

f075.jpg
f076.jpg
茶梅十二喜碗
f078.jpg
f079.jpg
洋红地梅竹先春碗
f084.jpg

 

f086.jpg
f085.jpg
赭墨牡丹碗
f088.jpg
f090.jpg

 

f091.jpg  
f091.jpg
f089.jpg
牡丹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