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昵称5108384 2010-12-22

要谈论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讲方式,首先自然要想到教师是基于什么衡量标准来进行评价的。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与误导下,老师们认为的好作文,一定是在考试中可以得高分的文章,分数都得了那么高,作文还能不好?我想,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作文得高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像一些老师那样,逼迫学生一篇又一篇地背诵范文,如此何愁高分不得、名次不首?那些改试卷的人中不乏蠢材,怎么看得出来一篇作文的真假?老师的这类做法,昭示着其内心深处应试教育的遗毒之深。

我是坚决反对学生使用作文选的,作文选里大量的范文,几乎囊括了所有小学阶段那些手握出卷权柄的人所能出的题目,这就形成了对作文选的依赖性,而奇妙的是教师为了应试竟都鼓励这种依赖性。作文选的出现如方便面的问世一样,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者的方便,而方便了就很难有营养。这样学生买作文选,教师鼓励、教唆、强迫学生背作文选的畸形的作文教学方式,一年又一年地毁灭了学生的写作营养,没有激情,没有信念,没有想象力,终于所有的学生作文都像张文质老师说的那样让人“一望无际地眩晕”起来了!

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酱冻腐朽的传统作文评价,在一潭死水里怎么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千篇一律的学生习作又怎么能让老师在评改时产生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样的恶性循环,不知已有多少年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老师在学生作文下面写的评语,几乎全部大同小异,都是什么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情感真挚等等,像村支书的印章一样,无聊单调地反复盖在每一篇学生作文下面。为这些评语,我访问了不同学校的几十个班级的同学,问他们最近一次的作文评改,对他们在写作上有什么影响或帮助?或者是否喜欢老师写的那些评语?十几个班级的同学几乎全部一片嘘声,异口同声地讨伐这些评语,觉得简单、重复、无聊、没意义。——这些心灵尚未被僵化的孩子对美好的倾诉与表达,还是充满了向往与渴望——可惜对他们的老师可不敢讲。我们学校六年级的一个班干部在我的怂恿下好不容易站了起来,支支吾吾地勉强说:“这次作文……作文……使我认识还有修正了好几个错别字……”我苦笑着连连点头。

一些“只为了混口饭吃”的老师,评改作文更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是无需多说的。许许多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有更高层次的糟糕,他们在那些无聊的评语之外,多的,无非是作文纸上满页的红叉、红圈、红点、红线,乍一看显得十分喜庆,他们不辞辛劳,斟酌权衡,真的是一丝不苟,鞠躬尽瘁,可惜“死而后已”的却是孩子们,因为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见自己的文章被这样改得面目全非。在我们“心灵作文”课题研究的一次活动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作文赏析课,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位比较出色的学生的一篇比较出色的习作,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品论,随后,老师又请同学们指出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鼓励同学们大胆修改,说是“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以不同的角度对这篇文章的标点、字词、段落、人称、句式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这篇文章已经是遍体鳞伤,面目全非了,和作者的表达初衷早已大相径庭。在这节课的课后研讨会上,我发现,坐在席上的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始终涨红着小脸,满脸的尴尬与茫然。

我想,这种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方式,在大多数教学认真的老师身上都存在,这些老师就像叶圣陶说的“只顾到学生的作文,却忘了作文的的学生”。文字的创作是主观的,是极其个人的,代表的是一个生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与认知,一个孩子的文字作品对他自己来说是极其不容易而且美妙的,面对自己的作品,小作者的心里该是多么引以为傲啊!然而这时候别人要对他的字句动手动脚,那么这个孩子的表达热情和信念以及最初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会直接受到重创!——就我自己来说,我对文字表达已有一定的信心,可是要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人涂涂画画,满纸伤痕,我还是烦躁起来(这是不是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更何况初学的孩子们?张文质老师说过:对孩子的赞美是极其重要的,而怎么样对孩子提出帮助其成长的善意的建议是很困难的事。在这种困难下,对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我宁愿选择不说。叶圣陶曾说过:学生的作品教师改不如学生该,学生改不如集体改,我还想放肆地加上两句,集体改不如以后改,以后改不如不改。有人一定会说,孩子有问题的地方你不提出,那还教个什么劲儿?这里的“不改”,并非完全放任,不视缺陷,而是即便要改,也绝不能只针对一个个体、个具体学生的作品进行指手画脚,删删减减。我始终坚信,一个孩子创作的热情与信念比什么对与错都更加重要!一个孩子的习作水平高低,也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热不热爱语言文字,热不热爱我们母语的表达!

最可怕的还是所谓最“认真”的老师,他们直认真到干涉了学生的心灵,使之规矩化、模式化、政治道德化,教育者用种种所谓的道德、价值观、政治立场等来束缚、约制、甚至善意地欺骗学生的心灵、误导学生的表达,直到今天,仍然是大部分作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最大弊端。我在福州听过潘新和老师的演讲,潘老师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生国庆节放假时按老师“要求”完成了一篇假期作文,这位学生写的是和家人一起去动物园看那从非洲进口的河马,那河马笨笨的真可爱、真好玩!这一天真快乐呀!他的老师评改这篇文章时对他说:“你不能这么写,你要写这河马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富强了,国际地位高了,所以才会从非洲来到中国,你要在国庆节这一天通过你看到的非洲河马来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天!我虽只是个无权无职一无是处的布衣白丁,可我仍然真诚地建议这位老师不要再教语文了,教数学吧,不,教思想品德吧,不不,唉,真不知建议他教什么好了。当然,我也认为爱国比自己快乐重要,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快乐还是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孩子愿意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快乐,那更是比什么都重要了!这位老师的说教,真怕会让孩子不愿、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很多时候,一个生命一生灵性的毁灭,只源于一次小小的伤害。

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到的是,日本的国语教师对作文评价的理解,他们认为:“评语不一定是对学生作冷峻的评价,而应该是对学生内心感情的理解。只有这样的与学生心心相通的评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只有当学生知道自己所表达的情感为他人所理解时,才能感到自己作文的价值,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如果把作文评语写成法官的判决书似的,固然客观、全面,但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甚至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小日本的作文教育,让我神往不已,他们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早已超越了作文本身,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对作文美好的心灵体验。要知道,学生的情感以被阅读的方式得到他人的认同以及对作文活动的美好体验,是呵护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母语和渴望表达的最大原动力!

教育的改革要从评价方式更新,新作文教学的改革也要从评价方式开始,评价方式不变,无论教育或只是作文教学,都只能依旧在一潭死水中腐朽。

 

二、桑间偶得如意草

 

如何讲评学生的作文,一直是大家觉得棘手的问题,用过心的老师都知道,讲评作文比指导作文更难,更显得教育之精细。

每一篇作文都是孩子的心血,或流畅淋漓,或绞尽脑汁,一篇篇习作都是孩子们用脑力劳作而成的珠宝,对孩子来讲,自己的作文是极其珍贵的,极其渴望得到关注与赏识的。我认为,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是讲评学生作文的第一原则。

要做到这一原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繁琐而极易出现缺漏的,教师常常以自我的、狭隘的、情绪化的视角来讲评学生的作文,哪怕真的用了心了,也常常会有“在嫩苗上驰马”(鲁迅)的伤害。

我突然想到我们的“成长博客”。博客是给所有热爱写作的人一张大大的作文纸,更妙的是,这张大作文纸还在每篇上传的文章下设有足够空间的留言板,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读过的文章留言,就算有些留言写得不知所云,但相信每一位作者对自己文章下面的每一条留言都心怀被关注的欣喜和感激,甚至有些人之所以长期痴迷在博客写作中,就因为自己文章下面的那一条条留言,那一句句理解、共鸣和赞赏。

于是我想,何不让学生自己互相传阅和讲评作文呢?就像博客里那样,学生作文下面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同学们尽量在自己读过的同学作文下面写下留言,鼓励并要求同学们多传阅、多交流,给学生设计一个用文字对话的平台,学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刺激思维,在欣赏与被欣赏中感受文字的美妙。试想,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文下面一条条的留言,岂不个个龙颜大悦,那么孩子们的表达热情与写作信念,不也随之而来?这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叶圣陶说的“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改不如集体改”这句话找到了实践途经。

我兴奋起来,于是就在我们“心灵作文”课题研究的公开课上,用这种备课思路做了冒险的实验!

三、一念既成诗千行

我在“生命化教育.心灵作文”课题实验班上了一节题为《理想》的作文公开课后,紧接着下一节是这篇作文的讲评课。我思量再三,决定用我上述的理念作为备课思路,进行大胆的实验。

课堂上,我请同学们把作文互相传阅,自己的作文要尽量传给伙伴们阅读,每一位阅读过别人作品的同学都要在所读作文的下边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同学们兴奋起来,除了个别同学脸上露出茫然失措的神情外,大部分同学都开始争先传阅起来,十几分钟后,有些同学索性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忘记了后面有听课的老师。

半节课后,我先请几位同学起来朗读同学们给自己的留言。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笑,掌声与笑声不绝于耳,没有迎合,没有造做,这是发自同学内心率真的笑声,我一边听,也一边不知不觉地笑了——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孩子!他们在没有被桎梏、被规定的情况下的表达更感人、更率真、更显得文字的美妙。事后我在想,也许作文下面“博客式”的留言,才是学生真正完成的作文。

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意到一篇题为《不想长大》的文章,小作者名叫潘妹。这是孩子们在这文章下面的留言:

1、苏步琴:潘美眉,你的作文写得真好!真羡慕你,有空你得多教教我呀!

2、王李英: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只想说一个字——好!

3、黄智华:你要勇敢地接受长大的挑战。

4、读者:人美,文章更美!

5、苏萍:潘潘,你的文章好感人呀!我读着读着都想哭了,要你赔!

6、林国洪:潘妹,你应该用于面对现实,因为这只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不过这一篇文章还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7、不留名:写得真是情真意切呀!潘妹,你真是太有才了!

学生传阅他人的文章不仅增大了自己的信息量,同时,他们也开始试着去体味他人的内心世界,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尊重他人;作文被传阅的学生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在被欣赏中虚心地接受别人的看法。更妙的是,孩子们在留言里形成了对话,在对话里又似乎生成了新的作文:

7、阿建:我们这一次作文要写的是理想,潘妹写的是愿望,写得是很好,可是会不会离题了?

8、小敏:同意阿建。

9、慧芳:写得好就可以了嘛!管那么多干嘛?

10、许琼妹:潘妹,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的,几年的学生生活中我看到了你的毅力,你爸爸要求你严格,是因为他对你充满了期待。要知道,有烦恼的生活才是五彩的

11、潘煌煌:我觉得琼妹说得很对,你爸爸对你的严格是因为爱,他的爱是严厉的,他对你的严格是对的,只有对你严格,你才能有出息,才能名言四方呀!

12、潘丽贞:我不同意琼妹和煌煌的说法(抱歉!嘻嘻!),我觉得那严格可能是爱,那爱的方式我觉得不对,应该想办法让潘妹她爸爸改变方式!

13、潘煌煌:请问丽贞美眉:怎么让她爸爸改变呢?

14、苏悦玲:严格不一定就会有出息!说不定会有相反作用。

15、黄智华:我觉得大家都有理,又不全有理。不是说要“精彩极了!”,也要“糟糕透了!”嘛。

……

……

……

这节课后,我一直在反思。我觉得我发现并开拓了作文教学及其评价一片崭新的天空,我兴奋不已。然而,我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课堂上那几位同学茫然畏缩的眼神始终在我眼前晃着,我发觉,在课堂上被传阅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作文水平较高同学的作品,而那些相对落后的的同学不愿、也不敢把自己的文章交流出去,许多其他的同学也觉得这样的文章没有“看头”而不愿阅读,那么这样的方式会不会使一些作文水平急待提高的同学更加自卑、更加不愿也不会表达呢?我想起张文质老师说, “在儿童时代,对儿童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通常都不是知识,而是人的尊严”。那么,学生在一次次作文活动中,最重要的也不应该是学生作文质量本身,而是参与作文活动后的心灵体验。我想,构建一个人生命尊严的堡垒,持续不断的肯定与赞赏是其不可替换的砖石。我们的新作文所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的写作,更重要的还要关注一次次写作以外的事物。上苍赋予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有些人一生都哼不出一首着调的歌曲,更有些人一生都无法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文章,这世上的很多事真的是勤未必就能补拙,教育也并非无所不能。那么,这样的生命就应该被否认吗?他们在音乐或文学的活动中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失去尊严吗?其显而易见的答案人人知晓,而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操作中,却大多无法避免伤害,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关注所有生命的意义,肯定所有生命的价值。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发展造成巨大伤害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更在于一次又一次反面细节的隐痛。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尊严如果常常遭遇到来自他人或者自己自卑心理的否定与打击,他就不可能对成功有期待,对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有期待。“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明天感到暗淡甚至麻木,那是最可怕的隐患。

我斟酌良久,把学生的作文加留言再收上来,认真地再阅读了一遍全班的习作。我发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好的习作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而相对不足的习作中也总有一两处闪光点,我决定就从这些闪光点入手。

我把这些相对不足的习作中最闪光的、哪怕只是引用或摘抄来的句段摘录了下来,再打印了数十份。然后以“上一节课交流传阅还不够充分”为出发点,再上了一节课。在课堂上,我先大加赞赏了上一节课的交流及传阅后的留言,再隆重地介绍了那数篇节选过的、上一节不怎么被传阅的文章,分发打印出来的这些文章的选段:

潘建辉: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给小草轻柔细雨的,是春风;给鸟儿以清脆啼声的,是树林;给我信念的,是理想。…蜜汁并不都在名花之中吮取,蜜蜂对无名的野花也一样亲近,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有益的东西。

潘雅兰: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全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巅峰。

潘晓义:上帝告诉人们:“你失败了,只是因为你理想的翅膀还没长出来而已,使劲努力一下吧!”

许忆涵:不像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不像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王建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地上的花儿散发出它的香味,掺和着泥土的芬芳,祢漫在清晨那纯净的世界里,沁人心脾……

许佳伟:把理想寄托在风筝上,风筝飞得更高,也许理想就越崇高,越独特。

林丽金:人生处处有每个人的理想,理想是生活中的宠儿,是生命的彩虹,是美丽的天使。

苏学武:理想是风筝,它带着希望飞入天堂,理想是汽球,它载着满心的渴望,徐徐上升。……

苏雪琼:啊!彩虹,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生命的彩虹,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黄明华:理想——它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各种各样的种子。不管这颗种子回怎么样,但是你只要对它如对己,精心地呵护它,那么它会让你得到许多好处。

潘智力:理想有时像翩翩归来的燕子,而有时像遥远的太阳。

苏智清:理想二字使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我感觉到理想的翅膀正向我招手……

王雪香:再多的假如,也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许振虎: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可以泯灭爱心……一颗善良的心,可以点燃一片善良的火海;一颗爱心,可以煅造出无数金子般美好的心灵。

潘惠萍:我觉得人生就像是漂泊在大海里的一只小船,而理想则是这只小船里的汽油——船,有了它才能前进。

染青青:……就这样,我们针尖对麦芒,唇枪对舌剑,斗得惊心动魄!……

潘俊权:……而我经常发呆,常去想,我一定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东西,不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遗憾……

苏亦琼:……我觉得奶奶的爱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爱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平凡而伟大。……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些同学看到自己的文章选段被打印成“铅字”后发亮的眼睛。一张小小的打印纸,给了孩子们多么强烈的幸福与成就感呀!(我强烈建议:无论我们的教学处境多么无助,条件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把作文变成“铅字”的机会),我注意到平时作文十分应付、上一节课在座位上纹丝不动的潘俊权同学,他的双眼盯着打印纸上自己的名字和选段好一会儿,再反复抚摸、阅读着自己的“著作”,然后骄傲而慎重地把自己的作文传给伙伴们。我笑了,一张小小的打印纸,把连我自己在内的“不在场的生命”召唤了回来,我隐约触摸到生命化课堂的温暖与感动。

四、风景这边惟独好

这样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忙乎什么的、只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作文写留言的作文讲评课,使我尝到了甜头,使我似乎看到了新作文改革的另一片崭新的天空。怀抱着这样一种理念,我仿佛初恋般兴奋、紧张而且坚定。

我先后又在“心灵作文”课题实验班和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做了多次这样的课堂实验。渐渐的,我发现了不少同学有类似潘俊权同学一样的转变,对于写作,同学们不再愁眉苦脸地忧烦着,反而有种看得见的期待,在周边的作文教学还在保质期边沿徘徊的时候,我为自己看得见孩子能为文字表达充满期待而欢欣鼓舞!张文质老师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虽然“革命尚未完全成功,同志仍需继续努力”,但由此,我却看到了清晨阳光般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旧的物事要担当垫石,新生的要勇敢地睬着旧的尸体前进。我们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与评讲模式,已逐渐窥测其腐朽,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任何成长与进步,都是在无数的改革变法中开花结果的,新作文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业。我们的眼光不能再完全一致,不能再让那陈旧的框架桎梏了我精神的家园,新作文要在民主宽松的、张扬个性的、乐以表达的作文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时的心理束缚,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欲望,生命化教育告诉我们,失败不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要努力让所有孩子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心灵体验中感受作文的美好。

鼓励与信任儿童,呵护与成全生命,是新作文改革永远的心灵家园和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