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的白牡丹批评
作者:中青浪人 提交日期:2007-9-23 23:44:00
昨天到北京昆曲研习社曲社活动现场去了,恰逢曲社对白牡丹进行得失探讨。
说是“得失”,其实探讨的只有“失”。现场有三个人发了言,朱复先生发言最多,且将他的主要观点罗列如下: ▲伪“只删不改” 白先勇在不同场合都说过,青春版牡丹亭是“只删不改”,但朱复先生通过原文对照发现,其实大谬。白牡丹删掉了许多基础性的剧情,使得剧情发生变化,而且部分字句也是做了莫名其妙的改动。 ▲ “所有版本的牡丹亭都演错了” 朱复先生说,真正的游园其实只有两支曲子,即《皂罗袍》和《好姐姐》,关于这点几乎所有版本的牡丹亭都是如此,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当这两支曲子唱完后,杜丽娘游完园后是什么心情。很多版本的牡丹亭演游园时均是非常欢快的,只能说所有版本的牡丹亭都演错了。 白牡丹给观众呈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杜丽娘进入园子后便成为欢快的春香的跟屁虫,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走来走去,春香走到哪,杜丽娘也就跟到哪,春香指给杜丽娘看什么,杜丽娘就看什么,到最后春香给杜丽娘说了句:“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杜丽娘接着悻悻然说:“提他怎么。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于是一段尾声唱完,两人便高高兴兴结束了游园。 但实际上诸多昆曲名家对待《游园》均非常谨慎,有“《游园》非常难唱”的说法。为什么说《游园》难唱?因为《游园》里,杜丽娘最开始是欢快的,但到最后却很怅惘,这都是通过她的唱词表现出来,而怎么将杜丽娘的这种心理起伏用唱词唱出来,则是非常考验艺术家的功底。 具体看唱词,那是一句欢喜一句忧愁,即喜忧参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满园春色,欢喜】,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结局悲惨,忧愁】。良辰美景【好时好景,欢喜】奈何天【命运悲惨,忧愁】,赏心乐事【快乐欢喜】谁家院【忧愁】……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爸爸妈妈你们坐在高堂只顾自己的乌纱和无谓的琐事,却放着这大好的春光白白溜走,忧愁】。这是《皂罗袍》。 再看《好姐姐》;末尾数句,从“闲凝眄”开始,“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连续用双声词起句,说的是“双双对对”的鸟儿,暗衬着的却是自己,情窦初开却孑然一身,连自然界的鸟儿都那么自由恩爱,自己却被父母困在后院,连游园都要偷偷摸摸,大好青春时光被白白浪费着,至此杜丽娘的心境已经是非常苍凉,再无心游玩,想要回房了。 于是原文中杜丽娘此时念白一句“回去吧”,但此时春香还没心没肺游得正高兴,于是说 “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那是撒娇耍赖还想再接着玩儿。杜丽娘此时发起了主子小姐脾气:“提他怎么!”这时两人便唱了尾声结束游园。 关于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惊梦》中有照应。当杜丽娘一梦未了之时,杜母上台时说了四句话“夫君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她群钗上,花鸟绣双双。”其中后两句正与前面照应。也说明了杜母对杜丽娘看管得很严。 也正是这个怪花鸟双双的杜母,才有资格在杜丽娘一场春梦之后出来“惊”梦,只有杜母具有这个分量和资格来“惊”动杜丽娘。也正是这个严峻的母亲,在杜丽娘醒后,按汤显祖原文,一连多句数次追问责问杜丽娘,直把杜丽娘问得香汗淋漓惊心动魄,这才是真正的“惊梦”! 而在白牡丹里,杜丽娘的丫鬟春香出来轻飘飘的喊了几句“小姐”就把杜丽娘吵醒了,这不算惊梦,也一定不会把杜丽娘“惊”着。 有人说,白牡丹之所以让春香来“惊”杜丽娘,是缘于梅兰芳。但梅兰芳在世时所有的游园均是由杜母来惊梦的。这是在诬陷梅兰芳,给梅兰芳扣屎盆子! 【笔者查梅兰芳196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讲解《惊梦》的讲稿,确实提到杜母了。】 白牡丹说只删不改,却把最重要的情绪和情节给删掉,这样的只删不改是不负责任的。 ▲惊梦中的《绵搭絮》不该删 惊梦在尾声之前有一支《绵搭絮》:雨香支片,才到梦儿边【想起梦中温存,高唱情起】。无奈高堂【想起高堂心灰意懒,强自压抑,低唱情落】,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冷汗粘煎【起】,闪的俺心悠步敦【落】,意软鬟偏。不争多【起】,费心神情,坐起谁欠?则待去眠【落】。 这里面的杜丽娘三次情绪涨起又三次强压下自己的幽情,终于种下了病根,是非常关键的曲,不可以删。 【笔者查梅兰芳1961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讲解《惊梦》时的讲稿,梅兰芳对于《绵搭絮》是这么说的:“〔绵搭絮〕,这支曲子的内容,是描绘醒后的感慨和对梦境的留恋,它比前面那支〔山坡羊〕,情绪更深了一层,应该唱得更细、更静。”】 ▲寻梦中不该成为杜丽娘的独角戏 寻梦在白牡丹里只有一个杜丽娘在唱杜丽娘,而且杜丽娘伏到在大梅树旁后也是“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不妥。 汤原文是由春香出来将小姐扶起。这与后文有呼应。至《离魂》时,杜丽娘要求葬在梅树下,杜母便问春香可有梅树,春香回答“有的有的”,但如若没有在寻梦中将杜丽娘在梅树边将丽娘扶起的铺垫,此时春香如何知道大梅树。 ▲杜丽娘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汤显祖原文的《离魂》中,杜丽娘唱“这病根儿怎攻,心上医怎逢?”,这是恰当的。 但白牡丹却将此句改成了“这病根儿已攻,心上医已逢?”,这是胡说八道,既然心上人已经见到了,既然病根儿已经松了,又怎么会死?杜丽娘莫非是病糊涂了,还是她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临死前自己设想起美好的事物来?!?! 另,白牡丹所谓的“只删不改”,谎言至此不攻自破了。 ▲情之所至还是神仙鬼怪们造就的爱情? 在通俗版本里,柳梦梅第一次登场实在一个叫做“睡魔神”的勾引下上台的。在汤版原著中并无此角色,而是柳梦梅自己说了四句诗说明来历:“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一天台。” 通俗本内,睡魔神唱:“我是南安后花园一个睡魔神,奉后花园花神之命,前去勾引柳梦梅前来”【大意如此】 朱复先生在这里认为有三点不妥:1、神浮于事。一个平时根本无人的后花园都有一个睡魔神,那天底下有睡觉的地方更都得有睡魔神,天下光睡魔神就得好几亿个。不妥。2、神仙关系紊乱。花神是管花的,却怎么又管起睡魔神来,毫无来由。3、一场伟大的爱情成了神仙的撮合。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不可死,死不得生,皆情未之至也。但现在却说成是神仙鬼怪撮合了这对爱情,一下子瑰丽的想象和艺术就成了大俗!大俗套! 另外,在拾画叫画内,柳梦梅第一次来到后花园,看到流水忍不住说了一句“又是这一弯水”,其实正式和柳梦梅梦中登场之时说的“一径落花随水入”前后照应。 汤版的爱情已经天衣无缝,无需要添加这些神神怪怪。在汤显祖原版的牡丹亭内,确有花神此角色,但他是末【与后冥判中判官问花神是否假扮秀才引诱人家小姐成为呼应】,且至出现过两人次,一次在惊梦末尾,一次在冥判中。起的作用只有三个:保护、提醒、证人。 白牡丹里,柳是被一群女花神拥上的。阵势不可谓不巨。但这样改变了原来剧本的本意,是神创造的爱,不是人自发的爱。朱复先生称,这是“戏不够,神来凑” ▲戏不够,神来凑;神不够,鬼来凑;鬼不够,道姑凑 这是朱复先生眼中的白牡丹。 【戏不够,神来凑部分】在上面已经说了。 【神不够,鬼来凑部分】冥判所在的冥衙实际是一个非常冷清的衙门,除了冥判外,只有另外两个小鬼,但是白牡丹内阵势空前,十分气派。甚至在魂游时杜丽娘还有四名小鬼【笔者看过两次,均为两名小鬼,包括台湾首演的DVD内,也是两名小鬼,这里朱复先生可能记忆错误,或者口误】给她掌灯。这个杜丽娘太了不得了,做鬼了还能驱动鬼。不合常理。 【鬼不够,道姑凑部分】白牡丹里,石道姑给杜丽娘做道场,齐刷刷又是十来名道姑,又是阵势空前。但原著里石道姑的道观实际上由于战乱,加上杜宝出外赴任又失去经济来源已经十分破败,只有石道姑一个人,当晚杜丽娘逝世一周年,刚好有两名路过的道姑寄宿,因此也加入一起走了道场,原著只有三人,但白牡丹追求画面忽略剧情逻辑,又出了谬误。 ▲颜色的讲究 在古代,紫色是一种代表高贵的颜色,又谐“子”,是子孙满堂的寓意。 但在白牡丹里,这些不明古典的全球著名设计师却犯了错误,朱复先生说:“我看是,该穿紫色的都没有传,不该穿的全穿错了”。 【谬误一】惊梦一折,杜丽娘亮相时穿传一紫色斗篷。此时杜丽娘还是未婚女子,甚至连对象都没有,连春情都还没有被引起,穿紫色衣不妥。 【谬误二】写真一折,春香穿着紫色背心,此时杜丽娘刚刚放心暗许,春香是她的丫鬟,怎么可以抢到小姐之前来穿紫衣。不妥。 【谬误三】忆女一折,杜母着紫色长袍。此时剧情中杜母已经属于断后,无子嗣可继承,穿紫衣不妥。 【谬误四】圆驾一折,杜母着蓝色长袍。此时剧情中杜母是:女儿刚复生喜相逢,女婿是当朝状元,夫君刚被提为一品大官,自己也被封为一品诰命,什么都不缺,如果说还缺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希望女儿早点给自己生一个外孙,此时穿紫蟒官府或紫色长袍会很高贵和合适,但此时杜母着一件蓝色的长袍,在金銮殿上显得非常寒酸,实在不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