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教育

 身无分文 2010-12-08

教材只是工具,教学只是手段,教育的目的,在教导一个人如何负责尽职,尊重自己,尊敬别人。  

   

人的一生,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有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每一阶段都有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由于时代的进步,除了一般正规教育,教育学者也呼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再强调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一般人对教育的理念,往往把教育的场所局限在学校,以为教室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其实,家庭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都很大。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女学习的榜样,儿女在入学以前,家庭就是他们的学校。社会的动态,形形色色,看在青少年眼里,听在青少年耳里,也都会形成正面或负面的教育意义。学校教育全是经过设计规划的教材,理想多于现实、理论多于实务,而社会的脉动,却是真实的、未经过馐的,是冷酷而现实的,如果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明白二者的差别,甫出校门,就会迷失于社会的多变与无常。  

过去,我们常认为教育是施与受的关系,老师或父母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教得多,学得多; 教得少,学得少;教得好,学得好;教得不好,学得不好;对老师或父母有过多的依赖。不过,今天的教育学者却认为,教育的重点是受教者,教育的意义,是教育受教者如何教育自己。一个人懂得如何教育自己,他才能独立自主,真正做一个人,而不会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为人父母、师长的人,往往爱子(生)深切,恨铁不成钢,失诸严苛,尤其在今天,因为地小人稠,升学竞争非常激烈,在初中、高中的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多半采用分段教学,而不是常态分班,考试成绩成为评量学校、老师、学生的唯一取向。为了争取高分,往往恩威并济,有些老师与学生家长迷信拳头和藤条,以为是获得高分的最便捷的方法。至于后段班的学生,成绩差,秩序又不好,老师们更是以懈怠为管教学生的不二法门。  

教育的失败,不是失诸太宽,就是失诸太严,有些 家长和 老师太溺爱子弟,而爱之适以害之,一心想要遮住学生或子女的所有风雨,却不知道去教育学生或子女,自己如何学习遮雨挡风。人天生有许多本能,这些本能被保护太多,已逐渐在消失,我们的儿女、学生,因为被保护太多,已变得非常软弱、不堪挫折且容易失败。如果我们的儿女、学生,没有承担困难的,离开父母、师长的羽翼,又怎么有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社会,而一展雄心壮志呢?  

过分严苛的管教方式,也许能够收效一时,而伤害更大。学生怕老师,不如学生敬老师、爱老师。学生犯错,应该由学生自己认错、改过,老师只管教导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错,该不该罚,如何罚,让学生自己决定、处理。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学习尊重和负责,我们委遗憾,有些老师在处罚学生的时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一个被尊重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反之亦然。我们不尊重学生,等于教他们不要去尊重别人,这哪里是正确的教育呢?  

人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成绩绝不是唯一的取向。何况初中的成绩不好,未必高中的成绩也不好;第一名录取的,未必第一名毕业。一个对自己有信心,时时保持旺盛斗志的人,一时的挫折,不会影响一辈子的成就; 相反的,在不尊重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即使一时获得好成绩,也会因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负责,稍遇横逆,则沮丧失败,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教育活动中,教材只是工具,教学只是手段,教育的目的,在教导一个人如何负责尽职,尊重自己,尊敬别人。人格的陶冶重于学业的良窳,学业成绩虽然很重要,而人格教育更为重要。人格成熟、完整的人,做任何事都能谨守分寸,做什么,像什么,无论从事哪一种行来,都能得心应手,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赞美,而只追求好成绩的人,可能会是个自私、不合群的人,无论在哪一个单位,都不能与别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是很辛苦的工作,要任劳任怨、奉献牺牲,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教育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把书教好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把人教好。人品万端,教育工作者要能因材施教,不轻易放弃努力,教育工作者可能困为放弃一名学生,就毁了这名学生的一生,把问题学生丢给社会,只会增加社会更多、更大的问题。教育工作是“悟”人子弟,不是“误”人子弟;是“诲”人不倦,不是“毁”人不倦。  

   

(人生的坐标:学位是学问的代名词吗?  

               你已努力丰富你的生活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