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2

 

 

师者,效法也,学习也。坤为地在上,坎为水在下,地下有水。天上降水,大地承受之,容纳之,并积蓄之;据现代科学观测,不光地层表面上积蓄着水,地层以下也积蓄着大量的水。在夏商周时代的古人们,在大地上挖掘,随便掘地三尺便能出水,他们便甚感奇怪,认为大地之积蓄水,无处不有,便盛赞大地这种无所不容,无水不蓄的大度之量。周文王在观察了大地这种无水不蓄的能量后,便提出了“师”的理念,即效法、学习大地的这种精神,要人们也象大地一样,什么都能承受、容纳、积蓄。只有真正这样做到,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人类生活在这个大地上,离不开水,如果光靠天上降下雨水,是不行的;而大地不仅仅是在地面上能积蓄水,在地底下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足以供人类及各种动、植物使用。所以,我们要仿效学习大地的这种精神,无偿、无报酬地,不求回报地积蓄,奉献。本卦即是以这种思路展开的。初六爻首先强调效法学习要以其大地容纳、积蓄之规律、法度为准。九二爻则是描述在效法学习的过程中,是吉祥的。六三爻是要求效法学习国家的建立,但不能迷信于以大地疆域为神主。六四爻是要求人们效法学习大地对人类的帮助及大地对水的靠近治理。六五爻则是说明大地田野自己具备有战胜、克服流水的能力,我们要效法学习并引导、带领人们谦虚谨慎地对待大自然,不能盲目崇拜、迷信于以大地疆域为神主,不能不知其然而所以然,要知其然而所以然才能有所进步。上六爻则是强调君王之所以能成君王,就在于他们善于效法学习,并能掌握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度,所以他们能开创邦国,承受家业。而小人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他们是不能有所用的。

全卦就效法与学习而展开,其宗旨在于效法、学习大地的承受、容纳和积蓄的能力,一个人一旦有了大地的这种能力,便能开国承家,领导万民百姓了。

 

【辞】师1,贞,丈2人,吉,无咎。

【译文】效法学习,贞问,用此来丈量人们的心胸,是吉祥的,是没有过错的。

【说明】生活在这个大地上,人类离不开水,然而,仅仅是依靠天上降下雨水是不行的。上天变幻莫测,时晴时雨,有时则会几个月、几年不降雨水,所以,生活在这个大地上的人们,主要还是依靠大地下蕴藏的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地,既能接受,也能容纳、积蓄、蕴藏水,还能无私地奉献出来,以供人类、动物、植物使用。在仔细观察并思考了大地的这种情形后,周文王认为,应该效法、学习大地的这种精神,接受、承受上辈人们的智慧,容纳、积蓄、蕴藏并无私地奉献出来给人们使用,才能使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进步,国家得以富强。并且,周文王还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大人,要用大地的这种精神去丈量他,才是对的,才能是吉祥的。

 

【初六】师出以34,否56,凶。

【译文】效法、学习要凭借其周期律,不言不说而隐藏之,是有凶的。

【说明】本爻为全卦之始,周文王一开始就提出了效法、学习大地容纳、积蓄、蕴藏的规律、法度,意在要有一定的规律、法度,不能说效法、学习其精神而不顾其规律、法度、周期律。也就是说,首先要效法、学习其精神,然后要遵循其规律与法度、周期律,才能真正掌握好大地的接受、承受并容纳、积蓄、蕴藏的这种精神。而且,就效法、学习的本身来说,也是应该有一定的规律与法度、周期律的。然后用这种精神来对待人民大众,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一个人民的王。如果仅仅是自己知道而不言不说而又隐藏之,那就有凶了。因为大地的这种精神,是应该让人人都知道、都明白、都懂得,而且都能效法、学习,那么,这个人世间就会充满仁爱与和平。所以,无论是大地的这种精神还是效法、学习的本身,都要懂得其规律与法度、周期律,才能是吉祥的。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7三锡89

【译文】在效法与学习中,是吉祥的,没有过错的。商纣王三次赐给我命令。

【说明】本爻紧接初六爻,周文王再次强调了效法、学习的重要性,究其实,效法、学习大地接受、承受并容纳、积蓄、蕴藏的精神,这里面就包含有一种忍辱负重而无私无畏的精神。所以,一个人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效法、学习大地的这种精神,终是有用的,而且是吉祥的,不会有过错的。周文王自己认为,他处于劣势,面对着强大、横暴而荒淫无耻商纣王,自己只有忍辱负重,接受、承受并容纳、积蓄、蕴藏,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商纣王由于过分相信天命,过分相信自己,忽略了忍辱负重的周文王,三番两次地放过周文王,并委以重任,才使周文王得以逐渐发展壮大,才使他自己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周文王这是在以自己的经验教训来告诫人们,效法、学习的重要性。

 

【六三】师,或101112,凶。

【译文】效法学习,国家以大地疆域为神主,有凶。

【说明】当时的国家,是以殷商王朝为大邦国,而各诸侯小邦,是作为分封建立的小邦国,虽然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在总的大方向上要受到大国的约束。而殷商王朝是最崇尚鬼神的,并且尽可能的利用鬼神及天命来迷惑人民百姓,以维护其残暴的统治。所以,周文王对此颇有看法,并在此提出了“或舆尸,凶”的爻辞,其宗旨就是认为国家不可迷信于所谓的大地疆域之神主,如果迷信于此,则就会有凶。因此,虽然我们是小邦诸侯,但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于大邦殷,也以大地疆域之神主为崇拜对象,以天命为我们的约束。而我们应该相信,天命不可信,大地疆域之神主也不可信。因为天命也好,大地疆域也好,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不会因为人世间的人事而起变化,只有人类去适应他们的变化运行规律,才能在这个大地疆域上生存。当然,周文王这些不信天命,不信大地疆域之神主的先进思想,不可能一下就完全表现出来,他只能较为隐晦地进行暗示,所以在本卦以效法、学习为主题的论述中,周文王就表露出他关于效法、学习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大邦殷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及管理制度是值得效法、学习的,但是他们的关于崇拜鬼神,以大地疆域为神主的方法不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六四】师左1314,无咎。

【译文】效法、学习其帮助及靠近,没有过错。

【说明】本爻紧接六三爻,六三爻提出的“师或”,是不行的,那么,该怎样效法、学习呢?效法、学习什么呢?本爻提出的“左次”,即是要求人们效法、学习大地的对人类的帮助,以及大地对水的靠近治理。从表面上看来,水是在大地上顺势流淌,没有什么规律及法度,杂乱无章;然而,实际上大地之上或者是大地之下的水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都是有着一定的法度的,都是有章可循的。水往低处流,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在地球的每一块大陆上,水都是发源于西部的高处,从大地之下涌出,然后向东方的低处流淌,在流淌的过程中,逐渐吸纳支流,发展壮大成一条大河,最后汇入大海之中。这就是大地之帮助及靠近治理的规律及法度,我们所要效法、学习的就是要掌握并遵循这个规律及法度。

 

【六五】田15有禽16,利执1718,无咎;长子1920师,弟子21舆尸,贞,凶。

【译文】原野大地有战胜、克服水的能力,利于保持某些建议、计策,没有过错。年龄较大的子辈引导、带领着效法、学习之事,而年龄较小的子辈则以大地疆域为神主,问蓍,有凶。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四爻,周文王首先肯定了大地自己是有战胜、克服流水的能力的,虽然有些人对水的治理仍提出较好的建议、计策,但这是人类的意思,不是大地自己的本意,所以说,都没有过错。年龄较大的子辈们引导、带领着效法、学习之事,是他们谦虚,而且尊重大自然,是以大自然为效法、学习的对象。至于年龄较小的子辈,则是以大地疆域为神主,那就是盲目的崇拜、迷信,不知其然而所以然,肯定是不行的。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22家,小人勿用。

【译文】大的君王有其自身的命运,能开创邦国,继承家业,而小人们是不能用的。

【说明】本爻为全卦之终,亦含有总结之意,其所论述的还是效法、学习的主题。大的君王之所以能成为大的君王,就在于他们善于效法、学习,能掌握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度,所以他们能够开创邦国,承受家业并能领导万民百姓。如果没有效法、学习的谦虚精神以及刻苦努力,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不可能领导万民百姓的,是不可能开创邦国的。而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在于他们不善于效法、学习大地的容纳、积蓄、蕴藏和奉献的能力。本爻与卦辞的丈量于人遥相呼应,又与初六爻的“师出以律”紧密相扣,反复强调了效法与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周文王所提出的效法、学习,是立足于人类是有思维的动物之本义。人类既然有思维、思想能力,就应该效法、学习于大自然,既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也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人天相应,天人合一,人类就能在这个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象】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23众。

【译文】地层之中有水,我们要效法、学习,君子应该以此精神来容纳、畜养人民大众。

【说明】这是大地接受、承受并容纳、积蓄、蕴藏而后无私奉献给人类及万物的独特性能和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则是值得人类效法和学习的。不能容众,又怎么能聚众?不能聚众,又怎么能建立强大的国家?因此,要想建立强大的国家,最首要的就是能够容纳人民,畜养大众。

 

【彖】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24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译文】效法、学习,是人民大众的事;贞问,是正确的。能够以人民大众为正的,就可以称为人民之王了。刚健居中而应,行为虽险峻而能顺应人心,并且以此来治理天下,所以人民大众能顺从、服从之,吉祥而又有什么过错呢!

【说明】这是春秋时古人传承周文王的思想而对国家统治者的一种希望,希望统治者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压迫和剥削人民,能够把人民的位置摆正,才可以成为人民的领导人。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自己的行为不过分,生活上的需要和需求也不过分;所以,虽然某些行为险峻,就是说大刀阔斧地治理国家,整顿行为规范,但只要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人民也是能服从的。

 

【全卦总要】

本卦紧接讼卦,人们来共同讨论水资源的问题,其实最关键的是要效法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师,就是师法,就是效法和学习!效法和学习什么呢?周文王在观察了大地这种无水不蓄的独特性能后,便提出了“师”的理念,即效法、学习大地和水的这种容纳和畜养的精神,希望人们也要象大地和水一样,什么都能承受、容纳、积蓄,只有真正做到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什么要有容纳和畜养的这种精神呢?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如果没有彼此间的容纳和畜养,人们又怎么能结成一个群体呢?所以,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就必须要有容纳和畜养的精神,才能使群体得以稳固。若是人们都是为己,不为了群体利益,那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对于这个问题,周文王在《坤》卦中亦有阐述:大地是坚硬、牢固而凝聚、凝结的,是“直方大”的;而人类,就还要效法和学习大地和水的这种凝聚的性能和直方大的性能。

作为个人来说,只有效法和学习大地和水的凝聚性能,才能与自己身边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只有建立起这种良好关系,才能生活得更好。若是身边都是仇、怨之人,整天生活在仇、怨之中,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植物的根本和枝末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都有根茎和枝叶,没有根茎而光长枝叶花果的植物是没有的。而人的根本呢?人的根本就是学问和本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的过程,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学习,对一般人而言,上学读书就是做学问,凡上过大学的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知识分子,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很错误的。上学读书是想要学会一些知识,而往往怎样做人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那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的人读了大学还是个很坏的人,而有的人从未读过书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学问不是知识,知识也不代表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对人好,他就是有学问。而如果没有学问,没有本事,就等于一个人没有根本;而没有根本,只有一点点知识,那生活得就很艰难了。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知识就随着要更新,就象植物开花结果一样,根茎在,它就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然后又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反复循环。而没有根茎的植物,顶多开一次花结一次果而已。

作为国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效法和学习大地和水的容纳和畜养以及凝聚性能,才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和平共处关系,自己国家也才有精力来发展。若是与周边国家经常有战争发生,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又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

————————————————————

【注释】1.师:《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师师,相师法。”《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酌》:“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2.丈:《左传·襄公九年》:“巡丈城。”杜预注:“丈,度也。”这里用为丈量之意。

3.以:(yǐ椅)《论语·为政》:“不敬,何以别乎。”《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这里用为凭借、仗恃之意。

4.律:《书·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律乃有民。”《诗·小雅·蓼莪》:“南山律律。”《管子·君臣上》:“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礼记·中庸》:“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淮南子·览冥》:“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诱注:“律,度也。”《正字通·彳部》:“律,法效也。”这里用为规律、法度、规则、周期律之意。

5.否:《易·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易·遁·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书·太甲下》:“德惟治,否德乱。”《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小雅·何人斯》:“否难知也。”《论语·雍也》:“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说文》:“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徐锴系传:“否者,不可之意见于言也。”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这里用指为不言不说之意。

6.臧:(zang)《诗·鄘风·载驰》:“视而不臧,我思不远。”《管子·侈靡》:“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荀子·解蔽》:“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吕氏春秋·上德》:“天覆地载,爱恶不臧。”《字汇·臣部》:“臧,匿也。”《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臧。”徐铉《说文解字注·臣部》:“臧,《汉书》通用臧字,从草后人所加。”这里用为隐藏之意。

7.王:这里用指为商纣王,当时称王者只有商纣王,余均称为公侯伯等。《易·随·上六》:“拘束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8.锡:《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又通赐:《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9.命:《书·尧典》:“吁!咈哉,方命圮族。”《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周礼·内小臣》:“掌王后之命。”《左传·隐公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这里用为诰命之意,意思是国家制定的法令,朝廷颁布的命令。

10.或:《易·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说文·戈部》:“或,邦也。”段玉裁注:“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字汇补·戈部》:“或,古与国通用。”这里用为“国”之意。

11.舆:(yu)《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奏舆地图。”司马贞索隐:“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盖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文选·束皙(补亡诗)》:“漫漫方舆,回回洪覆。”李善注引《淮南子》曰:“以天为盖,以地为舆。”这里用为大地、疆域之意。

12.尸:《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答拜。”《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尸者,太庙中神主也。”《楚辞·天问》:“载尸集战何所急。”王逸注:“尸,主也。”这里用为神主、神象之意。

13.左:《书·君牙》:“克左右乱四方。”《诗·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诗·大雅·緜》:“迺慰迺止,迺左迺右。”《管子·侈靡》:“事左中国之人,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岂不几于危社主哉!”《老子·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墨子·杂守》:“亟收诸杂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左守事者。”《说文·左部》:“左,手相左助也。”《玉篇·左部》:“左,助也。”这里用为帮助之意。

14.次:(cì刺)《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书·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左传·僖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孔颖达疏:“次,谓水旁也。”《论语·述而》:“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广雅·释诂三》:“次,近也。”这里用为靠近之意。

15.田:《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恒·九四》:“田无禽。”《易·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玉篇·田部》:“田,土也,地也。”《释名·释地》:“巳耕者曰田。”这里泛指原野大地。

16.禽:《易·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韩非子·初见秦》:“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新序·善谋》:“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17.执:《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诗·大雅·皇矣》:“执询连连,攸馘安安。”《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论语·泰伯》:“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玄注:“执,犹守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不亮,恶乎执?”《荀子·强国》:“执拘则最,得间则散。”《广韵·缉韵》:“执,守也。”这里用为保持之意。

18.言:《易·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易·讼·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诗·大雅·板》:“我言为服,勿以为笑。”《吕氏春秋·义赏》:“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於城濮。”高诱注:“言,谋也。”这里用为建议、主意、计策之意。

19.长子:谓年龄较大的子辈。这是指诸侯国中的长辈之意。

20.帅:《周礼·天官·九嫔》:“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郑玄注:“帅,犹道也。”《管子·问》:“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论语·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用为引导、带领之意。

21.弟子:谓年龄较小的子辈。这是指诸侯国中的小辈之意。

22.承:《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毛传:“承,继也。”《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王逸注:“承,续也。”这里用为继承、承先启后之意。

23.畜:(xù序)《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书·盘庚中》:“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朱熹注:“畜,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杜预注:“畜,犹容也。”《老子·六十一章》:“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礼记·儒行》:“易禄而难畜也。”郑玄注:“难畜,难以非义久留也。”《说文》:“畜,田畜也。”《广雅·释诂一》:“畜,养也。”《玉篇·田部》:“畜,容也。”这里用为畜养,容纳,收容之意。

24.毒:《书·微子》:“天毒降灾荒殷邦。”《尔雅·释诂》:“督,正也。”《易·师·彖》王引之述闻:“《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广雅》训毒为安,盖《周易》旧注也,视诸说为长。”俞樾平议:“《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作‘天笃下灾亡殷国’……是毒通作笃,笃通作督,皆声近而义同。此传毒字当读为督。《尔雅·释诂》:‘督,正也。’以此毒天下,言以此正天下也。《吕氏春秋·顺民》:‘汤克夏而正天下。’高诱注:‘正,治也。’正有治义,故督亦有治义。”《潜夫论·断讼》:“乃可以毒其心而绝其后,奸乱绝则太平兴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毒,假借为督。”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