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五叶山人 2017-09-21

牡丹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纹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最晚不过唐代中晚期。《群芳谱》载:“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牡丹兴盛,牡丹纹才开始出现在陶瓷装饰上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宋代 青釉刻花牡丹纹

宋代,牡丹纹的布局和组织手法变幻多样,或一枝独放;或两枝相交;或花叶缠绕纷披。装饰技法主要采用刻花、印花、剔花和画花等,以写实变体牡丹纹为主,形态多样,且追求形似,注重细节刻画,极具艺术装饰性。元代牡丹纹饰盛行,多为青花器物,作为主题纹饰或辅助纹饰,花瓣内填色,外以细线勾边。叶粗壮而有规则,多有两个角裂,勾叶脉后填色。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元代 釉里红牡丹纹

构图上,元代牡丹多为横带式二方连续构图,亦有环绕式四方连续构图,纹饰布局严谨,并且突破了宋代牡丹花只有正、侧面造型的束缚,俯仰相映,千姿百态。元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外壁绘缠枝牡丹纹,环绕在一起的枝蔓几乎无头无尾,花形变化各异,一俯一仰。花朵极为饱满,勾线填色,并留白,叶片较为肥大,叶尖弯曲。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明代 青花牡丹纹

明代的牡丹纹瓷器仍以青花为主,且出现少量的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等。明早期官窑,饰有牡丹纹饰的器物较多,构图较元代疏朗大方,纹饰所留的空间较大,牡丹花瓣渐趋圆润,并有细线勾描的花脉。

清代,我国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虽然晚期烧制技术转趋低下,但就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论,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与文化的控制,大兴文字狱,致使清代的官僚大臣,尤其是出仕的文人汉官们,选择花鸟来轻松地表达性情、抒发性灵。“祥瑞、象征、喜悦”的花卉作为媒介,成为一种太平盛世的象征性艺术和语言,这便成为了清代陶瓷牡丹纹不断发展、兴盛不衰的时代原因。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清代 青花凤凰牡丹大盘

青花凤凰牡丹大盘,敞口,弧壁,坦底,圈足。口沿施酱色,盘心饰雉鸡牡丹。牡丹花朵作盛开状,内心花瓣分向两边,故称“双犄牡丹”。此牡丹花的花瓣层次较多,均以墨线勾边,内填颜色,不经意之间所留的白边极为自然,青花色调丰富,已能分出浓淡。雉鸡牡丹图案,始于明代嘉靖万历时,至顺治时开始流行,康熙时盛行,多见于青花和五彩器。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康熙款 三彩花蝶暗龙纹碗

康熙款三彩花蝶暗龙纹碗,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暗龙纹,上绘三彩花蝶。牡丹花瓣肥厚,花朵饱满,层次较丰富,细线勾廓,内染色彩,叶片卷曲,并勾筋脉,生动自然。此碗色泽有深浅变化,绘工细腻。康熙三彩器,继承和发扬了明代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万历的多种色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此碗为康熙白地三彩的精品,造型庄重秀美,胎体细腻,外壁釉面刻龙施彩,彩色鲜艳,层次鲜明。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康熙款 珐琅釉寿山福海碗

珐琅彩瓷器是清宫廷御用器,康熙时始创,珐琅彩因是从“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过来的一种彩瓷,故又称之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根据宫中需要,先由景德镇烧成瓷坯,然后在宫中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而成的。一般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色作底,彩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菊等花卉图案。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康熙款 五彩牡丹纹杯

康熙款五彩牡丹纹杯,为康熙十二月令花卉纹杯之一。杯外壁一侧以浓郁的青花绘洞石,山石旁有几朵花形各异的牡丹花,线条极为细腻流畅,红色的花朵与山石及枝干对比强烈,层次感较强。花叶以细线勾筋,或浅或深,有反侧之分。粉彩装饰的牡丹纹图案笔法细腻、线条飘逸、色彩淡雅。此牡丹杯,花朵用胭脂红,光泽较足,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康熙 斗彩龙凤牡丹盘口瓶

斗彩龙凤牡丹盘口瓶,为康熙斗彩牡丹纹的典型器物。瓶为盘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全器从颈部至肩部有五道浅黄、绿色弦纹,其中第五道为双箍式;口沿以下有米珠纹、云头和缨络纹;瓶肩、腹部中心纹饰为龙、凤图案;瓶底足圈无釉,微泛火石红痕,底部白釉中心有双蓝圈款。此牡丹为双犄牡丹,以青花勾边,内填红彩,花的下部留白较多,牡丹的层次繁缛,与顺治时以线条表现层次的画法截然不同。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雍正款 粉彩花卉盘

雍正时期,虽为时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雍正朝缠枝牡丹纹饰有康熙朝的遗风,特别是环绕连续的牡丹纹饰,花形、布局与画法的承袭关系明显,但亦有所创新。雍正始创色地粉彩,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雍正款 青花釉里红花鸟瓶

雍正款青花釉里红花鸟瓶,腹部分饰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并分别配以槐、柏、柳等树木和燕子、白头翁等鸟类和蝙蝠、鸳鸯等。牡丹饱满圆润,与康熙的花朵外廓弧形线小不同,雍正器的花瓣少有弧形线,写实性较强。此牡丹线条极为自然、素雅,勾线渲染,使“国色天香”在瓷器上的表现达到了顶峰。另外,雍正官窑牡丹纹饰中的花叶较少变化,致使图案显得呆板,这是雍正朝纹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乾隆款 青花花卉六方贯耳瓶

乾隆是时期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汇集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乾隆朝陶瓷牡丹纹的装饰不断发展,兴盛不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以缠枝莲为主体,加饰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吉祥物等组成各种寓意吉庆祥瑞的图案。牡丹纹作为富贵的象征,其世俗性的意义无法复加。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清乾隆款 珐琅彩紫地花卉碗

清乾隆款珐琅彩紫地花卉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壁及碗底均为白釉,外壁以珐琅彩在紫色地上彩绘盛开的三大朵牡丹花,此牡丹可视为变形的双犄牡丹,勾线填色,用笔洗练,釉色凝重,颇具油画效果。一般来讲,乾隆写意牡丹纹饰多为珐琅彩及粉彩器物,花瓣层次较多,有雍正遗韵,但精细程度稍差一些。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继承了雍正时期的特点,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用珐琅彩料描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嘉庆款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嘉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监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的状态。嘉庆官窑单纯的牡丹纹饰较少见,所见者多为龙凤穿牡丹花一类,其牡丹的画法较为精细,花形或如康熙双犄,或如雍正写实。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嘉庆 变形的双犄牡丹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国势衰败,民力耗竭。此时,景德镇的瓷业和前时相比,生产规模骤缩,官民窑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道光官窑的牡丹花纹多为传统的二方连续,其风格类同乾隆。牡丹花纹更为图案化,绘工亦不如乾隆时精细。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道光款 粉彩描金花卉盘

盘心花篮内插有数枝粉彩牡丹花、折枝仙桃和灵芝图案。道光官窑粉彩牡丹纹饰多追求康熙、雍正时色地彩瓷的特点,绘画较为细腻,是当时较为新颖的品种。此时的牡丹,花朵硕大,但缺乏饱满的神韵。细线勾脉,绘工较为细致。叶片肥硕,形制基本一致,少于变化。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霁红加彩天球瓶

咸丰在位十一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此时的御窑烧造,备受影响,不仅生产数量减少,而且工艺水平随之降低。咸丰朝官窑器物极为罕见,其牡丹纹饰绘工粗糙。同治官窑较前时发展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官窑牡丹纹饰以色彩艳俗,层次单薄,勾线生硬为典型特征。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同治款 粉彩红地喜字盘

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抚景福为宫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120桶,计7294件,作为同治皇帝大婚时的用品,此盘即为大婚用瓷,当属同治时期瓷器中的珍品。此牡丹色彩虽艳,但类似平涂,勾线较为生硬,花朵亦缺乏变化,显得生气不足。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光绪款 粉彩花鸟桃形碗

光绪官窑纯粹牡丹纹饰的器物不多,通常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康熙风格的双犄牡丹,一种为雍正风格的写实牡丹。光绪款粉彩花鸟桃形碗上的牡丹花,为写实牡丹风格,其花朵硕大,正面团花,花瓣肥润,勾线细腻流畅,但花瓣的层次略少,不及雍正饱满细腻,叶片亦缺乏变化。

古瓷上的牡丹国色

宣统款 粉彩牡丹玉壶春瓶

清末宣统时期,历史虽短,但仍在烧制官窑瓷器,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

纵观清代的牡丹纹瓷器,其装饰进入了彩绘阶段。康雍乾三朝的牡丹纹瓷是清代最具代表的瓷器,康熙朝牡丹纹以图案风格为主,大气艳丽,雍容华贵,尤以双犄牡丹最具时代特征;雍正朝的牡丹纹构图疏朗简洁,细腻雅致,多为写实之作;乾隆时期的牡丹纹绘工精湛,更为富丽堂皇,层次感稍逊雍正。

牡丹,以其娇媚多姿的风格,雍容绮丽的色泽,成为花中魁首,诚如唐代诗人皮日休所赞:“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瓷上牡丹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亦是其永久不衰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