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

 昵称5068741 2010-12-12

——(读书杂感之十二)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有人,就有诗人。”富于想象力的能动性的最初轨迹要到童年时代去寻觅。孩子最喜欢和投入的活动是游戏和及玩耍。孩子在游戏时的行为表现俨然一位作家,他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他在游戏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家与玩耍中的孩子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他很当真的幻想的世界。“语言保留了孩子们做的游戏和诗歌创作之间的这种关系。”

    “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伟大的作家或艺术家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痛苦的人生经历。太幸福的人很难成为重量级的大家。现代心理学认为,无论怎么样的童年最终都要影响到人生的观点和态度。童年的经历对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年人性格的每一道痕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在女性诗人的成长道路上,童年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关爱与理解的状况更是影响其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冰心和张爱玲。 

      冰心是个幸运儿,她出生在一个重女轻男的家庭,从小就被特许进入祖父的书房,可以自由地浏览群书,后来又较长时间生活在海边,朝夕与水兵、大海、青山和书籍相伴,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父亲是海军高级军官,他把冰心当作儿子,教打枪、骑马、划船、看星星。而母亲则是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她始终是冰心知识和情感的灯塔:4岁时母亲教她认字,7岁时母亲用“文字的钥匙为她打开书籍的大门”,14岁时母亲送她进教会女中。即使长大成名之后,母亲仍然是冰心最贴心的人。她说过:“每当我完成一篇文字时,我总是首先交给母亲,她是我第一个最忠实、最热情的读者和批评者,她总能指出我许多的错误和牵强的地方”。开明而温馨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冰心柔和娴静性格的形成。她后来回忆说:“我十分感谢我的好父母,是他们培养了我自然、安静的个性,是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干净的好环境,我十分珍惜生活。我相信,任何缺陷经努力都可以消除。”

      与冰心相比,张爱玲的童年要不幸得多。虽然她也出身名门,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现代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在她四岁时,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离家出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在失去了母爱之后,生活在继母的淫威下。继母的自私、残暴与专横,使她的幸福幻梦彻底破碎。

      与张爱玲相比,冰心的生活太幸福,因此她能写出那么多清丽、温馨、受儿童欢迎的文学作品,在儿童的心目中,她永远是慈祥可亲的冰心奶奶;而张爱玲,在大陆和港台文坛不断出现研究张爱玲的“张热”时,她却一人独居美国加州的某个小城,深入简出。不可否认,冰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研究价值来看,张爱玲的地位要远远居于冰心之上。

     “愿望利用一个现时的场合,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未来的画面。”“如果幻想变得过于丰富多彩、强烈无比的话,那么神经症和精神病就处于待发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常人总把伟大的天才看做是疯子。

      心理小说的作品中通常只有一个人物,那个被作者进行内心描写的主角。作者好像寄居在主人公的大脑中一样,明晰他(或她)内心的一切活动和思想。作家凭借自我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心理生活中相冲突的几个倾向(多个自我、人格分裂)在几个主角身上体现出来。一般在心理小说中,我们都能看到作家自身的影子,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或多个)通常就是现实生活中作家自身多个自我的再现。《野草》是鲁迅人生哲学的集大成,其中的多个篇章中的人物都能感受到鲁迅伟大深刻的灵魂所在。如《过客》中的老人与过客,《影的告别》中的“影”和“我”,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鲁迅人格的自我分裂,其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与痛苦的心理挣扎。

      作者的生活与其作品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时的一个强烈的经验唤起作家对早年某个经历(通常是童年时代)的记忆,在此记忆中有产生一个在其作品中可以得到满足的愿望。其作品本身能够显示出近期的诱发事件和旧时的记忆这些因素。”看张爱玲的作品能明显地感觉出她对童年时代生活体验的记忆。她的诸多作品的母亲都是恶母的形象,在张爱玲的作品我们看不到一个正面母亲的形象,这与她童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幼年时期父母的离异,母亲离家出走,后母的自私、残暴和专横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是毋庸置疑的。

      小说《心经》中的父女恋可以说是张爱玲自身境况的真实写照。许小寒极其依恋自己的父亲,她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她冷淡母亲,嘲笑母亲为修复父亲关系所做的任何努力,并在父亲面前与母亲争风吃醋,以自己的年轻貌美讥刺母亲的衰老、憔悴。可以说许小寒就是张爱玲的化身。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而张爱玲自己也说:女孩子有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诱惑自己的父亲。在小说里面,小寒不断的诱惑自己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大胆的接受她的爱。当父亲不能接受她的爱的时候,小寒就选择了毁灭。从这里面也可以感受到张爱玲自己的情感宣泄。后母的出现,使她在父亲及家庭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不再是父亲心中唯一的精神寄托,这使得她对后母的怨恨与日俱增。她在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由此可以看出她对后母简直是恨之入骨。

     《心经》中的母亲可以说既是张爱玲后母的化身,同时又有生母的影子。在小说中,当父亲与自己的好朋友同居后,许小寒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结果都是徒劳,母亲来安抚她时,小寒曾这样痛苦地叫唤道:“妈,你早也不管管我!你早在那儿干什么?”这一句似乎也是发自张爱玲内心深处久久被压抑的声音,亲生母亲丢下自己,只身去往国外,对自己不闻不顾,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无法承受,也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她心中会充满对母亲的怨恨。因此,小说中的许小寒与母亲争夺对父亲的爱,无形中显露了她对后母的报复心态,也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母的怨恨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