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拔罐

 幸运草wrh 2014-08-15

(一)中医学的认识

拔罐疗法之所以能取得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形成一套独立的治疗手段。它虽然只是在局部或经络腧穴穴位上刺激,然而可循经传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乃至全身反应,从而调整肌体功能,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祛风除湿、逐寒、祛病健身的目的。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功能阴阳是贯穿中医理论多个方面,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病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由于某种因素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产生种种疾病。《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而拔罐疗法则能调整某些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制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血脉对人体起濡养、推动、温煦作用,气血的偏胜、偏衰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缓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促进血循经络是沟通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网络和通路,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等有机连成一整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则以五脏为中心,通过脏腑、气血、经络并行调节。经络畅通,气血运行如常,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脉络淤阻、气滞血淤、气血亏虚可导致种种病变,拔罐疗法则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五脏六腑得到营养,开达抑遏,活血散淤,促进血循环。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其主要病机就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拔罐疗法则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使脉络之邪祛除,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为火气罐,可以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如肩井穴出现紫斑、淤点多为颈椎病气血淤滞型的表现。拔罐后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局部不发热者为寒凝、阳虚、气虚;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等。此外也可以测知疾病的预后。通过数次拔罐后,罐区皮肤颜色变淡、淤斑或点稀少,说明病变减轻,向良性方向发展。否则病变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此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二)现代医学的研究和认识

科学的发展及医学研究模式的改变,使人们对非药物疗法加以认可和接受,从而对拔罐疗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分别叙述如下:

1、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是一种遵循经络穴位中医外治法,亦属于刺激疗法。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罐内的负压,吸力及强,根据中国中医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所朱观熙、马璋瑶报道“用投火法和闪火法拔罐,无论陶罐、玻璃罐、大号罐或小号罐,都能获得相近似的负压强极限值,其值高达50.65千帕,就吸拔力而言,大口罐大于小口罐的吸拔力,临床上实际应用的负压值一般多在42.65千帕。机械拔罐器为42.65千帕,而30分钟内负压值基本不变。”这样大的负压吸引力也可使局毛细血管破裂而产生组织淤血、放血,发生溶血现象,而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的释放,使肌体产生了良性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又称为溶血刺激。负压的形成同时牵拉神经、肌肉以及皮下腺体,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反应,如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介质然后通过神经体液机制,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由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质,再由大脑皮质发生反射作用,使机体增强抗病能力。通常负压吸拔力愈大,这种刺激的量和强度就愈大。在临床实验中轻而缓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使神经兴奋;过强过重的吸拔,又可使神经抑制。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镇静,身体处于抑郁状态时,拔罐可使其兴奋。总之,通过调整负压吸引力大小的机械刺激作用,可以使机体功能趋于平衡。

2、温热刺激作用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此种刺激能使局部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充血,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血细胞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同时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促使疾病好转。据有关文献报告,进行过拔罐的地方,血红蛋白和白细胞都比全身有显著增加,其中,血红蛋白增加20%,红细胞增加100万以上,白细胞增加8000左右,所以拔罐后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病情好转,恢复健康。皮肤内的汗腺和皮脂腺都有分泌和排泄的作用,拔罐的此种作用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使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加强;同时可使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局部皮肤组织气体交换加强,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起到解毒作用。

3、药物作用拔罐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此作用亦是建立在温热刺激作用基础之上。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新陈代谢旺盛,因而有利于药物吸收,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拔罐擦剂经临床实验研究有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祛风除湿、运行气血、散寒止痛功效,在负压吸拔作用下,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对穴位、经络的作用。

4、消炎、缓解机体疼痛作用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以成为伤害性刺激,当传入神经末梢接受了刺激以后,机体内便产生致痛物质,如:K+、Na+、组织胺、5-羟色胺等,从而导致疼痛。同时局部的组织在刺激下也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炎症渗出物,和一系列红、肿、痛等病理变化。拔罐疗法的负压、吸、牵拉、挤压皮肤和浅层皮肤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重新分配,改善神经调节,从而改善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吸拔后引起的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减少或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同时局部白细胞的轻微增多和吞噬功能的增强,可以吞掉细菌和病毒,所以又有消炎作用。

5、其他作用拔罐疗法对心率、血压、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使高血压降低,使低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时使心率减慢,心动过缓时使心率加快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与疾病的好转也是一致的。因此,为此种疗法广泛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拔罐的操作方法是拔罐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拔罐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根据病症选出相应穴位(参见中篇“常见病治疗”)或部位,然后用棉棒蘸上拔罐擦剂,涂到拔罐处。通过旋转花瓣螺母调整活塞端面至罐口,然后适度下压至罐口接触拔罐部位。右旋花瓣螺母即可产生吸力,待患感觉吸力适宜时即止,这样罐就吸附在皮肤上。卸罐时左旋即可,待螺杆顶面与花瓣螺母顶面基本平齐时便可将罐取下,卸罐后用棉棒再涂上一遍拔罐擦剂,即为一次拔罐,两次涂药。

2、拔罐过程中通过螺杆适当调节吸力,以患者有适当胀痛感为宜。可在拔罐5分钟后加一次压,再过5分钟后,还要加一次压,类推,即一次拔二次或多次加压,治疗效果更佳。一次拔罐时间15~20分钟(也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适当延长);同一穴位每天拔一次,若皮肤疼痛则隔一天再拔,其他穴位循环治疗,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儿童每次10~15分钟,糖尿病患者10~15分钟为宜。

3、皮肤干燥、老年人皮肤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可在皮肤或穴位处涂上适量拔罐密封油或红霉素眼药膏,以达到密封效果,便于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