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拔罐疗法

 仙人掌艾灸养生 2010-12-11
 
  拔罐疗法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方便易行,适用于家庭保健,才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火罐的质料,拔罐方法均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应用于腹部减肥,早期效果相当理想和稳定。

拔罐疗法具有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对有病理变化的经络、穴位都以气滞血瘀、痰湿、脂肪闭阻不畅为其共同病理基础。对有病理变化经络、穴位或病灶进行拔罐,通过负压的吸引作用,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应:

1、排除邪气: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病灶、经络、穴位乃至于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脂肪、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吸引而出,从而使经络得以畅通。

2、调整气血:很多疾病发生时,都表现出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流通不畅,血管紧闭,使血液供应减少,或是血管不同程度麻痹,使血流缓慢,代谢产生物不能顺利排除,通过经络穴位皮肤潮红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细胞营养状况改善,血管的紧张度与粘膜的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吞噬作用增强。

3、调节神经系统平衡:吸拔刺激皮肤对该部位的神经末稍和毛细胞血管产生调节能量,促使神经系统恢复平衡,令人即刻感到轻松止痛,病情随之好转或痊愈。

4、提高吞噬细胞功能:在实践中观察到,第一次被吸拔的部有瘀血斑,过1-2天后,在该瘀血斑二分之一的表面做第二次吸拔,次日瘀血斑消退极快,甚至完全消退,这个现象表明吸拔刺激能动员吞噬细胞吃掉瘀血。根据这个原理,吸拔人体任何部位都可以激发吞噬作用的加强,有助排出异物。特别消散脂肪结节。

(二)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一般离不开三种类型:

(1)玻璃罐:系用玻璃制成。优点是质地透明,可清楚地窥测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缺点是容易破碎。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拔罐用具。

(2)竹罐:用坚固的圆竹筒制成。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方便。缺点是易破裂漏气。至今仍被广泛采纳应用。

(3)真空罐:现已运用科学手段制成透明塑料罐,上置活塞,用来抽气。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紧,轻巧便于携带,且不需燃烧排气。是今后火罐的发展应用方向。

(三)拔罐的方法

(1)局部拔罐法:在临床上,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多会以痛的信号报告危机,我们可以在某一个痛的部位拔火罐,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这样处理。

(2)神经节段拔罐法:病在体表,例如:膝关节炎、膝关节化脓性炎症,一方面,要吸拔膝关节局部,另一方面还要吸拔罐支配膝关节的神经根部,即腰椎第3-5节和骶椎1-2节。又例如:胸痛、肋间神经痛、胸挫伤,首先需吸拔疼痛部位的神经根部,即胸椎两旁。

(3)病变反射区拔罐法:治疗内脏病变亦可广泛的使用拔罐。在内脏病变反射区郁性反映的部位做重点吸拔。另还需要吸拔有病内脏器官的投影部位。

(4)内脏神经调节拔罐法:按交神经和富交感神经应区吸拔胸、腰部;所患疾病需提高副交感神经效应时应吸拔颈、骶部。

(5)刺络拔罐法:是皮肤针加拔罐的方法,特别适合顽固性的痛点病者的旧患。

拔罐的功效

真空按摩和淋巴循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且是顺着各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护理。真空

按摩不但可以加速淋巴的局部排泄,同时又可以促进护理部位的循环作用。

1、 增加血液与淋巴的流量。

2、 由于护理部位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因此对于组织的再生,肌肉内的营养吸收,以及皮下组织的渗透效果都有所帮助。

3、 全身使用时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4、 使皮肤发红并增加皮肤角质层的脱落。

5、 配合节食可加速屯积脂肪的分解,减轻体重

6、 可减轻由于循环不良或脚部疲劳所引起水肿现象。

7、 有助于冻疮的预防。

(四)走罐减肥法

走罐法是拔罐疗法的一种运用方法。主要是以大号真空拔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减肥膏,借助拔罐原理,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或腹部减肥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走罐法特别适用于腹部痞满胀大的减肥。

1、走罐的方法

(1)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或绕脐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2)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腹部以带脉(见图23)、三线九点经穴走罐减肥。或循经过腰部的督脉(见图24)和膀胱经(见图25)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减肥配合治疗。

2、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减肥膏类的润滑油,一则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三则加强药物作用。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不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拔罐。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5)皮肤过敏或溃疡踊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要注意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6)起罐时手法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7)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钳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水泡可用针刺破,然后用棉球压吸渗出液,绝不能用手去摸,数天后可愈。

(8)皮肤干燥时拔罐则易脱落,如用水湿润炎罐边缘,再操作可避免脱落。

(9)被吸拔的皮肤常会出现瘀血紫斑,或有轻微触痛,都属正常现象,3-4天后会自然消退。

本疗法疗效确实,尤其对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疗法所无法代替的功能。但由于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合作往往会成为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拔罐疗法是经络消脂减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治疗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又无需特别设备、用具(即使在家里也能找到代用品),治疗时局部仅有局部胀痛感而无针刺时的酸胀与疼痛感,更易为患者接受。


(五)拔罐的常见反应

1、拔火罐的阳性反应 ——吸拔体征

拔火罐能医治某些疾病已是公认的事实,吸拔一方面对人体产生微观影响,还能产生一些宏观影响,有时在吸拔部位出现瘀血斑。临床实践表明,当人体患病后做吸拔,可能还会出现溢血。正常人则没有这种现象。上述对比反映了病人的微循环确有改变。不论是局部病变,内脏病变,远距离病变都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某个特定部位出现微循环障碍。由此得知吸拔者的瘀血或溢血是人体有病的反映,称之为吸拔体征,经过治疗当疾病好转或痊愈时,吸拔体征也随之好转消失。

人体很多疾病,特别是患病早期,既无症状,又无体征,如用吸拔体征分析认识疾病所在是很确切的。

(1)被吸拔的部位在5分钟内出现吸拔体征时,该部位就是有病部位。

(2)有病部位分为局部、驱体部、内脏部。吸拔体征出现在四肢,及没有内脏投影的躯干部,它反映人躯体患病。

(3)吸拔体征出现在脊柱两侧,及躯干部内脏投影区时,可以根据病变反射区对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资料诊断其内脏疾病

(4)拔火罐可能发生的错误判断,有的人虽然患病,但没有明显的吸拔体征,多见于以下情况:肥胖病人,衰竭病人、贫血病人、老人。

(5)可以从吸拔体征的程度判断病人病情轻重,经过治疗后的病人又可以通过吸拔体征判断病情好转或恶化。

2、正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症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10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变呈潮红,紫红色(淤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进行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提示患者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温者,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呈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者肌肉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3、异常反应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甚则晕罐等,均属异常反应。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心里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驰(如老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拔罐,使皮肤出现皱折;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股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
等反应,拔罐时间过长,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8)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昏厥等。引起晕罐的原因大概是:病人因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时偶有发生。


4、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

(六)拔罐的时限及疗程
拔罐的刺激时限,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丹痧点为度。其他罐法就应根据病情需要,要求局部出现潮红、丹痧或紫红瘀斑,甚或局部略感胀痛为度,一般需5-20分钟不等。通常是使用大罐者留罐时间短些,使用小罐者留罐时间可长些。以年龄、体质而言,年轻强壮者可留罐时间长些,年老体弱者和儿童宜留罐时间短些。以受术部位而言,软组织丰厚的(如腰背部、臀部等),可留罐时间长些,软组织薄弱部位(如头面部、上肢、胁部等)留罐时间短些。以病情而言,病情轻、麻痹萎缩者,留罐时间可短些;病情重、病情长者,留罐时间可长些。一般而言,拔罐至皮肤潮红为补,紫红瘀黑为泻。

(七)起罐方法及局部处理
起罐,也称脱罐,是将罐子取下之意。医者一手持罐,稍用力使之向同侧倾斜,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轻轻按压对侧罐口边缘的软组织,使空气缓慢灌入罐内,罐子即可自行脱落。这一操作过程要求缓慢,否则空气罐入太快,负压骤减,容易使患者产生疼痛,使用气罐起罐时,慢慢压下调节阀,让空气灌入即可,否则也会产生疼痛感觉。

起罐后局部常出现水蒸气,可用脱脂棉球抹试;若病人感到局部绷紧或不适,可适当揉按一下;若皮肤干皱,可涂些植物油或凡士林。个别风湿重的患者起罐后常出现一些水泡。水泡的出现主要提示三点:一是患者湿气重;二是拔罐时间长;三是拔罐负压太大。不过水泡的出现最主要是说明患者的湿气重,根据临床经验、患者出现水泡后往往症状缓解更快,但是临床使用还是要注意调节。治疗结束后一般休息5-10分钟才能离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