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求邀赏做顽仙

 喻中玉 2010-12-09

        1、《红楼梦》原题名为何为《石头记》? 2、“宝黛之爱”的艺术魅力何在? 3、《石头记》暗合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不求邀赏做顽仙

——赏曹雪芹《题画石诗》兼《石头记》

唐正鹏

     从第一天读《红楼梦》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么两个问题:一是《红楼梦》的原书题名为什么叫做《石头记》?二是二百四十多年来,为何总是让不同时代的国人百读不厌、百看不倦?

    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近年来,我在阅读《清代文学史》各种版本的同时,留意查阅了一些古今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文献资料,从中得知,《红楼梦》一书正式题名是曹雪芹去世20多年后的事情(见清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此前曹之定稿只有80回,题名一直是《石头记》。关于曹为何将书名题为《石头记》的缘故,古今学者大都认为,因书中记载女娲炼石补天时,所剩一块未用而弃于青埂峰下的补天石而起,此石虽已通灵性,却因不堪入选而自怨自嗟、日夜悲号。后来,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遭”。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于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流传于世,故而题名《石头记》。

近、现代的红学研究者则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流传至今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这部文学作品内容博杂宏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尤其是诗词歌赋)、教育、伦理、道德、婚姻、医药、民俗、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次,是曹雪芹在作品中将男女情事爱境发挥到了极致,其艺术感染力让古往今来的痴男情女魂牵梦萦、销魂蚀骨。

细思之下,这些结论其实并不令人满意。上述关于曹雪芹将书题名为《石头记》的解释,无非是就“石头”说“石头”,以“荒唐”说“荒唐”而已,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有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纯属子虚乌有,这种文学批判仍然没有跳出神魔仙道的俗套。至于《红楼梦》何以成为“经典”,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备受世界关注这个问题,近、现代学者的观点的确言之凿凿,言之有理,多有可取之处,然似乎仍缺乏一个“中心”或者说带有“共性”的论点,其理由是中西方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伦理、道德、婚姻,由于地域不同和民族差异,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因此,有着共同文化性格和特征的国人且不说,西方国家和民族为何喜爱、关注这部文学作品呢?这些不同国家的民族究竟关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命题呢?

其实,品评一部伟大且被人们视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但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时代的“政治”需要来囊括和牵强附会,人为的给作品涂抹上某种政治色彩,令人望而生厌。这是因为伟大作品中所承载、所传递的“情感”不属于某一个民族、某一个时代和某一个时代的政治,应该属于往古来今的全人类。尽管人类某个历史阶段所创造“政治”有可能影响一个时代的情感或者思想,但是它无法改变人类情感的发展轨迹和共同特质,这种“不受进化论法则支配”(梁启超语)的人类情感必然冲破一切压抑和桎梏“人性”的政治制度而独立存在。曹雪芹一生学养渊博却穷愁潦倒,志系苍生却不为时用,心在世外却身恋红尘,他选择的不是哺糟歠酾和随波逐流,而是桀骜不驯和孤芳自赏,这就注定了孤独、孤悲、孤愤与孤凄将与他相伴一生!悲剧式的人生不仅形成了他强烈的、沉郁的、且特具韧性的悲剧意识,也让他对“人性”这个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有了更深沉的理解。他把自己外化成一块太古完璞而不为时用的补天炼石,一块眷念红尘又知情知性的灵通宝石,一块大小如意且来去自如的潇洒顽石。于是,他为“石头”作画,为“石头”题诗——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于是,他顺流而下,将自己悲惨失意的人生,对至纯至真爱情追慕的情怀,以及由此崩迸出的追求自由的力量,汇集成一条浩浩汤汤的思想之河、情感之河——《石头记 》。也许这就是曹雪芹题名《石头记》的真正缘故。

可以断言,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情感共鸣的优秀文化艺术,总是围绕“人应该怎样生存”这个被定义为“人性”的主题来展开的,让人们在欣赏和品评中升华情感、消释情绪,继而获得某种启示、愉悦或者熏陶。那么,什么是人性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几千年来,不同或者同时代的国家、民族,甚至政治集团一直一来为此争论不休,但无论如何,人性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认识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如何看待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自由和权利、人的理想和幸福、人的情感和意志,以及评价人的行为等方面。我们去掉那些人为约定或者因政治需要而束缚“人性”问题的条条框框之后,人类带有共性的“人性”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人的自由。读《石头记》原著,品曹雪芹《题自画石诗》,可以让人明确而细致地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艺术信息不仅凸显了人类这种“人性”的共性特征,还暗合了本民族乃至人类情感文化的心理结构特点。

曹雪芹心中彻底破灭的“英雄梦”,引发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深层反思,在“生存价值”这个问题上,留给后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成熟的文化必须具备成熟的悲剧意识,没有成熟的悲剧意识的文化是没有感染力和韧性的文化。而这种成熟的悲剧意识源于人生价值的建立与消亡,以及对这种价值消亡后的消解、弥合方式。相比之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古人,不像西方国家尤其是宗教国家的国民那样,常常将身前、身后之事寄托于某种宗教信仰,诸如上帝、真主等等,中华民族的成员们没有外在的精神或者价值寄托的载体,往往在“天道”与“人道”( 在古代,天道指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吉凶祸福的关系,运行的基本原则是“福善祸恶”;人道则是包括各种约定的社会制度在内的人世事理。)的亲合于疏离之间,评判个人人生的成与败、价值的立与破、情绪的喜与悲,决定自身应该在社会中的出与出、用与舍、行与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审美特征。十三岁以前的曹雪芹过的是“锦衣纨绔”、“沃甘餍肥”的生活,之后便因皇室权争导致家道败落陷于极度的窘困之中,加之中年爱子夭折,致使他未满五十就中酒身亡。他人生早期的富足、高贵和安逸与后期的穷困、卑贱和愁苦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他顿觉世态炎凉、祸福难测,一种深沉的苍凉孤悲之感常常萦绕心头。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大多把出仕立功、修身立德和著述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曹雪芹因皇室权争的影响(曹家被雍正视为“死敌”)而始终不为时用,加之他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时局之混乱黑暗,官场之污浊险恶,使他厌恶仕途,远离官场。于是曹雪芹自身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不为时用的现实之间又一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两种反差,让曹雪芹深切地感受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并由此交织成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但他并没有消沉和和颓废,为了消解和弥合这种悲剧意识,借《石头记》在反叛当时的社会和各种伦理制度的同时,以其独特复杂的个性心理和文化艺术思想,向世人展示他那内心深处却升腾起着的、刻骨铭心的愿望——人性的自然和自由,人情的真实和真诚。正如他的挚友敦敏诗赞他: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曹雪芹笔下虚幻飘渺的“温柔乡”,激起他对“自由爱情”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使“宝黛之爱”成为后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经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知情知性的民族。我们的老祖宗认为“情”始于“男女”,“六经”皆以情教化育万民,诸如《易》尊夫妇,《诗》有关雎,《书》序嫔虞,《礼》谨聘奔,《春秋》载姬姜等都是有力的佐证。尤其是冯梦龙“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这几句话,堪称至理名言。这些围绕“情”与“性”两大主题所产生和沉淀下来的文化为后世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少年时代的曹雪芹生活在南京,富足荣华的生活让他耳濡目染“秦淮风月”,领略“六朝古都”的繁华,为他成功地描写男女情事,准确地揣度性爱心理打下了基础,加之深厚渊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青年时代的遭遇,形成了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又能够超越传统文化条框约束和桎梏的、具有独特特质的情爱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在《石头记》的“宝黛”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宣泄。不难看出,曹雪芹所追慕的爱情,首先由感性撞开心扉而生发激情,因理性得以升华而渐趋完美。从感性层面上看,“美人”即林黛玉有着“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之香培玉琢之形,又具备了素如春梅绽雪、洁如秋菊被霜、静如松生空谷、艳如霞映澄塘、文如龙游曲沼、神如月射寒江之冰清玉润之质。其次,爱情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融合。形式上的“唯美”,足以摇荡人之性情,让人在噬魂销骨中留下不尽的遗憾和憧憬,在爱情的内在特质上,曹雪芹追求性爱的自然和自由,却又不失人类社会的基本人伦秩序,自然也就能够迸崩出一股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认同的、反叛桎梏一切“人性”自由的强劲之力。因而只要你细心体味一下《石头记》中《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和《题帕三绝》等诗词,这种真似现实、幻如梦境,浓似胶漆、淡如秋水的爱情以及沉郁悲愤的爱情审美意识,可以直奔每个人心灵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不由得你不为之共振共鸣和怦然心动!“宝黛之爱”中双方不仅是知情、能情、共情之男女,且男女互视对方为知己,这种建立在共同思想文化和情感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既是声色相求下的两情相悦,也是肝胆相照中的挚诚忠贞,更是恩德相濡里的生死相许!

   《石头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思想内容,有儒、有佛、有道,有情、有义、有志,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又暗合了人类“人性”内涵的共同特征,既是曹雪芹对内心深处浓郁强烈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又是他在黑暗浑浊的时代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哀号!

     正因为如此,《石头记》才超越三百多年的时空而仍为经典,也将以其独特的艺术美丽流传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