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传统的文章学阅读观和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失却和由此带来的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失落、阅读兴趣的丧失。 一、原因分析 (一)、观念的偏差影响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 首先,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的是以文章学理论为指导的阅读教学观。表现在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上是:阅读一篇文章,几乎离不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等几个环节,将对文章的认知、判断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偏离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达成的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标。一句话,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偏离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其次,“读写结合”的观念,模糊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几乎使阅读教学成了写作教学的附庸。诚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广泛的阅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对读写关系的理解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是,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读写结合观念,“真理向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语文阅读教学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长期以来,表现在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阅读的课文作为写作的范文进行解剖和分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所应达到的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导致了阅读教学目标的失却。 (二)、阅读训练的偏颇导致阅读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一般说来,阅读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从阅读能力结构看,中小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应包括:认知的能力、理解的能力、鉴赏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五个由低到高的结构层次。可见,以认知、理解为主的接受型阅读,只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处于较低能级层次的一部分。而鉴赏、评价、探究、创造的能力才是阅读能力发展的较高层次。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停留在认知和理解的层面上,缺乏对探究与创造的高层次的追求。阅读训练往往都是为了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阅读技能,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也大多是为了落实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例子,琐碎的分析和机械的操练被误认为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捷径。即使在一些以鉴赏、评价、探究为教学目标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也被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技巧所代替,阅读教学很少有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对文本的感悟、欣赏和探究,这种单注重认知、判断而忽略学生感受体验的阅读教学,直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弱化了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解答试卷上阅读题目的本领大小成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下的标尺。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探究与创造能力的阅读教学目标被抛弃在阅读教学的视野之外。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阅读教学目标的落空 阅读是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读者,应该始终居于阅读的主体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参来解读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将教参中早已形成的对文章的判断灌输给学生,作为读者的学生完全被置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接受的是老师和权威对作品的解读,获得的是权威对文章所做的判断。整个阅读过程很少有学生自身对文章的体验、感悟,有的只是教师通过喋喋不休的分析,硬塞给学生的关于文章的判断,阅读教学根本谈不上让学生自由去阅读,让学生与文本、教师进行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发表个性化的创见。阅读教学,学生收获的是一个个关于文章的判断,而不是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去感悟、鉴赏、评价作品。 (四)、沉重的应试压力,造成阅读教学目标“近视” 长期以来,为了应试,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了让学生做大量阅读训练题的“死胡同”。学生阅读的内容大多限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给学生用来做题阅读训练材料,学生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好试卷上的阅读题,获得考试的高分。什么经典阅读、趣味阅读统统被挡在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门之外,机械烦琐的阅读练习占据了学生本该读几本好书的宝贵时间,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和阅读能力的弱化。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失却,长期以来,导致中小学语文课堂几乎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们在听课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却连一遍都没有读过,而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支离破碎的提问、枯燥乏味的讲解和为应试而设计的机械烦琐甚至莫名其妙的练习。对此,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曾专门做过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初中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上,用于自己读书的时间平均为3.57分钟,而每周用于读书时间仅有5分钟的学生比例高达22.4%,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读书的时间呈递减趋势,阅读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知识的增长。 二、应对策略 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回归。 (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本体回归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贯彻好“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浸润于喜爱的作品之中。课堂上,要用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教师过多的分析,课外,要用广泛的阅读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读中拓宽视野,在读中丰富积累,在读中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其次,要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投入感情做高声朗读、做低吟浅唱的诵读、做一目十行的默读。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读”,将诵读吟咏作为读书治学的重要经验教育后人。儒学大师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其子曾纪泽,“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在放手让学生读的同时,教师加强读法的指导。再次,要努力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仅仅靠对课本教材的阅读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重视与教材相配套的《自渎课本》、《语文读本》的使用和指导,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和推荐的课外读物,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灿烂的文化,更能够了解现实,融进时代;注意加强课内外衔接,做到读以致用,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回归 首先,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居于“读者”的位置,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体验,形成知识的积累。要实现这一转变,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关键。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对阅读内容的关注、对作品的解读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教师要努力削解自身的话语霸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化的解读,把学生对作品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教学不仅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还要使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知人、论世、察己”,把阅读与生活、社会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阅读课堂应多进行一些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只在其中相机点拨诱导,使阅读课堂在师生的读读议议中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读者”,才能对阅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 再次,将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积累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 (三)、研究性阅读方法的回归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应重视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的习惯。要屏弃背景、作者介绍、解词、分段、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色的“肢解”式阅读,使阅读成为读者对文本的感悟,而不是接受权威对文本的判断。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研究性阅读”方法的训练,努力构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潜心研读、质疑问难和合作探究为主线的阅读课堂模式,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从“矿石”到“宝石”的升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上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开放的阅读过程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诚如一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的第三个里程碑。”阅读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环境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首先,要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中,进行愉快自由的阅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因为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泛,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和努力挖掘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的阅读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少年时代鲁迅”的专题,将《鲁迅自传》、《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和《藤野先生》等文章进行有机组合,通过的阅读研讨,让学生了解少年鲁迅的学习与生活,探究少年时代生活对先生的成长以及人生的影响。结果,全班所有学生不仅认真阅读、讨论了上述推荐的文章,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到网上查找和下载了关先生的生平、思想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方面的资料,还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朝花夕拾》、《呐喊》和《彷徨》等先生的作品集,不仅认真阅读,有的还作了阅读摘抄,学生对阅读表现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再次,要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到互联网上、图书馆里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多媒体、互联网都是青少年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新生事物,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指导,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是在为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上底色。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底色上少一些冷峻和灰暗,多一些灿烂与亮丽,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参考书目: ①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②倪文锦 欧阳汝颖编著 《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③巢宗祺等编著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出版 ④赵福祺 李菀编著 《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