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本默认分类 2010-04-28 19:30:07 阅读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如今,新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视角逐渐集中到了“人”的身上,逐渐让学生有了浓的兴致、灵的悟性、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走回应有的本真,老师能够上出自身的特色,让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老师自身以及引导学生应对文本进行以下四个步骤的解读: 第一,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首先,老师在课前就一定得把原文研究清楚,文本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一定要了然于胸。要彻底摒弃文本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查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想着照搬各类案例细节等舍本逐末的行为,而应该认真研读文本,看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其次,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在读时要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同时,也要让学生摒弃从教辅资料中寻找答案的做法,而应是沉入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是谈不上透彻理解的。 第二,文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本不是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浸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全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在思想情感上更能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因此,在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必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挖掘。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等。只要有了更多关于文本本身、作者自身、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为走进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铺垫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文本能告诉我们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为“任何经典的书或文章都是一口井,而读者可以将人生的体会,与书中描写的情景相互对照,甚至彼此启发,互相印证。”在课堂上,要能够,或者说要尽可能地知道大家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所包含的,就是无穷的可能性。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第四,文本应该告诉我们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如果将哈姆莱特解读成了贾宝玉,这就是不当的解读。身为老师,我们应当拥有个人解读文本的能力,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一是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生年龄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既不能置身文外,更不能不知所云;还同时对学生的解读要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对待,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味褒扬。 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阅读取向有无偏颇之处,是否是基于对文本本身的谨慎理解,是否保证了对文本作者的最大尊重,同时,自己所解读到的,是否基于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层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