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知识的诅咒,看张爱玲为何瞧不起冰心

 齐家平国 2020-12-03

01 何为“知识的诅咒”

在《黏性》这本书中提到“知识的诅咒”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知乎网友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你在参加你画我猜的节目。你看着词语,将自己认为很关键的特点都描绘上去。

让你的朋友根据图画来猜测,可是,你的朋友看着你画得乱七八糟,是怎么也猜不到的。

而你自认为已经很形象了。你不能想象这么明显的提示,为何他还是猜不对。

这便是知识的诅咒造成的。

从知识的诅咒,看张爱玲为何瞧不起冰心

02 张爱玲的经历

回到我们本篇文章的主角。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她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和她的姑姑一起出国,撇下了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张子静。

而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虽然以新派人物自居,实则传统迂腐。整日里抽大烟,逛青楼,根本没有时间来照看两个孩子。

即便是请了两个保姆,一人照顾一个孩子。但就因为张爱玲是女孩,所以,连累照顾自己的保姆还要整日受照顾弟弟保姆的欺负。

在如此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张爱玲,自小就有一颗敏感的心。

后来,她父母离婚。她跟了父亲。可很快,父亲便有了新的女人。继母对张爱玲视若仇敌,一点点小事便要受到继母的辱骂,更甚至会因为继母的挑唆而受到父亲的毒打。那时候她迫切得想要离开家。

不久之后,她的亲生母亲回来。张爱玲迫不及待地搬了出去,和母亲住在一起。

可母亲的人回来了,母爱并没有回归。在和母亲住的这段时间里,张爱玲依旧像是寄人篱下。

为了求学,张爱玲需要从母亲黄素琼那里拿钱。可每一次都让张爱玲感到难堪。

后来,张爱玲在香港读大学时得了第一笔奖学金,当她激动地怀揣800元巨款,假作不经意的神情交给黄素琼时,哪知不过一下午就被黄打牌输个精光。

父母亲的凉薄,不幸的童年,造成了张爱玲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毫不避讳地构造了一个个在正常包装下已然畸形化的家庭,《金锁记》中的姜公馆、《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公馆、《怨女》中的姚公馆等。

从知识的诅咒,看张爱玲为何瞧不起冰心

03 冰心的童年经历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

冰心生在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的爸爸曾经参加过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

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在冰心的作品《我的童年》中提到:说到童年,我常常感谢我的好父母,他们养成我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他们给我一个快乐清洁的环境,因此,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足,知足。我尊敬生命,宝爱生命,我对于人类没有怨恨,我觉得许多缺憾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人们有决心,肯努力。

就是如此,所以冰心的作品,大多是关于童心之美,母爱之美,自然之美的主题,写的温柔,清澈,娴良,趣雅,带给读者温柔细腻的独特感受。

从知识的诅咒,看张爱玲为何瞧不起冰心

04 结语

张爱玲曾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十分不屑冰心的作品。

张爱玲曾经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在张爱玲的眼中,冰心只是在读者面前抖弄那袍子,却并没有展露出虱子。

身为作者,只写一些肤浅表面的东西,很难让她认同。人的一生兜兜转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因果循环,世事落寞。哪来的那么多天真烂漫,清澈雅趣?

不同的的童年遭遇,不一样的人生阅历,造就了张爱玲和冰心天差地别的文学风格。

同样,因为知识的诅咒,张爱玲实在是不愿与冰心为伍。名人都有这样的局限性,何况我们普通人?

但是,我们要打破知识的诅咒,当你并不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试着多去接受。

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一切,凭什么来评论别人的人生!

就像杨奇函在《奇葩说》呐喊的一样:“你所了解的事实,是否是全部的事实,还是仅仅是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