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念引领人文校园建设

 昵称3230751 2010-12-14
理念引领人文校园建设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四中学    孙同俭816000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呼唤人文校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把人的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在注重现实发展中不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这一办学理念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其建设应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内化精神支撑创新体制、强化激励机制、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达成人文校园建设。

[关键词] 理念   引领   人文校园

学校是传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地方,本应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然而,单纯艰苦的学习条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求,现代教育呼唤人文校园。人文校园是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信任、激励、成长和发展。校园里充满人文智慧与人文关怀,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和发展的乐园。

理念指导实践,精神支配行动。为此,努力寻求学校教育发展的生长点,把孕育和形成科学有效、与日俱进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功效的全面诠释,理念含盖了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更强化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特征,以及教育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人文校园的建设,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学校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共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因此,它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更多地体现了基础的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特征:学生“终身学习”摆在了首位,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是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其获得的知识无疑会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江总书记说过:“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这是一种社会的需求,社会要发展,需要社会的建设者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创新型人才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不断掌握新的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也是现实生活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工具的变化,要求人必须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是人“自我实现”的前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独立价值,而实施的价值取向策略。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要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就是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教育事业本身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办学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创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组织保证,也是学校实施教育的组织载体,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创新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用人机制,激活学校的各级各类组织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从组织上保证学校持续发展;二是教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素养的不断提升,把不断提升教师、学生的素养,作为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把人的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学习的基础、提升的动力,未来发展的物质前提。可见,今天的学习,能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在注重现实发展中不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

基于上述理解,学校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校可持续发展潜质,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内化精神支撑,引领学校人文校园建设

理念是先导,要把理念真正转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还得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学校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人们都说,办好一所学校,好校长、好师资、好生源、好设备是前提。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不能忽略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传承和弘扬。因为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任何物化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是过眼烟云,惟有精神是永恒的。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与其说是知识和能力,不如说是学校精神和教师的人格力量。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是注重学校精神的再造和弘扬。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大讨论、规划和卓有成效地工作来弘扬和升华办学理念,生成学校精神,铸造校魂,引领学校人文校园建设。

创新体制,指导学校人文校园建设

创新体制的核心,是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展现。而一旦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什么奇迹都会发生。以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往往是分离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明显地落后于学校其他工作。因此,学校提出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强调必须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侧重应用研究,力求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教育科研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科研队伍的形成,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面貌一新,近几年来,学校通过了国家级“十一五”子课题“实效性以读促写策略研究------审美架构读与写”的课题研究,不仅实现了学校历史上国家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还带动了教育创新活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生机勃发,硕果累累。

强化激励机制,生成人文校园建设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的激励。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应当重视激励的功能。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激励也应有物质的激励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有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之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就是目标激励。学校用这种理念,引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激发教职工的热情,为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而努力工作。信任激励、肯定激励是一种策略,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或破格提拔的教师,其作用尤为明显。信任和大胆起用青年教师,并委以重任,首肯他们的劳动,特别是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他们会以领导的信任和首肯而殚精竭虑,真可谓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其工作的热情和力量以及工作的实效是无与言表的,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人文校园的建设。

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资源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资源对于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的意义更加直接和重要。因此,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是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所谓教育资源,一是指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诸如学校的师资、生源、校产、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无形资产等;二是指教育系统外部的可为教育利用的公共资源。所谓整合开发和利用,也有两层含义,既要最大效益地综合使用校内各种资源,又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学校服务。因此,要有经营的思想和能力,实际上,也是基于学校的人文校园建设考虑的。

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促进人文校园建设

现代教师要具有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人文情怀,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其意图就是通过这一理念,这一组织形式,使全体教职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来凝聚广大教职工,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达成共同目标,实现成员之间的共同成长。通过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学习机制,实现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在开放与互动中享受合作与成长的快乐,达成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整合,促进人文校园的建设。

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凸显人文校园建设

校园是学生焕发青春、抒发理想、张扬个性、升华生命价值的场所,积极创建充满思想、情感、智慧和信念的校园,使学生能表现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成长充满自信,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有顽强的意志、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要通过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让校园成为学生依恋和善待的家园,来凸显人文校园建设。

人文校园的建设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学校在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引领全校师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支持不断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校长足发展,为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智力保障。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