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第十四·19》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zcm1944 2010-12-27
 【原文】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①,康子曰②:“夫如是,奚而不丧③?”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④,祝鮀治宗庙⑤,王孙贾治军旅⑥。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 卫灵公:卫国的国君。 ② 康子:即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为他的谥号,“子”为尊称。鲁哀公时为正卿。 ③ 奚:用法同“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作状语。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可不译出。 ④ 仲叔圉(yǔ):即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文”为他的谥号。治:指接待。 ⑤ 祝鮀(tuó):姓祝鮀,字子鱼。卫国大夫。 ⑥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

  【语译】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像这样,为什么卫国不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主管祭祀,王孙贾指挥军队。像这样,他的国家怎么会败亡呢?”

  【解读】

  本章记载表明孔子的“人才观”――人才重要。

  卫灵公无道,似成定论。《左传》、《说苑》、《庄子》、《吕氏春秋》、《孔子家语》,诸多典籍多有记载,大致可以勾勒如下劣迹,一是好色,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有三个妻子而同盆洗澡。二是好饮酒作乐,驰骋田猎。三是不理朝政,不与诸侯盟会。如此荒诞无道的君王,他却有三位能臣:“仲叔圉负责外交礼仪,祝鮀负责祭祀典礼,王孙贾统领军队。”因为他有三位能臣,所以卫灵公在位42年,无政务差错,国家尚属太平。历代注释家也认为人才难得,朱熹引尹氏说:“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四书训义》:“人才关于国运。”这些看法固然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历代注释家,不可能没有发现,抑或是发现了为圣人讳也不愿明说:按儒家文化的要求应该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尤其是《大学》关于“修身”强调得十分具体,在三纲八目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 “修身”是三纲八目的根本,作者正面推导而后又从反面推导,环环相因,丝丝如扣,意在反复强调“修身”。“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卫灵公无道,首先表现为道德修养败坏,纲纪伦常全无,其修身之本已乱。既然修身之本已乱,接踵而来的国家似乎自在“沦丧”之列,但事实恰好相反,如此一个昏君临政42年,居然安然无恙,这对孔学理论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或者说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仅仅归结为人才重要,关乎国运,无论怎么说,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或者你说人才再重要,犹如“殷有三仁”,但在商纣王却是赶尽杀绝,格杀勿论,你即便是全能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人才”不得任用,“人才”何用。以上矛盾是显眼的事实,不容回避。或许是“卫灵公无道”的说法有问题,或许是“修身”是“本”的理论有问题。而且这一类无道而又临政的,历朝历代不乏其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代君王有多少人是仅因“修身”好而获得天下,或又治理天下的呢?其他人可以不论,汉高祖刘邦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皇帝,从他个人品行讲,他几乎就接近一个流氓无赖,或者说地痞似的人物,他居然能打败项羽匡扶天下,建立汉代几百年的基业,刘邦与卫灵公颇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均是身不修而国照治。

  孔学的这一悖论似乎可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个是治国方略的问题,一个是“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问题,三是修身理论绝对化的问题。

  一、治国方略问题。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异彩纷呈,各又自成体系,但有一个共同点,均是“求仕”而“干世”的学说,为君王呈献一份治国蓝本。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仁”治国,道家以“无为”治国,等等不一而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也是儒法道三家。卫灵公治国,我们可以说他采用了道家的治国方略,“无为而治”、上无为而下有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方针。道家的“无为而治”即“南面术”,是统治者,管理者的学问,卫灵公手下的能臣大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井井有条的运转,正是卫灵公“无为而治”的形像描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老子把管理艺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沐浴你的大恩而并不知道你的存在,接受你的管理而并不知道管理者的存在,“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这是最高的境界,化“有”为“无”。第二个层次,“亲而誉之。”亲近你,并赞誉你,这类管理者事必躬亲,勤政廉洁,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一般说这一类的管理者是很好的管理人才。第三个层次,则是“畏之”。害怕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猫鼠之间的关系。最后一个层次,管理者靠羞辱的手段管理下属,被管理者也羞辱管理者。卫灵公的管理术当属“无为而治”。“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术,所以他不问政事而可享政42年,儒、道在许多领域有时也是相通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讲的也是“无为而治”,儒家的无为而治谈的是“圣人的管理术”,卫灵公无道,不是圣人,但他却运用了圣人的管理术,这也是笔者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二、“仁者安仁,是智者利仁”的问题。“修身”“克己”“修己”包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系列修身必须的功夫,但对一个管理者来说,终其一生也难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当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可能年事已高,又不堪政务的繁冗了。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是儒家学说的理想圣人,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者居多,七情六欲均十分健全,但他们也要管理或治理天下,这一类无德无道或道德修养不足,修道未善的人如何治理天下,孔子一边高要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但一边又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意思是如尧舜禹等圣人仁德在身,以仁安天下,固然是上上策。非仁者不能安仁时,退而求其次,“智者利仁。”智者难能以“仁”修身,以“仁”养身,但可以以“仁”治人。晋文公“谲而不正”,品行不端,却能称霸中原,他则属于“智者利仁”。不论他假“仁”也罢,假“义”也罢,均十分高妙的运用了“仁”。刘邦能开创汉代几百年的基业,也当属于“利仁”类人物。三国刘备,意欲匡扶汉室,也在“利仁”方面下了功夫,他是一仁御一智,一智御五勇的格局而获得三足鼎立的局面。项羽虽无文化,但他英勇盖世,意欲“利仁”,可惜当需大仁时,他不能,尽施一些妇人之仁,同甘共苦,吮疽敷疮类小人之仁。刘邦成功,利大仁;项羽失败;利小仁;灵公虽无道,但人也是智者,善于利用仁道以治天下。孔子在《说苑•尊贤篇》中赞扬灵公。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廷,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鰌去卫,灵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鰌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

  孔子作了两点说明,一是朝廷之公与闺门之私的区别,赞扬其朝廷之公,不论其闺阁之私。二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疏,不论亲疏,唯贤是举,对弟弟公子渠牟,“灵公爱之”,对“士”王林,庆足之类,“灵公说之。”更有趣的是《庄子•则阳篇》中的记载:

  仲尼问于伯常骞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盆)而浴。史鰌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一边说他饮酒作乐,不听国政,田猎捕兽,不应诸侯之会,有妻三人,同盆而浴。一边则说他,贤臣史鰌奉召进君所,灵公叫人接过他手上的物品,并使人搀扶着他。伯常骞说他;“生活中的他是那样的散漫无羁,见到贤人却是如此的庄严肃穆而尊敬他们,这就是卫灵公敬贤,用贤,智者利仁,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高超的管理术,或曰统治术。成玄英在注《庄子》时说:谥法,德之精明曰灵,这个“德之精明”也只能是对晋文公“谲而不正”,卫灵公的无为而治以及他的“智者利仁”的又一种说法而已。

  三、是修身理论绝对化的问题。灵公无道中含有道,“无道”是指他修身不够,生活糜乱;“有道”是说他善用无为之术,善于“利仁”,善于知贤,敬贤而用贤,这也是卫灵公的高妙之处。我们现在反过来,看《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礼记•大学》的作者强调“修身”,固然很重要。孔子文化修身的确是关键,“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可能只从正面在叙述,从正面在要求,并未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强调。《大学》作者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卫灵公的确是本已乱而末又治的典型,你不能不承认,一种理论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这种理论则容易走向僵化的末路,孔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就是“修身”理论灵活运用最好的说明。孔子还在《里仁篇》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也是对“利仁”说的补充,“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无适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无莫也)。”只依从义来行事,义者,宜也。一切以恰当为最高原则,“义与之比”。卫灵公以事功为“义”,刘邦以夺取天下为“义”,晋文公以纠合诸侯为“义”。皆以修身为本固然不错,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时,人们就开始对孔子学问真实性可操作性采取怀疑的态度了,孔子学问的确博大精深,给人确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通透宏远的感受,后学将其一一坐实,反倒显得不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