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成龙《元明清瓷器的发展与鉴定提纲》

 闲之寻味 2012-04-30
一、元代瓷器及其鉴定提纲

(一)元代瓷器概况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尤其是景德镇窑异军突起,所产青花、高温钻蓝袖、高温铜红军由、高温卵白袖、来自里红、来自上彩及孔雀绿军由瓷等品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元代除景德镇窑以外,龙泉窑、磁州窑、钧窑、吉州窑、霍县窑、耀州窑、德化窑、金华铁店窑等均在继续烧造各具特色的产品。
元代瓷器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元代灭亡以后,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很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关元代瓷器的文献资料很少;二是传世品较少,特别是原清宫旧藏品中,元代瓷器非常少,元代青花瓷器中没有一件是清宫旧藏品,只有几件卵白袖瓷、龙泉窑青瓷及蓝穿白白龙纹盘是清宫旧藏品。对元代瓷器进行全面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元代青花瓷器进行研究为切入点的。目前,全国大约有近40个文博单位收藏有元代瓷器,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近10个国家的30多个博物馆收藏有元代瓷器。
(二)元代瓷器的共性和特点
1、连座器。主要有瓶、炉等,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青白瓷以及龙泉窑、钧窑
瓷器中均有所见。
2、盘、碗底部厚重,不注重修底。
3、盘、碗的外底常有螺旋状痕,中心常见凸脐。
4、器物的底部常有不规则的来自斑。
5、元代高足碗的足多作成竹节式,碗壁较浅,足较高。
6、元代龙泉窑和元代青白瓷器上流行涂点铁褐斑。
7、元代瓷器一般都粗重高大,但元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青白瓷中也 有二部分小巧的器物。

(三)元代青花瓷器
1、造型
和元代其他品种瓷器的造型风格一样,典型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硕大、饱满、浑圆的时代特点,给人以庄重、雄伟、朴实的感觉。常见器形有大盘、大碗、直颈盖罐、盘口狮纽盖罐、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盘口瓶、执壶、风流扁壶、盏托、花盆、盘座、花角瓜、高足碗、高足杯等。
八方造型是元青花瓷中常见的式样,见有八方梅瓶、八方盖罐、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执壶、八方葫芦瓶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除了满足汉族人的需要以外,还有三类较为特殊的作品:一类是为适应蒙古人生活习俗而烧造的高足碗、高足杯等。另一类是外销伊斯兰国家的大盘、大碗等,以适应其围坐在一起吃抓饭的饮食习惯。明代马欢《癫涯胜览》曰"国人(爪哇国)……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于口中而食。"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口径达46厘米以上的元代青花花口盘,即属此类作品。一件绘"满池娇"图:另一件以青花纹饰为地章,留白棋麟祥凤。还有一类是外销东南亚国家的小件器物,有军持、葫芦瓶、双系小罐、鸟食罐、水孟等。
2、纹饰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特点是布局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在瓶、罐等琢器上,主要采用横向带状分布的形式,一般均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层次,在主要的层次之间,均以卷草、锦纹、弦纹、回纹、钱纹等辅助纹饰隔开。而八方造型器物上的纹饰,则多利用器物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在盘、碗等圆器上,一般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法,多层次放射状地进行装饰。有的琢器之里口也绘以蕉叶、回纹或云纹等
人物故事题材一般取自元曲,见有"明妃出塞"、"尉迟恭单鞭救主"、"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四爱人物" (王拳之爱鹅、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等。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动物题材十分丰富,计有龙、风、鹤、雁、狮、鱼、鸳鸯、孔雀、莺鸳、海马、自兔、服麟、锦鸡、路摔、膛挪等,其中的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五爪龙较少见。既有双角龙,也有独角龙,均头小,颈细,身细长,尾尖细或呈火焰状。张口吐舌,异常凶猛,其周围伴有火珠、云纹。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青花瓷器上的植物花卉类装饰题材有牡丹、月季、荷莲、菊花、柳树、芭蕉、香瓜、葡萄、棍子花、牵牛花、松、竹、梅等。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一些纹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举例如下:
(1)蕉叶纹一般装饰在玉壶春瓶、执壶、象耳瓶的颈部,蕉叶的中茎多实心满色。而明代洪武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的中茎多以双线绘出,中间留有空白。
(2)回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回纹继承了宋、金时期回纹的作法,即多为依次重复排列的单个回纹,互不相连;而明代洪武青花瓷器上的回纹则多两两相连。
(3)莲瓣纹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常见题材,多作直边方肩形式,每个莲瓣各自独立,互不相连,常画八个,俗称"八大码"。莲瓣内常填绘杂宝、折枝莲花、圈点、 如意头纹或卷涡纹等;而明代洪武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多相互借边。
(4)海水纹 用粗线条画浪花,细密线条画海水,常装饰在瓶颈、罐颈、盘沿等处; 而明、清时期瓷器上海水纹的表现手法则与元代不同。
(5)花卉纹莲花的叶子呈二或三节葫芦形,多带刺,有的花心画成石榴状。牡丹花的叶子饱满、呈麦穗、状。有些牡丹花的叶子还刻划出筋脉。
(6)云肩纹云肩丰满,以子母线双勾三层,中间为粗重的母线,两边各有一道细的子线。云肩内常画鱼鳞状海水,海水内留白色莲花或白色海马,也有内画缠枝花卉、风穿花等适合纹样者。
(7)云纹 云纹变化多端,有团状、灵芝形、如意头形、飘浮长带形、接二连三的云片或山字形大片云等。
(8)卷草纹 卷草纹婉转自如,仔细观察是一个纹样单位接着一个纹样单位画的。
(9)竹石纹 竹石纹似受元代画家赵孟腹、柯九思的影响,笔法沉着,枝叶多挺劲向上。
(10)鱼藻纹
鱼纹肥大活跃,栩栩如生,鳞、鳝、日良甚至体斑等细部均精心刻画。水草排列细密整齐,极富动感,其高超的绘画技法为元代以后瓷器上的鱼藻纹所不及。
3、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料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图案花纹发色较为鲜艳,浓重处泛黑色疵点,并有金属般光泽闪烁,有人称之为"锡光"。如对光斜视,可见到锡光上浮,与周围蓝色几乎在同一平面,这与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不同,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沉入来由内,凹陷不平。关于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料的来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古陶瓷研究者探讨的热点问题,而且意见分歧较大。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它来自波斯(今伊朗) [H. Garner, Oriental Art, 1956(2)。张福康等:《中国古代钻蓝的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第1期];二是认为它来自印度[W.J.Young,Far Eastern Ceramics Bulletin,1949(8)];三是认为它是用远东地区的蓝色料Smalt制造的,即Smalt不能单独用于绘画青花瓷器,须与钻土矿或锺矿混合使用[加藤悦三:《怎样用Smalt制备瓷器的釉下蓝色料》,《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4、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从器底和断面可清楚地观察到胎质不如明、清瓷胎细腻洁白,略显粗松,并有细小气孔。科学测试表明,元青花瓷胎采用瓷石力口高岭土二元配方,高岭士的加入使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提高,拓宽了烧成范围,提高了机械强度,减少了器物变形,为烧造大件器物提供了必要条件。
5、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釉
皆为白中闪青色,从科学测试数据看,它既与青白来自不同,又与卵白釉有别,具体表现在釉中氧化钙(CaO)含量稍低于青白釉,但稍高于卵白釉。氧化钾(K20)和氧化钠(Ka20 )的总量比青白釉高,比卵白釉低,正好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
6、元代青花瓷器的款识
除了上述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大瓶署供养款外,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窑藏出土的六件青花梅瓶的盖内壁和器底有墨书"礼"、"乐"、"书"、"数"、"射"、"御"六字,寓意周礼中的"六艺"。1996年香港拍卖的一件元青花牡丹纹罐,足边暗刻"朱讵二月造"。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的许多中国元代青花瓷的底部或盘沿下有阿拉伯文标识,有的是长方形戳印,有的是由钻刻的小圆坑或由堆贴的小块泥土组成阿拉伯文,其内容多为伊朗阿巴斯王所题的献词。
7、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
( 1 )器物大多砂底无釉,唯玉壶春瓶有的足内施釉。砂底可见璇坯痕,并常见砂眼或半占砂现象。如果外底光滑、干净、雪白,肯定不是真品。
(2)瓶、罐、壶等高大器物均为分段成型,粘接而成,而且接痕明显,尤其从器内观察,可发现接口毛糙,不注意抹平。
(3)器物圈足不规整,有弯曲现象,多采用斜削修足,削痕明显。底心多有脐状或鸡心状突起。
(4)器底常有不规则的釉斑,大罐内虽亦施釉,但未由既薄又不均匀。
(5)底足露胎处有铁质疵点,足部胎、釉交接处或器身缩来自处可见"火石红"。
(6)梅瓶的颈部多为梯形"口"。
8、常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
目前所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主要有三种:一是照葫芦画瓢:二是别出心裁:三是画蛇添足。
(四)元代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很晚,曾一度将它与明代洪武袖里红瓷器相混淆,甚至与清代仿品相混淆。
元代釉里红瓷器传世不多,据有人粗略统计,国内外藏品合计约30多件。器物造型也远不如元代青花瓷器丰富,见有盖罐、玉壶春瓶、高足杯、四系扁壶、匮及动物塑象等。四系扁壶及高足转杯是元代特有器物。元代釉里红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白地上直接绘红色花纹;二是在图案以外的隙地上涂抹袖里红,形成红色地章衬托白色花纹,亦称釉里红拔白:三是涂抹不规则的袖里红斑块。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题材见有云龙、云凤、凤穿花、花鸟、折枝菊、折枝牡丹、折枝莲花、折枝灵芝以及山水渔猎、祈雨图等。其成型及装饰工艺与元代青花瓷器相同。

 二、明代瓷器及其鉴定提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果珍等南方割据势力后,宣布即皇帝位,随即派大军扫荡山东、两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明帝国。
明代封建帝制己集千年之大成,集权统治达到顶峰,皇室日常所需各项物品皆设立专门机构或作坊,遵照圣旨,严格生产,按时供给。皇室所用瓷器则由专设于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的御器厂供给。特别是明代早期(从洪武至成化),景德镇宫窑瓷器的生产在整个制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宫窑瓷器的空前繁盛,带动了民窑瓷器的进一步发展。民窑瓷器虽然不及官窑精美,但产量巨大。江西景德镇既是瓷业生产的中心,又是贬瓷的中心。景德镇官窑制品烧成后分批解运至京,被皇家垄断:民窑产品则通过瓷商运销国内外。
(一)青花瓷器
1、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
肯定洪武瓷器的存在是近30多年的事。
洪武青花瓷器主要使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颜料有浓重与浅淡之分,但呈色多蓝中偏灰暗,不如元代青花瓷器浓艳。
2、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
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细,绘画精工,青花色泽凝重浓艳,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丰富优美,被视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的典范。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
此三朝历时29年,由于长期以来传世品中未发现署此三朝年号款的官窑瓷器,致使三朝瓷器面貌扑朔迷离,陶瓷界称此三朝为中国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4、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年〉时期的青花瓷器
此三朝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既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成化青花除少数因使用永乐、宣德时遗留的苏麻离青料,而带有黑斑,并在风格上与宣德青花相似外,其大量典型的产品所用青料则是产于江西省乐平县的"平等青",又叫"陂塘青”。
1、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年)时期的青花瓷器
此三朝官窑青花瓷器烧造数量最大,风格亦有显著变化。嘉靖青花以进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其色泽一反成化、弘治时的浅淡和正德时稍浓而泛灰的色调,呈现蓝中泛红紫的鲜艳色调。随着回青与石子青的配料比例不同,其呈色深浅亦有变化。
6、天启、崇祯(1621---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
从明代文献记载来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一个转折点。至于从此以后,景德镇官窑是否还存在,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二)釉里红瓷器
今人所称的明代釉里红瓷器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铜红料在成型好的坯体上描绘图案花纹,施透明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被称为"线绘釉里红";第二种是在成型后己施透明釉的坯体上剔刻出三鱼、三果等纹饰,再在纹饰内填入铜红军釉料,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高温铜红釉的局部应用:第三种方法是在暗划花纹外涂抹铜红料,施透明釉后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第四种方法是在己设计图案花纹的空隙处涂抹铜红料,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后,形成红地白花,被称为"釉里红拔白"。
(三)青花和里红瓷器
青花来由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由于釉里红对烧成时温度、气氛等条件的要求比青花更严格,所以若将二者共同装饰一器,在相同的烧成条件下,欲使二者的发色都保持纯正,就十分不容易。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青花与釉里红涂绘或刻填红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几乎不见清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大量使用青花与线绘釉里红相结合进行装饰的技法。
(四〉五彩瓷器
我国传统的五彩瓷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烧成后的素白瓷上以红、绿、黄、紫、黑等彩描绘纹样,然后入彩炉培烧而成,称为袖上五彩瓷器:另一类是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青花料描绘图案的局部,并为来自上彩图案布局定位,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钩线填彩或没骨法绘出图案其他部分,然后入彩炉;培烧而成,称为青花五彩瓷器。明代五彩瓷器绝大多数属于青花五彩,只有一小部分属于釉上五彩。
应引起注意的是,明代文献将今人所称的青花五彩和斗彩统称为"五彩"。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五彩瓷器烧造的兴盛时期。
(五)斗彩瓷器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景德镇窑己为世所公认,但斗彩之名却不见于明代文献。明代的一些记述瓷器的书籍,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
斗彩这一装饰技法存在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现有的资料已经为我们展示出这一过程的全貌,即斗彩萌发于宣德( 1426—1435年)时期,发展于正统( 1436—1449 年)时期,成熟于成化( 1465—1487年)时期。
成化斗彩瓷器,声誉极高。其胎体轻薄,胎质细腻洁白。釉面逛街,釉质莹润如脂。绘画手艺高超,彩料加工精细,彩色艳而不躁,柔和悦目,器物表里精致如一。其造型有罐、瓶、盒、碗、盘、杯、碟等。总体风格是轻盈秀丽,恬檐雅致,精巧可人口这些瓷器当时虽属于陈设或餐饮用具,但自明代晚期以来即成为文人雅士们竞相猎取的玩赏品。
成化斗彩瓷器的装饰题材非常广泛,不同的器物配以相应的纹样,显得和谐优美。成化斗彩瓷器所用彩料的颜色很丰富,彩料多透明鲜亮。成化斗彩瓷器皆以青花料署款,字体皆为楷书休,不见篆书体,年款只见“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不见"成化年制"四字款。成化斗彩瓷器正是把瓷质、器形、纹样、彩绘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质美色新、无与伦比的一朝名品,成为彩瓷艺术中一颗璀琛的明珠。
(六)颜色釉瓷器
颜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础袖料中加入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中烧成后,使釉面呈现某种固有色泽的釉。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称为"着色剂"。例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时,釉料中加入含有适量铜(Cu)的着色剂便呈红色,加入含有适量铁(Fe)的着色剂便呈青色,加入含有适量钴(Co)的着色剂便呈蓝色。
1、甜白釉瓷器
永乐甜白釉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无疵,外观效果与白砂糖的颜色非常接近,给人以“甜净”的视觉感受,故名“甜白”,也有人依据这种白瓷可经填彩绘画成为彩瓷,而称之为“填白”。
2、鲜红釉瓷器
属于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一种。明代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的继承和发展,从传世品及出土物看,自洪武至嘉靖,其烧造基本上未曾问断,但以永乐、宣德时的制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由于其呈色鲜艳夺目,故明代文献称之为文献称之为“鲜红”。
3、祭蓝釉瓷器
景德镇的高温钴蓝釉瓷器早在元代已烧造得很成功。明代的蓝釉又称"霁蓝"、"祭蓝"、"霁青"、"积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自洪武朝开始,历宣、成、弘、正、嘉、万各朝,均有烧造。特别是宣德蓝釉,质量至精,被后人推为宣德年间三大色釉名品(甜白、鲜红、祭青)之一。
4、黄釉瓷器
我国传统的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烧造的低温黄釉则在瓷胎上挂釉,呈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趋于明黄色,自明早期至后期,其烧造几乎不曾间断。从传世品和出士物看,宣德、成化时期的黄釉瓷器己很精致,但以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瓷器在历史上受到的评价最高,特别是弘治黄釉瓷器,发色纯正,色调均匀一致,和面平整,犹如涂抹的鸡泊,恬淡娇嫩,清澈明亮,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5、孔雀绿釉瓷器
孔雀绿釉亦称"法绿"、"法翠”或叫"翡翠釉"、"吉翠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硝酸饵为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极似孔雀羽毛上之绿色,故名"孔雀绿釉"。孔雀绿来自瓷器创烧于宋、金时代北方民窑,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的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时期,宣德、成化、正德时均有烧造。
(七)明代瓷器的造型
姿器的造型取决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在不断地变化,资器的造型亦随之作相应的改进。明代各地瓷窑烧造的瓷器,一部分作为饮食器皿用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部分作为祭祀用器、文化娱乐用器或美化居室的陈设器,用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八)明代瓷器的装饰
瓷器的装饰主要包括技法、构图、纹样等三方面的内容,它与帝王的爱好以及当时的社会时尚有密切关系。在装饰技法方面,元、明以前主要运用刻、划、印、塑贴、雕塑、镂空等手法。至于彩绘技法,虽然早在吴末晋初的青瓷上己初露端倪,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吉州窑己大量使用,但以彩绘作为瓷器装饰的最主要技法是从元、明时期景德镇窑开始的。除彩绘以外,明代瓷器的装饰技法还有刻、划、印镂、塑贴等。
明代瓷器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明代瓷器的装饰题材与同时期的姊妹艺术,如金银器、石刻、织绣、绘画等有密切关系。
(九)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瓷器的外销
明代瓷器的对外输出,以正德(1506-1521年)时期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输往的地点主要是亚洲、非洲诸国,后期除继续输往这些传统地区外,还直接与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瓷器贸易。
明代瓷器的对外输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明王朝直接控制的对外赠予或交换;二是民间自发的对外贸易。
(十)明代瓷器的款识
明代瓷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行在器物上署铭款,即通常所说的"款识"。款识的内容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纪年款(包括朝代和干支款)、室名款(又称堂名款)、王府款、吉言赞颂款、花样款(又称花押款〉、供养款、陶人款、仿写款等。署款的方式有刻、划、印、写等。
明代瓷器款识中,最重要的是官窑纪年款,它是不署年款的宫窑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断代的参照物。明代各朝瓷器年款各具特色,前人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评价,基本符合事实。
从传世品及出土实物看,明代官窑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以永乐为最早,虽然早在洪武二年朝廷即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署年款的洪武官窑瓷器。
永乐官窑瓷器上鲜见署年款者。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总结出便于记忆的歌诀:
永乐篆款确领先, 印刻暗款凸凹全。 压杯青篆在内心, 不是确知不胡言。
宣德官窑瓷器上的年款较为多见,也颇为复杂。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总结出便于记忆的歌诀:
宣德年款遍器身, 楷刻印篆暗阳阴。 横竖花四双单无, 晋唐小楷最出群。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近三十年,虽然此时战争频繁,饥荒不断,朝野动荡,但从《明实录》等文献记载看,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并未完全停止,只是此时烧造的瓷器,可能因局势不稳,不署官窑年款而已。从传世品及出土物看,这三朝未发现任何署确切年款的官窑瓷器。
成化官窑瓷器上的年款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均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不见 "成化年制"四字款;其二,新创一种款识外加双方框的款式,为此前所不见;其三,只有楷体款,不见篆体款。孙瀛洲先生(1893 —1966年)曾总结出便于记忆的哥大诀:
大字尖圆头非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
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日窄平年肥胖,
成字一点头肩腰。
成化官窑瓷器上还有一种仅署一个"天"字的款识,以青花料书写于一部分斗彩罐之外底,款外无边栏。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总结出便于记忆的歌诀:
天字无栏确为宫, 字沉云朦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 字浮云淡往上翻。
弘治官窑瓷器年款多为以青花料楷书的"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书写于器物外底,款外围以双圈。官窑资器上尚有以红彩书写"弘治年制"四字楷体款的。弘治宫窑瓷器上还有→种锥刻款,只见于黄地绿彩双云龙戏珠纹高于足碗之内底,黄釉下暗刻 "弘治年制"四字双行篆体款,宽外无边栏,笔道填绿彩,以示醒目。
嘉靖官窑瓷器上的年款均为楷书体,未见篆书体,可分为青花款、暗刻款、刻字涂金款及红彩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青花年款的内容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和"嘉靖年制"三种。
隆庆官窑瓷器年款均为楷书体,不见篆书体。绝大多数为青花料书写款,年款最后一个字绝大多数为"造"字,而不是"制"字。以"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较为多见,"隆庆年造"四字款较为少见。
万历官窑瓷器年款多为"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体,"万历年制"四字楷书体较少见。绝大部分为青花料书写款,极少数为刻划款。
明代民窑瓷器款识以干支纪年款或具体到某某朝某某年制款、堂名款、吉语赞颂款和陶工款较为多见。

(十一)明代地方窑
1、德化窑
德化窑因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县境内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考古发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德化窑制瓷历史悠久,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明代晚期涌现出一批专事瓷塑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其中又以何朝宗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
2、龙泉窑
明代龙泉窑仍继续烧造,特别是明代早期(洪武至宣德)龙泉窑曾为宫廷烧造过御用瓷器,在全国制瓷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三、清代瓷器及其鉴定提纲
(一)红蓝相映——清代青花、袖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
1、青花瓷器
前面已经谈到,青花瓷器是明代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入清以后,这种状况并未改变。唐英在乾隆八年为《陶冶图编次》撰写的说明中曰"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和人们在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致使清代各朝青花瓷器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
顺治时期的瓷器生产,处于明末清初的"转变期"。根据蓝浦撰《景德镇陶录》等文献记载,顺治八、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和十六年朝廷都曾命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但多以失败而告终。传世顺治青花瓷器绝大多数为民窑产品,造型以净水碗、香炉、象腿瓶(筒瓶)、花斛等佛前供器为多,也有少量盖罐、笔筒、盘、碗等。其胎体一般较厚重,釉白闪青,多以酱色釉汁涂抹口边。所用青料为国产"浙料",青花呈色多浓重灰暗,但也有少数鲜艳明丽者。
(2)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
我国青花瓷器之发展,在经历了明代永、宣青花之浓艳深沉,成、弘青花之柔和淡雅,嘉、万青花之浓重艳丽以后,至清代康熙时,步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康熙青花瓷器以其色泽鲜艳,青翠明快,层次分明而独步清代,被推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
康熙青花瓷器所用青料的来源,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景德镇窑工中有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
康熙时还打破青花瓷生产中的传统局面,成功地烧制出浆胎青花、片纹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绿釉青花、天蓝釉青花瓷器等品种,釉色虽不同,但青花纹饰与白地青花一样,均青翠明快。
(3)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
雍正青花瓷器在清代青花瓷器中以善于仿古著称。雍正早期青花瓷器的风格与康熙晚期类似,中期以后,出现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古青花瓷器,即模仿永乐、宣德韵味的青花瓷,典型器有折沿盆、双耳扁壶、绶带耳葫芦瓶、玉壶春瓶、四方倭角瓶、梅瓶、书灯、葵花式洗、鸡心碗、大盘等。其造型、胎釉、青花色泽乃至纹饰,均追摹原作,力求神似。尤其在青花色泽方面,为体现永、宣青花瓷因使用"苏麻离青”料而形成疵斑的效果。
(4)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产量很大,式样亦多,精工细作,但浑厚不及康熙,秀美逊于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逐渐程式化,而且费尽心机去体现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其中既有承雍正遗风的仿古之作,又有独具本朝特点的工细之作。雍正一朝的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瓷器,影响了乾隆很长一段时间,不署款识的作品很难区分哪是雍正朝的,哪是乾隆朝的。这些仿品在青花色泽方面,仍采取使用较浓的青料点染某些部位的方法,力求产生酷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
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上的年款多为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少见楷书。
(5)嘉庆至宣统时期的青花瓷器
清代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以后,自嘉庆朝开始,逐渐走向下坡,国力明显趋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整个封建社会陷入风雨飘摇的穷途末路之中。嘉庆至宣统时期,景德德镇制瓷业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一脉相承,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生产,都是每况愈下,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各朝瓷器生产只是承袭先朝的部分品种,少有创新。
同治至宣统时期的青花瓷器,由于所用青料提炼不纯,色泽或灰暗或泛紫,漂浮不沉,失去青花瓷器应有的深沉亮丽的美感。器物造型以弦纹赏瓶、玉壶春瓶、盘、碗等传统式样较为多见。
嘉庆、道光两朝官窑青花瓷器年款以青花篆书六字三行款为主,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官窑青花瓷器年款,则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款为主。
2、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这一名称应是相对釉里蓝(即青花〉而言,系指以铜红料(呈色剂为氧化铜)在成型好的坯体上描绘图案花纹,施透明釉后,在高温还气氛中一次烧成,呈现白地红花的瓷器。严格地说应专指"线绘釉里红"而言。青花瓷器中有"青花拔白"这一变体,釉里红瓷器相应也可产生变体,即在己设计好的图案花纹空隙处涂抹铜红料,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后,形成红地白花,被称为"釉里红拔白"。需要指出的是,今人将明清景德镇窑生产的装饰红色三鱼或三果的瓷器也称为釉里红,实际上那是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与严格意义上的釉里红有着本质的区别,既然约定俗成,这里姑且也称之为釉里红。
(1)康熙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瓷器
康熙朝线绘釉里红瓷器的造型有瓶(梅瓶、玉壶春瓶、泊槌瓶等)、尊(马蹄尊、苹果尊、摇玲尊等〉、缸、洗、笔筒、盘、碗、杯等。装饰题材有云龙、异兽、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缠枝牡丹、缠枝莲花、桃竹、芙蓉、鱼藻、百"寿"字等。器物外底所署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或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无边栏。部分器物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其中也有无款的。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线绘釉里红团龙纹碗,其外壁所绘五组团龙,线条纤细,图案清晰,色泽纯正,不晕不散,显示出较高的水平。
康熙时期生产的高温铜红袖局部使用的所谓袖里红器,见有三鱼纹高足碗、四鱼绞 水巫等。其鱼纹发色红艳,己接近明代早期水平。
康熙时的制瓷工匠还对釉里红瓷器加以发展,创烧出天蓝釉釉里红、霁蓝釉釉里红、 酒蓝釉釉由里红、青釉釉里红瓷器。
(2)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
雍正时期的釉红瓷器以二鱼纹高足碗、三鱼纹盘、二鱼纹碗、三果纹高足碗等较为多见,实际上这是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主要是摹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作品。其釉里红发色纯正,超过明代水平。
雍正时期的线绘釉里红瓷器见有梅瓶、笔筒、天球瓶等,装饰题材见有海水龙、花 蝶、折枝花果等。
雍正时期还生产青釉釉里红团龙、团风纹碗或盘以及天蓝釉釉里红十方碗等,这两个品种康熙时己有生产。
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釉里红瓷器,无论在烧造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3)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
乾隆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以各式瓶(梅瓶、玉壶春瓶、方瓶、天球瓶等)、尊、壶、罐等陈设器较为多见。装饰题材见有缠枝花、折枝花果、云龙、团龙、团风、穿花龙、穿花凤、夔龙、云蝠、桃蝠、梅雀等。器物外底所署款识多为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款,亦见有署"恭寿堂制"款的。
乾隆朝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在雍正朝的基础上,颇为盛行。
康熙时创烧的青釉青花釉里红瓷器此时继续生产,而且还创烧出黄釉地青花釉里红、浅绿釉地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
(4)嘉庆至宣统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
嘉庆至宣统时,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生产日趋衰退,仅有的几种器物为沿袭康、雍、乾时的品种,如天球瓶、观音瓶、鹿头尊、鼻烟壶、碗、盘等。
(二)清代五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
清代的五彩瓷器仍可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两大类。与明代五彩相比,清代五彩无论在瓷质、色彩种类还是绘画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从顺治至宣统,五彩瓷器的生产从未间断,但最能体现清代五彩瓷器烧造水平的首推康熙五彩。
顺治五彩瓷器以釉上五彩较为多见,青花五彩略为少见。
雍正五彩的款识,有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外围双圈、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双方框,另有仿明代成化年款,如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六字三行外围单圈。以上款识皆题写在器物外底。
乾隆以后直至清末,五彩瓷器通常是被当作仿古瓷的一种而少量生产,少有创新。
较为多见的是五彩龙风绞碗,内底绘一龙戏珠,外壁绘龙凤穿花,此种五彩碗创始于明代万历朝,清代从康熙至宣统,作为传统品种,历朝都有生产。
(三)清代斗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
清代斗彩瓷器从总体上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仿明代成化斗彩为主的仿古器;另一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器。
康熙朝仿成化斗彩器,主要是仿成化斗彩鸡缸杯,造型和纹饰均摹仿成化作品,虽然彩色与成化时有别,纹饰亦不如成化原
作品生动,但仍体现出较高水平,被认为是历朝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中仿技最高者。
康熙朝创新的斗彩瓷器,造型以盘、碗、杯数量最多。
雍正斗彩瓷器无论在造型设计、纹饰布局,还是色彩搭配、填彩工艺等方面,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乾隆时斗彩瓷器的风貌,在画工精细、彩色缤纷绚丽方面与雍正朝其本相似,但也有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纹饰更趋图案化,构图更加繁复,另外在画面中大量增加描金装饰,致使画面产生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
嘉庆以后,随着国家经济逐步衰退,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清代咸丰一朝历时十一年,几乎都是在战乱中渡过。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没有大的发展,斗彩瓷器极少见。
清代最后三个皇朝同治、光绪、宣统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仍无大的起色。从传世品看,此三朝彩瓷以青花和粉彩较为多见,所见少数斗彩器都是摹仿前朝的器物。
(四)珐琅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
1、珐琅及珐琅彩瓷器的创烧
珐琅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棚砂为助熔剂,加入氧化铁、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锡等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
2、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或两方皆朱文、或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雍正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艺术珍品。
雍正珐琅彩瓷器上大都题写五言或七言诗句,一般为两句,也有题一句的。其内容常与所绘纹饰题材相呼应。如:
画燕子题"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
画牡丹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
诗句均为行草书体,笔画流畅,与器形、纹饰相配,相得益彰。
4、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要逊于雍正时期,这或许与宫廷珐琅作内人员更替和缺乏有关。

(五)粉彩瓷器的鉴定
粉彩、五彩(指纯釉上五彩)、珐琅彩都属于釉上彩,其中的五彩瓷器,景德镇在元代己开始烧造,明代嘉靖、万历及清代康熙时均曾大量烧造。
(六)清代颜色和瓷器的发展与鉴定
1、清代康、雍、乾时期颜色釉瓷器的主要品种及其特点
(1)红釉系统:郎窑红、豇豆红、霁红、低温铁红、金红
(2)青釉系统:豆青、冬青、粉青、仿龙泉釉,仿汝、官、哥釉
(3)蓝釉系统: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
(4)黄釉系统:浇黄、米黄、淡黄
(5)白釉系统:填白,仿永、宣甜白,仿定窑白釉
(6)绿釉系统:郎窑绿、西湖水、松石绿、秋葵绿、浇绿、孔雀绿
(7)结晶釉系统(厂官袖):茶叶末、鳝鱼黄
(8)窑变花釉系统:仿钧攻瑰紫、天蓝仿钧、窑变、炉钧
(9)其他:乌金、紫金、仿古玉、仿漆、金釉、银釉、茄皮紫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颜色袖瓷器
3、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的颜色和瓷器
4、颜色和瓷器的鉴定要领
(1)红釉系统
霁红——霁红又名祭红。霁红釉的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起桔皮纹,既无郎窑红浓艳透亮的玻璃质感,也无豇豆红淡雅柔嫩的抚媚感,而是自成一格,给人以深沉稳定的美感。
郎窑红——是康熙时景德镇窑在模仿明代宣德鲜红釉基础上派生出的新品种。
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在仿制明代宣德鲜红釉制品的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豇豆红瓷器是因其釉色颇似豆豆皮的颜色而得名。
(2)青釉系统
豆青、东(冬〉青、粉青、仿龙泉釉、康、雍、乾时期,青釉瓷是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品种之一,青釉的配制和烧成技术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仿官釉——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的仿官釉,被唐英称为"仿铁骨大观釉",当时的宫廷档案则简称其为"大观釉"。

仿汝袖——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
仿哥釉——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景德镇己烧造仿哥釉瓷,并具一定水平,但产量不大。
(3)蓝釉系统
霁蓝釉——又称"霁青釉"。这是由于古人对青、蓝、绿的概念不是很严格而造成的。
天蓝釉——是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创烧的颜色釉名品。虽亦属高温钴蓝釉,但釉中氧化钴(CoO)含量比霁蓝釉中的低,不到百分之一。因其釉色浅淡,浑然一色,恰似蔚蓝天空之色而得名。
洒蓝釉——洒蓝釉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其特点是在浅蓝色或白色釉地上呈现深蓝色不规则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渍,故称洒蓝釉。
孔雀蓝釉——孔雀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故名。
(4)黄釉系统
浇黄釉(娇黄釉)——前面已经谈到,景德镇的黄釉瓷创烧于明
代洪武年间,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它是一种以氧化铁(Fe203 )这着剂,以氧化铅(PbO)作主要助熔剂的低温釉。
淡黄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利用从西洋引进的以氧化锦为呈色剂的彩料而创烧出的一种低温黄釉。
米色釉——又名"米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黄釉,其呈色淡雅,黄中泛白,极似小米之颜色,故名。
(5)绿色系统
郎窑绿釉——又名"绿郎窑"。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绿釉,因创烧于康熙时的郎窑而得名。
西湖水釉、松石绿釉、秋葵绿釉——施这三种袖的瓷器,可能即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中所称的"西洋绿色器皿"。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牙硝(硝酸钾)为主要溶剂的中温色釉。因呈色翠绿而透亮,极似孔雀羽毛上之绿色而得名。
瓜皮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以氧化铅为主要溶剂的低温釉。
(6)窑变花釉系统
仿钧釉——从传世品看,景德镇仿钧釉瓷器最早见于明代宣德时期,而且明代只有宣德朝有些品种,但宣德仿品数量较少,侧重点也只是追求钧瓷的釉色,而不摹仿钧瓷的造型。
窑变釉——顾名思义,窑变釉是窑内变化所得。
炉钧袖——顾名思义,是在低温炉中烧成的钧釉,实际上它是景德镇窑生产的一种仿宜钧的产品。创烧于清雍正时期,盛行于雍、乾时期。
(7)其他色釉
乌金釉——清代景德镇烧造的黑釉瓷又称"乌金来由瓷",属于名贵的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质的颜色和瓷,被认为是黑袖瓷中最莹亮的一种。
白釉——从文献记载及传世品看,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窑生产的素白利器主要有三种,一种为仿宋代定窑白釉,一种为仿永、宣白釉;另一种是具有本朝代特征的填白釉。
厂官釉——是指清代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的一种铁、镁质结晶釉,按结晶的程度、色调及各人理解不同,派生出"鳝鱼青"、"鳝鱼黄"、"茶叶末"、"老僧衣"等多种称谓。紫金釉——是一种以氧化铁(Fe2o3)为着色剂的高温釉。
茄皮紫釉——茄皮紫釉简称"茄紫釉",是一种以氧化锰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色釉。
金釉、银釉——金釉、银釉均为康熙时的创新品种,可能即文献记载的抹金、抹银器。
仿古玉釉——系雍正时由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高温颜色釉。
仿斑花石釉——把其他材质的艺术风格移植到瓷器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一项绝技。
仿木纹釉——仿木纹釉瓷创烧于雍正时期。
仿漆釉——仿漆釉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创新品种。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颜色釉瓷器
3、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的颜色釉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