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 2 清代各时期瓷器

 喜藏斋 2011-09-02
2009-10-02 16:42

十二 2,(1)顺治时期     由于明末的战乱,顺治(公元1644-1662年)初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一度处于衰败边缘,产量很低,质量也是非常粗劣。虽然顺治官窑有过烧造,但是质量粗糙,传世的顺治官窑瓷器也十分的少,至今没有发现一件精致的官窑瓷器。这个时期的民窑瓷器的烧制从来没有停止过,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传世的青花瓷器,民窑器物最多,主要以佛前供器,如净水碗、对瓶、香炉等最多。外销到国外的器物则多为各类日用瓷。顺治时期的青花发色有两类,出口瓷都比较青翠,国内庙宇供器的釉色较为灰暗,纹饰多为云龙、兽石及八仙、罗汉等传统的题材,但是出口瓷器则继续沿用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所谓“画诗”题材。顺治颜色釉瓷器的制作,处于明末战乱后的衰退期,仅见酱色釉、黄釉和白釉的一些器物。器型大多是盘类,有的刻有暗龙,底书“大明顺治年制”青花双圈行书款,盘底大多现窑裂痕。这个时期的彩瓷以明末外销瓷的品种最多,主要是釉上五彩,很难见明代万历时的青花五彩。官窑器物多书写“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款,有的款字体不很规整。大部分有双圈。堂名款有“继善堂”、“百花斋”、“梓桑轩”、“西畴书院”等。

(2)康熙时期     康熙(公元1662-1723年)皇帝在位61年,初期为官窑生产的复苏期。瓷器的生产从恢复到日益发展,是伴随着康熙平息战乱国力不断提升而实现的。康熙十九年九月(1680年),景德镇设立康熙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得到极大地提高。不论是青花、色釉瓷还是彩瓷,各个瓷种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整个康熙朝的官窑瓷器,以颜色釉为重,青花、五彩和斗彩等其它彩瓷,并不是官窑的重点,而康熙时期的民窑,却烧制了非常出色的青花和五彩瓷的大件器物。传世的康熙官窑器物的颜色釉瓷,以红釉的郎窑红、豇豆红;蓝釉中的天蓝釉最为名贵。康熙青花瓷素有“青花五彩”的美誉。所谓的“青花五彩”是指用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可以分出深浅浓淡多层色阶,能充分表现出纹饰的阴阳正反面,极富立体感。早期的康熙官窑青花具有顺治时期的特点,青花发色比较稳定。纹饰古朴,胎质坚致厚重,釉面青白。器物修胎规整,底足有的仍能看出跳刀痕,器物多酱口。中期青花官窑器具有独特的风格,青花发色青翠,纹饰层次分明,题材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晚期青花官窑器的青花发色逐渐浅淡,略显灰暗,部分因呈色不稳,开始出现晕散现象。康熙青花器物有压手感,鉴定时感觉过轻或者过重都要小心。釉面不管是青白还是粉白也还是亮青,器物口部都有一层粉白釉(酱口器物除外),由于含粉较多,器口部分胎釉结合不坚很容易脱落,俗称“破泡”,官窑、民窑器物都有这种现象。康熙青花瓷器的纹饰,人物一般画的比例比较大,和背景不成比例;花鸟纹的鸟一般肥胖圆腹;牡丹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粗壮的凸起,像犄角,俗称“双犄牡丹”;山石纹多绘制成片状,用“斧劈皴”手法,看上去山石像斧头劈开似的。康熙时期的釉里红制作水平很高,呈色稳定,颜色有鲜红、粉红、灰红,浓淡相间具有层次感。康熙时期创烧的一个新品种:釉下三色,所谓釉下三色是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有的以豆青为地,绘饰青花、釉里红,有的在白釉瓷上以豆青作为一种纹饰和青花、釉里红一同出现。康熙郎窑,有人认为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创烧,又有人认为是顺治时期的巡抚郎廷佐督造的,事实上,郎窑应该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在江西任巡抚的郎廷极所督造的。郎窑仿制的明代宣德、成化的红釉和青釉几与乱真。康熙郎窑红是清代瓷器中的珍品,后世仿制甚多,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仿品仿制郎窑红的米汤底或者苹果绿底无法达到完美,并会出现流釉现象,这是鉴别真假的一个标准。珐琅彩是康熙朝开始烧造的,仿制铜胎珐琅器而来,是一种及其名贵的宫廷御用瓷。烧制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高温烧制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进行彩绘、烧制。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纹饰以各种花卉为主,也有花心嵌字的,白釉地润如珍珠皮,彩色浓重。康熙珐琅彩瓷所用的的彩料是进口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这种色料的发色剂是微量的黄金,我们称之为“金红”,传统的中国瓷器上的红色釉彩只有铁红和铜红。“金红”的烧制和铜红和铁红一样,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制,不同的是,铁红和铜红的施彩是用胶水或者清水,而“金红”是用油施彩,这种用油料施彩的方法是吸取了西方油画的因素。康熙官窑颜色釉、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写“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在豇豆红和天蓝釉等小形宫廷文房用具上面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六字篆书款的极少。珐琅彩瓷器的款识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款是目前已发现并得到确认的康熙最早的官窑年款。康熙瓷器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很多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万历年制”等等前朝仿款。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康熙官窑瓷器不一定都有款识,不能把没有款识的都当做民窑瓷器。

(3)雍正时期     雍正(公元1723-1735年)朝虽然历时仅13年,但这个时期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顶峰,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多彩,造型规整,纹饰精细、秀丽典雅,都是其它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朝的颜色釉瓷,以仿官、哥、汝、钧最为著名,青釉瓷器的烧制也是颇有成就。这个朝代的釉里红色泽更是空前绝后,发色纯正、鲜艳无以伦比。粉彩瓷器虽开始于康熙朝晚期,但到雍正朝更是得到跳跃式的发展,成为景德镇彩瓷的主流。雍正瓷器的胎土淘炼精细,胎体坚硬、细腻洁白,但没有康熙朝的坚致、细密。器物底足处理及其讲究,特别是官窑,抚之细腻柔润,呈滚圆的“泥鳅背”。雍正朝瓷器釉色滋润,多为纯釉,白度较高,大器型器物粉白釉厚而不平,水浪状的“水浪釉”。这个时期的器形秀丽多姿,小巧端正。纹饰华丽,纤柔精细。手绘为主,并有刻、印、雕塑等多种手法。官窑绘画选题严格,布局疏朗,工整细腻,主题突出,题诗风气流行。民窑纹饰内容更加丰富,画面线条流畅、自然,无约束感。陶瓷史上流传很广的“唐窑”为乾隆朝做出很大贡献的说法,其实唐英真正为清代瓷器的发展做出成绩是在雍正六年开始的,这期间他刻苦钻研,为雍正朝制瓷业做出了巨大成就。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朝的浓郁,风格秀雅文静,仿宣德发色而无晕散,青花采用浙江上等青料,呈色稳定,色泽淡雅,花卉线条纤细。雍正粉彩流传甚广,这种釉上彩瓷创烧于康熙极盛于雍正。早期粉彩器物彩绘人物的衣纹皱折处填色前后要各勾一线条,用以区分阴阳层次,题材以折枝花卉最多,人物故事的纹饰内容较少,折枝花卉绘画精细,以胭脂红花朵最有特点。此时期绘画八桃图案的盘子较多,瓶、碗较少。雍正朝霁红器物,红中带黑,呈色稳定 ,现橘皮釉和棕眼。斗彩彩中有粉,色彩淡雅协调;珐琅彩器胎白釉净,画工精细。

(4)乾隆时期      乾隆(公元1736-1795年)朝历时60年,是“康、雍、乾”盛世顶峰。乾隆朝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乾隆皇帝酷爱各类工艺美术品,刻意求精、求奇、求巧,不惜工本,从而使乾隆朝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尤其在琢器上大量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此时期的仿木纹、仿竹器、仿象牙、仿漆器、仿玉器、仿石器、仿金属器等等,不论是色泽、工艺,还是材质的质感上都能仿制的惟妙惟肖,几与乱真,可以说无所不能仿,无所不能做。由于乾隆朝上层阶级沉醉于尽情挥霍,夸耀富有的风气之中,致使此时期瓷器的装饰风格呈现大红、大绿、金银辉耀的富贵之气,少有静雅之作。乾隆初期的青花和雍正青花很难区分;中期以后色泽深沉,偏向于清亮而没有晕散,呈色稳定;晚期青花略闪青灰,纹饰趋于图案化,很规矩,不够生动活泼。乾隆晚期釉面出现很微小的波浪釉及星星点点的黑褐色小尘点,俗称“荞麦地”。   乾隆红釉以霁红器物为最多,器型多见盘、碗、高足碗及高足盘,大多是宫廷祭祀供器,并偶有玉壶春、胆式瓶、天球瓶等陈设器物。盘、碗制作规整,器物口沿及底足处都呈一条整齐的白边,我们称之为“灯草边”,款识大多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青釉是乾隆单色釉产品数量较多的,制作工艺沿袭康熙、雍正两朝,釉色有粉青、冬青和豆青之分,粉青釉色最浅,依次冬青、豆青渐深。粉彩是乾隆朝彩瓷的主流,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除白地粉彩外,另有豆青地、红地、黄地、绿地、蓝地、胭脂红地、木纹地等。乾隆粉彩的制作往往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珐琅彩发展到乾隆朝进入了极盛期,彩料透亮,纹饰精细,尤其是人物面庞的点染,具有西方油画的立体艺术效果。珐琅彩装饰过于追求华美艳丽、精致工整,缺失了淡雅宜人的特点。附:乾隆时期瓷器鉴定要点,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釉面大多具有橘皮纹,青花款识青料部分可现明显针眼感;官窑器物圈足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青花器物发色淡雅,果实、叶瓣部位使用点青法上色,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

(5)嘉庆时期     嘉庆(公元1796-1820年)一朝历时25年,前期瓷器生产总体变化不大,均沿袭乾隆模式,少有创新,中后期,瓷器在质量方面有明显的减退,工艺水平已显粗糙笨拙,品种也大为减少。器型基本上保持乾隆风格,嘉庆时期出现了典型的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鼻烟壶的制作数量大大增加。此时的斗彩器物绘制非常粗糙;粉彩的笔法、颜色、胎质都有退步。嘉庆时期的百花茶杯甚为流行,杯身满绘粉色花朵,鲜亮柔润。青花色泽少部分保留乾隆时期有层次感的特点,比较流行双勾不填色的图案,青花色泽比较浅淡。嘉庆官窑器物的款识一般为“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无框栏。也有部分器物署抹红款和金款。嘉庆时期的堂名款有“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

(6)道光时期     道光(公元1821-1850年)朝历时30年,传世的器物数量较多,质量已经无法和康、雍、乾三朝相比了。道光瓷器多水浪釉,也有带橘皮坑的。道光的炉钧釉器物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色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略大的圆圈。道光瓷器除一小部分精品官窑外,不论官窑、民窑大多数胎体粗松,釉面呈波浪纹明显的疙瘩釉,底足处理随意粗糙。道光以前帽筒无开孔,道光后帽筒开孔。此时期的将军罐,颈部与腹部几乎一样粗,显得极为蠢笨。茶壶的流到壶身处道光前开一孔,道光后开多孔。器身绘制的龙纹尖头细身,不如康、雍、乾时威猛。官窑器物款识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青花款为主,部分用抹红款和描金款,个别粉彩器物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

(7)咸丰时期     咸丰(公元1851-1861年)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这一时期的器物制作粗糙轻率,胎体厚重并且比较酥松,施釉薄厚不一,波浪釉较明显。器型很少有创新之作。图案装饰除传统的图案外,多见八仙、王母、婴戏和蝙蝠寿字图等,人物的鼻骨有的比道光更高挺而有勾,仕女为清装小脚。咸丰青花器物无特别之处,呈色暗淡。釉里红器物多呈色浅淡。彩瓷以粉彩为主,多用雪青紫色。单色釉器物以霁蓝、天蓝、粉青、仿哥釉、绿釉等最为常见,其中以仿哥釉堆花工艺、茶叶末和蓝釉描金最为突出。咸丰官窑款识盛行楷书署款,官窑多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楷书款,篆书款少见。民窑器物的图章式篆书款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的。

(8)同治时期     同治(公元1862-1874年)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应该是清代官窑的最低潮,官窑少有佳器,民窑数量很大但质量粗劣不精。青花器物仅有少量仿明代器型较为精致,一般器物呈色暗淡,胎质酥松,质量不高。同治官窑器物以宫廷餐具、大鱼缸、面盆、带盖茶碗居多,图案装饰以万福万寿、龙凤呈祥、梅雀、绿竹、清装仕女、无双谱、博古图最多见。同治时期瓷器的款识,官窑青花及白地红彩器多用青花两行六字或四字楷书款。粉彩器物多用四字楷书抹红款。民窑器物多为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款,或四字抹红楷书款。

(9)光绪时期     光绪(公元1875-1908年)前期大量烧造官窑器物,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而烧造大批庆寿和赏赐所用的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几乎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既有仿古也有创新。官窑器物中,以署款“大雅斋”、“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官窑器物最为精彩。青花精品极为少见,但是仿自明永乐、宣德,清康熙、雍正、乾隆的器物都很成功。图案装饰,传统的纹样几乎普遍使用,尤以八吉祥、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福禄寿喜、玉堂富贵、群仙祝寿和博古图更为多见。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书款为多,“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最多。

(10)宣统时期     宣统(公元1909-1911年)在位不满三年,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照西方体质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的制瓷工艺,技术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而归于失败。传世官窑器物极少,但质量比光绪规整精细很多,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胎釉结合紧密,烧结程度很高,叩击声音清脆,具有现代瓷的工艺特征。宣统官窑款识有青花、红彩和墨彩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最多,一般无圈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