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驴背说黔

 山川唐 2010-12-08

驴背说黔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黔、佶伶、仡伶、仡儖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贵州 黔中郡 侗族 佶伶

 

“黔”是贵州简称。提到黔,就不由自主想到驴。话说贵州地区本来没有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到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躲在树林间窥看,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有一天,驴叫了起来,虎大骇,远遁,以为它要吃自己呢,非常害怕。但往来视之,终未发觉它有特殊的才能。虎不断接近并逗弄,驴不胜怒,奋蹄踢之。虎大喜,说:“你的技能就这点啊!”于是跳起咬住驴的脖子,吃尽驴肉,才离开。自从 “黔驴技穷”这个词被创造出来,贵州就与驴连在了一起,而且含有贬义。不过现在源自网络的“驴友”一词用途广泛,多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出现,是旅友的谐音,泛指参加旅游,自助游的的朋友。但是将驴友文化推动普及的则是中国户外资料网,也就是目前内国最大的驴友论坛。这类朋友互称驴友,因此驴又获得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相互帮助的含义。

贵州是旅游胜地,我们就来一个“驴背说黔”吧!

贵州在春秋战国时为楚、蜀、夜郎等7小国地,隋、唐置黔中道。宋代始名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贵州省直所以简称黔,是因为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221)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秦代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元时为黔州。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
   
黔中郡为战国时期楚国控制今湖南北部和西部地区后所设立的郡治,郡治可能在常德沅陵一带。沅水是流经湖南四水中最长的一支,发源地在贵州都匀境内,还有众多支流汇入沅水。这意味着,逆着沅水可通达四川、贵州、重庆等西南腹地,也就是古时的巴蜀之地。
《史记·楚世家》:“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黔中故城在今辰州沅陵县西。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赢政的上台,对纷乱的郡县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黔中郡是其中之一。由于黔中郡行政区域过于庞大,于是又将其东南部分出,建立了长沙郡。赢政时期的黔中郡,辖沅水、澧水流域以及现在的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一带。 

目前史学界对黔中郡存在很多争论,几乎对此郡没有定论。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有黔中郡,黔中郡郡治的位置,黔中郡存在的时间,黔中郡是否包括湘西和湘江流域。根据里耶古城考古,证实了以前古书未记载过的“洞庭郡”的存在。那么是否黔中郡就是洞庭郡,或者先有黔中郡后有洞庭郡,或者两郡并存?

重庆市现在还有黔江区。 黔江史称“蛮夷之地”,商周时代属巴国。前316年,秦灭巴国,设枳县,属巴郡,仍以巴人统其旧地。唐天宝元年(724)改为黔江县,属黔中郡。清代改土归流后,在乾隆元年(1736年)复置黔江县,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83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97年设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

在汉语中,黔与黑有关。《说文》:“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易》曰‘为黔喙’。”引伸为晒黑,染黑,熏黑。《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成玄英疏:“染缁曰黔。黔,黑也。”又通“黥”,指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那么,作为贵州简称的“黔”的本义是什么呢?

在湘、桂、黔边区,有很多围在山峰中的一片较平的地,壮语称ka?m³,汉语称“洞”或“峒”。碧海指出:“壮族地名中带‘峒’字的地名,散布在岭南各地,尤以桂西左右江一带为密集。壮族地名中的‘峒’字,在古书上也有写作‘垌’、‘洞’或‘弄’字的,都是壮语的译音,意思是一样的。壮语所说的‘峒’并非辞书中说的‘洞穴’意思,而是指四面环山、中通一水的峡谷平地。岭南属丘陵地区,山岭大多由西向东绵延,两山岭之间通一水,形成大小不一的峡谷平地,小者方圆二三里,大者方圆七八里,甚至二三十里。这里曾是壮族先民聚居的地方,他们给各‘峒’命了名,作为壮族村落的名称。”侗族之侗也是如此。费孝通说:“侗族人数较多,……在史书上称‘洞’,常和‘僮’相通用、或联用。侗族自称GumGum在壮语中是洞的意义。黔字古音就是Gum,广东人还有这样读法。贵州称黔,广西的左江也称过黔江,现在还有黔江。他们可能是古代越族的一支,早先就住在黔南、桂北和湘西一带”(《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民族史论文选》下册第11页)。如此,结合当地的民族分布与民族语言状况分析,贵州称黔是指山间平地,与侗族的自称有关。侗族自称为“干”Kam¹,北宋时用汉字记为“佶伶”。北宋熙宁五年(1072),懿、洽州(辖及今贵州万山、玉屏、天柱一带)发生了“蛮酋”合“佶伶”抗拒官军之事。其中,有佶伶万众乘舟屯托口(今湖南黔阳县属,位于渠水、清水江交汇处),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为之震动。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侗族内部还有自称 “仡伶”、“仡儖”,则与仡佬族自称“仡僚”、“仡榄”、“仡偻”一致。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辰、沅、靖州蛮,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有仡偻、有山徭,俗亦土著。”当时,在“仡伶”中,以靖州(辖及今黎平、锦屏和天柱南部一带)杨姓和沅州(辖及今贵州万山、玉屏、三穗和天柱北部一带)吴姓的势力较强。淳熙十一年(1184),沅州生界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子三人,货丹砂麻阳,巡检唐人杰诬为盗,执之送狱,自由率峒官杨友禄等为乱。同时,沅州西南的古州 (辖及今玉屏、万山等地)和思州南部(辖及今贵州镇远、岑巩、三穗、江口、铜仁、石阡等地),仍为“沅州生界仡伶”居住地。靖州东面的邵州西部即原徽州地,也为仡伶杨氏居住地。靖州南面之浔江、融江和王江流域,也为仡伶杨氏活动范围。

至于汉语中的黔,由《说文》“秦谓民为黔首…周谓之黎民”来看,该词可能原为民族名,后转意为黑;如同黎原为民族名(九黎),后转意为黑。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