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认识到人性与动物性的不同

 老庄友华 2022-06-22 发布于海南

       人类发展到轴心时期,已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猿脑已转变为人脑。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动物性,已具备有特定的心理基础。如果说,孔子未曾区分人性与动物性,以致继承了把动物道德当作为人的道德。到了孟子,已注意到区分人性和动物性的不同。在齐威王27年(公元前330年)的稷下学宫中,孟子与告子展开了“人性是什么”的讨论,这一讨论是关于三种不同的人性,即性善、性恶、性无善无不恶的讨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孟子曰: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主,上也,在内也。”在这里,告子以杞柳为例,提出性就是本然所具有的东西,也就是认为人性是自然而然的,并最终得出生者都具有生命,生命是一切动物的本质属性。但告子进一步提出:“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即是把生命的本质属性当作是动物的本能,明显缩小了本质属性的范畴。孟子否定这一说法,认为如果人与禽兽都具有同相的性——食色,实质上就是把人降到动物的水平。如果人与动物没有区别,那么,人除了寻求吃、寻求繁殖以外,几乎别无所求。难道人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遵循和动物相似的生活道路吗?仅仅为了肉体的感觉、欲望的满足或者说快乐终此一生吗?孟子提出人与动物存在着区别,就是人除了食色之外,还具有原初的善。《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人之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孟子·告子上》:“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去之,小人存之。”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君子远离动物性,小人保存着动物性。

      人性是善,但恶从何来?孟子认为恶是善的反面,是善的阙如,是后天污染所致。《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也就是恶是善的缺乏,是不当为而为之,或者当为而不为。所以,人为了保持心中原初的善,不在于向外求善,而在于完善自身,加强自身的自律。《孟子·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而自律就是养心、求放心。而养心、求放心就在于节欲。《孟子·尽心下》:“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如果不存心,就是放其心,也就是放弃其心中原初的善。《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能够保持心中原初的善的人称为君子。《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任何高级动物都不能脱离生物性的生命本能,如生存技巧普遍存在于人类与动物之中,只不过在复杂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因为,人也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一“物”,人必须满足于人自身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有食欲才能维持生命,另一是必须有性欲才能延续生命。因此,物欲、情欲和生欲是人出于生命延续的本能。可见,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讨论实质上涉及到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人正是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人具有道德。告子只注意到人的生物学本能,孟子则注意到人应该有道德。

        顺带说一句,在古希腊的轴心时期,亚里士多德也区分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明确告诉人们,人应该认识自我,过属于人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生命活动也为植物所有,而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的特殊活动。所以我们必须把生命的营养和生长活动放在一边。下一个是感觉的生命活动。但是这似乎也为马、牛和一般动物所有。剩下的是那个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的生命(这个部分逻各斯有两重意义:一是在它服从逻各斯的意义上有,另一则是在拥有并运用努斯的意义上有)。”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严格将人的生活和其它物种的生活区分,他总体上将生活分为营养生活、感觉生活和逻各斯生活,对应于自然界植物、动物、人的排序。人除了具有其它物种的生活外,还具有其它物种所不具有的逻各斯生活。人有自己独特逻各斯的实践生命,人具有特有的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且一个好人的活动就是良好地、高贵[高尚]地完善这种活动。而“合于努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最愉悦的,因为努斯最属于人。”这里,亚里士多德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动物有着根本区别,人应该具有区别于动物、植物的生活,人应该意识到逻各斯作为人体现人自身价值的特色所在。据此,亚里士多德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而不是依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感觉欲望来建构他的道德哲学体系。而孟子似乎也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认识,并且也据此建立起道德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