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用美好的语言赠送人,比用金银珠宝更贵重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4

3、用美好的语言赠送人,比用金银珠宝更贵重

【原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12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3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庸俗。故《易》曰:“括45,无咎6无誉。”腐儒之谓也。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埤7,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8缪,近世则病庸。善者于是闲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910,府然若渠匽11、檃12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13。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14,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15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译文】凡是言论,不符合先王的,不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的,就称之为奸邪的言论。虽然能辩说,但君子不听。效法先王,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团结学者,然而不喜欢言谈,不乐于言谈,那一定不是追求真理的读书人。所以君子对于言谈,心里喜欢,行为信守,而且乐于谈论,所以君子是能辩说的。人们莫不喜好谈论其所推崇的,而且君子尤为突出。所以用美好的语言赠送人,比用金银珠宝更贵重;观察人以他的言谈,胜过看他有华丽辞藻的文章;听人言谈,好比是快乐于听钟鼓琴瑟的音乐。所以君子对于言谈是不会厌烦的。庸俗的人与此相反,喜好实际而不担忧其文彩,因此终身也免不了卑贱和庸俗。所以《易》上说:“滞碍、阻塞大地之敛藏,没有什么过错,但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赞美的。”说的就是那些陈腐的儒士。

凡是言谈的难处,是以很高的道理遇到很卑贱的人,是以很有治理的道理遇到很混乱的社会,就不可能直接达到目的。列举远古的事担忧荒谬,列举近代的事则担忧庸俗。善于言谈的人处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是列举远古的事情不荒谬,列举近代的事情不平庸,随着时代的变迁,顺应世道的高下,或缓或急,或盈满或贬退。就好象堤坝俯看水流一样、好象用器具弯曲木材一样对待自己,就是弯曲也能达到目的,而且还不会损伤。所以君子度量自己用准绳,对待别人是用牵引的方法。度量自己用准绳,因此足以成为天下人所能效法的;对待别人用牵引,因此能宽大容忍,因而能成就天下的大事。所以君子贤明而且能宽容停止不前的人,知识广渊而且能宽容愚蠢,渊博而且能宽容肤浅,精粹而且能宽容杂乱,这就是所谓的兼容的方法。《诗经》上说:“徐方既已来合同,此乃天子伟大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荀子继续批判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们的愚昧观念和思想,人们之所以有吉凶祸福,完全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引起的,仅从人的外形相貌上来判断,是错误的。所以,要看人们的言谈举止,君子的言谈上,可以辨别出这是一个君子;从小人鄙陋的言谈上,也就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小人。但在辨别言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真正的儒和陈腐的儒的不同,所以荀子举了《易·坤》六四爻的爻辞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条爻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六二爻中,周文王已经叙述了“不习,无不利”之意,其宗旨就是要人们顺其自然,用不着去调节大地的自然生存的物理条件。在六四爻中,周文王再次强调,要想去调节大地本身特有的“敛藏”本性,去滞碍、阻塞大地之敛藏的特性,虽然没有什么过错,但却不值得称颂、赞美。因为大地的本性就具有敛藏的特点,我们只有遵守、顺从大地的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才能是正确的。而如果去滞碍、阻塞大地的这种特点,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里所谓的滞碍、阻塞乃是暗示上天寒冷凝冻,想要封杀大地的敛藏之特性,其虽然能冻结住地面,但却冻结不到地下之地,这个地下之地仍具有敛藏的功能。从《乾》卦中我们得知,“天”具有生养万物的功能,没有内卦的大气层的天,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动、植物,但若没有地下之地的敛藏、养殖的功能,一切动、植物也不可能生存。因此,天与地是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没有天,地球也就无以形成,而没有地球的地下之地,万物也就不可能出现并生存了。这就是真正的儒——君子的思想!而陈腐的儒呢?表面上可能是冠冕堂皇的文辞,漂亮的辞藻,可实际上却是想要去调节天地运行的规律。这种去调节实际上是一种破坏,因为根据周文王的思想,天地的规律是不可调节的,只有人类调节自己去适应天地的规律。就象我们每一个个人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因为一个社会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可能来适应某一个人的。这也是领导人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因为君子就好象堤坝俯看水流一样、好象用器具弯曲木材一样对待自己,就是弯曲也能达到目的,而且还不会损伤。所以君子度量自己用准绳,对待别人是用牵引的方法。这就是君子待己严格,待人宽容的、“海纳百川”的兼容大度的性格。徐族这个地方已和同,这并不是周文王、周武王能征善战,而是他们的宽容大度,使得徐族人民都愿意和同。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兵家上策,也是君子必然会采取的方法。这也是领导人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

【注释】1.黼:(fǔ抚)《书·益稷》:“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诗·小雅·采菽》:“玄衮及黼。”《诗·大雅·文王》:“厥作祼将,常服黼冔。”《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考工记·画缋之事》:“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说文》:“黼,白与黑相次文。”本意是指华丽的衣裳,黼黻:这里用指为指华丽的辞藻之意。

2.黻:(fu甫)《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本意是指古代祭服之意。黼黻:这里用指为指华丽的辞藻之意。

3.恤:(xu序)《易·夬·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书·盘庚中》:“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书·大诰》:“不印自恤。”《诗·小雅·杕杜》:“斯逝不至,而多为恤。”《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荀子·正名》:“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说文·心部》:“恤,忧也。”这里用为发愁、忧虑之意。

4.括:(kuò阔)《易·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方言》卷十二:“括,闭也。”《广雅·释诂三》:“括,塞也。”《正字通·手部》:“括,碍也。”这里用为滞碍、阻塞之意。

5.囊:《易·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管子·任法》:“皆囊于法以事其主。”尹知章注:“囊者,所以敛藏也。”这里用为敛藏之意。

6.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书·说命中》:“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老子·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尔雅·释诂上》:“咎,病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

7.埤:(pi脾)《篇海类编·地理类·土部》:“埤,同卑,污下也。”这里用为操行鄙陋之意。

8.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兵甲顿,士民病。”《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9.嬴:通“赢”。《荀子·强国》:“嬴则敖上。”《史记·赵世家》:“曾无我嬴!”这里用为余,满之意。

10.绌:(chu出)通“黜”。《管子·大匡》:“襄公立后,绌无知。”《礼记·王制》:“不孝者,君绌以爵。”《荀子·不苟》:“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史记·老子列传》:“世子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里用为贬退之意。

11.匽:(yan掩)《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这里用为筑起堤坝之意。

12.檃:(yǐn)《韩非子·难势》:“夫弃檃栝之法,去度量之数。”《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13.抴:(ye页)《荀子·成相》:“直而用抴,必参天。”《广韵··薛韵》:“抴,亦作拽。”《华阳国志·蜀志》:“大呼抴蛇。”这里用为牵引之意。

14.罢:《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管子·小匡》:“罢士无伍,罢女无家。”《玉篇·网部》:“罢,休也。”《广韵·蟹韵》:“罢,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休止之意。

15.徐:指古国名。徐族为古代九夷之一,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周初建立徐国,后为吴国所灭。《诗·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韩非子·五蠹》:“仁义而徐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