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好色”

 杨家白屋 2021-12-08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从“生之谓性”立论,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之必需。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这里对于人生的看法是形而下的,“食”是泛指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属于物质的。色,既不代表喜欢漂亮的东西,更不是特指好色(hào sè其实好色也算是喜欢漂亮事物的一种特例)一类,色的本意指感官上的追求,人有五感六觉,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过是折射出人性中的喜怒哀乐而已。

好色(hào sè):好,喜爱;色,美好的容貌体态。现在的人总是爱把“食色,性也”解读为吃喝和性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理欲望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持罢了,言下之意:既然圣人都这样讲了,贪食贪色便可以心安理得了,就可以放肆而为了。人性的弱点,就这样被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了“食色”本来的意思。

打个比方说也许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比如吃东西,成人常常爱吃什么食物便自称我“喜欢”,而小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总是被大人们指责为“好吃”。为什么?因为大人比较虚伪,以“喜欢”的名义理所当然且理直气壮,可以名正言顺地贪嘴;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则扣个“好吃”的帽子,迫其处于道德和事理的洼地,从而使之产生羞惭之心,继而有效控制之。

“好色”之说,亦同理如上。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或所谓“德高望重”有“身份”的人,他们居高临下,以拥有不容置疑的法理和话语特权,对普通人的言行指手划脚,设置形形色色的樊篱加以约束本诱人,大人物好之,小人物同样好之,同样都是人性的表现。而所谓权贵高官,富商巨贾,才子佳人的好色,那就是怜香惜玉,工作需要,不拘小节,风流韵事等等,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为大人物或名人的男盗女娼行为粉饰和贴金;而对小人物的好色则谓之心术不正,品性恶劣,道德败坏等等……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普通人实行道德绑架,妄意评判普通人的好恶与是非曲直,此乃千百年来剝削阶级和统治者掌控意识形态,控制普通劳动人民的大伪之德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