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色,性也”——是人性,还是犬性?

 平儿水韵 2010-12-08

时下一谈人性,人们便会引经据典,说孟子云:“食色,性也。”又说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分别出《孟子》《礼记》)鈥準成砸测濃斺斒侨诵裕故侨裕

国人为什么熟知这两条语录?大概因为半个世纪来,我们过分强调精神,过分压抑人们的物质、情感需求,于是物极必反,要拿先哲的权威论断来为“食色”正名吧?想想那些物资匮乏、谈情色变的日子,五十往上的人恐怕还记忆犹新。

可以公开大谈“食色”,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媒体开辟了专门讨论饮食和情感的栏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范儿也成了平民的追求。一档光头主持人的电视择偶节目,几乎火到天上去了!这是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不错,食色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本能需求。“食”即饮食,民谚有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了食,才能保证个体生命的存活。“色”则指男女情欲,也属人的本能,其结果则是繁育后代,种族的延续也就有了保证。——即是说,没有“食色”,首先是个体难以存活,继而是整个族属要灭绝。难怪圣人也要肯定其正当性。

不过转念再想,动物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拿狗来说吧,那是杂食动物,乡下的狗不但吃肉啃骨头,饿了连秽物也不放过。城里的宠物狗当然娇贵得多,要吃买来的狗粮,据说还有不同的口味,待遇充分“狗性化”。

在“色”上,狗的表现同样很“纯粹”。君不见晚饭后人们纷纷到户外遛狗,男女众狗相见甚欢,追逐嬉闹、吠声盈耳,颇不“绅士”!——在那一刻,我就想:“食色,性也”不同样适用于狗吗?那么人和狗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其实“食色性也”并非孟子的话,而是孟子的论敌告子的言论,孟子只是没有反对罢了。结合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来看,儒家并不反对“食色是人之天性(本能)”的结论。——所谓“大欲”,就是指最根本的欲望吧,没有这样的欲望,连人类都灭绝了,还枉谈什么人性?

不过儒家此言的忠告对象恐怕是当时的统治者,告诉他们:老百姓也是要吃饭穿衣、娶妻生子的,您在制定政策时,可要把这一点放在首位啊!——然而如果我们错会了孔孟之意,把“食色性也”当作儒家对人性的规范或人生追求的目标,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儒家早就指出,做为一个人,光有“食色”是远远不够的。人性中还有区别于动物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孟子把这总结为“四端”——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还为这四种人性表现一一找出对应的品质:恻隐(同情)是“仁”的开端;羞恶(羞耻)是“义”的开端,辞让(谦让)是“礼”的开端,是非(对错)是“智”的开端。合起来,就是儒家所肯定的“仁义礼智”。没有这四端,人也就“非人也”。鈥準成砸测濃斺斒侨诵裕故侨裕

    两千年前哲人的理论,难免有不够科学、欠缺严密之处。但我觉得作为人性的最根本的东西,孟子抓到了,而且抓得很准!例如,为了证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设譬说:假如你突然看到有个婴儿就要掉到井里了,你肯定会心中一惊(并大喊起来)——并不是你要跟婴儿的父母拉交情,也不是你要在乡邻间博取美名,更不是你讨厌孩子落井时的惨叫声,完全是你人性中固有的“恻隐”之心在发生作用啊!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他就不是人!

孟子是那个时代的最佳论辩手!他以生动的比喻和强悍的推理,论证了人的同情心是先天就有的,“仁”是人性中的核心部分、华彩篇章!——曾看到一个日本侵华老兵的忏悔录,说上战场之前的军事训练课,就是用刺刀刺中国人活靶子。开始时于心不忍,难以下手,杀人后呕吐、做噩梦。但随着“训练”的进展,人心也就变硬了。这就是侵略者的“去人性化”或称“禽兽化”训练,有些事必须先去掉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把人变成禽兽或魔鬼,才能去干!

至于“羞恶”、“辞让”、“是非”等,是否也都是人性中独有的东西呢?我还没有把握。因为有时觉得狗也可以有。邻居家有只小狗,天热时剃了毛,竟不肯出门,是不是羞于把自己的“裸体”展现于众伙伴之前呢?另一家邻居有两只狗,无论饮食还是戏耍,大的总是让着小的,似乎狗也不乏“辞让”之德。——但至少恻隐之心是人所独有的,可以视为衡量人性高度的一把标尺。一个人只要保有“恻隐”之心,不为物欲所蒙蔽,也便有了做人的牢固基础。

衡量你是否尚存恻隐之心,只要时时反省,就不难察觉。例如,在炎热的盛夏,你看到街头赤膊的农民工在流汗干活,你是心存感慨还是无动于衷?你若是位老板,在为员工发放本来就不多的工资时,你是心怀愧疚、还是狠心克扣?你若是位官员,你又是如何对待前来办事的百姓?是尽力帮助还是很不耐烦地打发了事?——如果是后者,你就要小心了,说明你的同情心已接近消失,你的人性也有泯灭的危险!

怕只怕一些人的人性已经丧失了。譬如一只小狗,当它吃饱的时候,还不怕把余食分给伙伴。一些人却不然,自己已经吃“顶”了,还要从别人碗里抢粥夺饭;又不仅限于食物,更扩展到金钱、物质、女色……不问来源,不择手段,“损不足以奉有余”,多到儿孙几代都花不完……他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连儒家也肯定“食色”的正当性,我这样做,正是毫不伪善的“纯爷们”表现,这证明了我的能力!——殊不知他早已堕落到狗都不如的境地!

这些人这辈子可能压根就没考虑过人性问题——这也难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强调“斗争哲学”,痛批“人性论”,主张铲除一切“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人性”;什么怜悯、什么同情,统统是“虚伪”的,只有“斗争”才是永恒的真理,才“其乐无穷”!

以后拨乱反正,开始承认“食色”是人的正当需求,也确实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人却又误读儒家经典,以为这就是人性的全部,大谈特谈,由开始时带着解放的欣悅谈,到后来口沫横飞、侈谈不已,谈了二三十年,早已超出了一个人对食色的正常需求边界!

回过头来看,这中间缺少了什么?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课——“人性”的一课。即除了“食色”之外,人类对自己还应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人性”的要求!我们的老祖宗曾对此给予强烈的关切,孔孟之道的核心,其实就是讨论“人之所以为人”的大问题。而儒家所总结的人性“四端”理论,两千多年来也始终起着维系人心、维系社会的作用。只是在最近一个世纪,才遭到怀疑和削弱。我们今天到大街上去发问卷,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四端”为何物了。

不知道四端也就罢了,近年来,我们还不断听到相反的呼声:有人提倡做人要有一点“狼性”,地摊上居然还有关于“狼性”的“专著”出卖,这不禁让我脊背生风、不寒而栗!——狼是狗的祖先,难道我们还要学比狗更具兽性的狼吗?

要赶紧补课,补上人性这一课!在我看来,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都是绝对的好东西,都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诉求和行为准则。天生的也罢,后天修习的也罢,都是一个人所不可或缺的!缺了这个,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好公民、好丈夫(妻子)、好父母、好儿女……

曾经有网友善意地提醒我:你的一些主张是不是有点书生气啊?我认为不是。我的主张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例如我在这里提倡的人性道德,我们的祖先已经呼吁了几千年,全世界各民族也都是如此认识、如此践行。对这样的精神生活,我们暌违得太久了,已经有点不习惯啦!

不过现在补课还来得及,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鈥準成砸测濃斺斒侨诵裕故侨裕
    (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