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1—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昵称5077844 2010-12-28

(四)丁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三、2004年高考地方卷诗歌鉴赏
(一)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121.  2.
13
、(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福建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三)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四)广西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五)湖北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16.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六)湖南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案】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七)江苏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征人怨    柳中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八)辽宁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
2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
【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九)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
17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
18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
【答案】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十)天津卷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十一)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
【答案】1 6(6)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十二)重庆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
体现的思想情趣:                             
(3)
如何体现的:                                  
【答案】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四、200516套高考题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
(一)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答案】10(6)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二)广东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2)【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3)【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三)江苏卷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4、(8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分析】(1)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四)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谪仙:李白。
14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
15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
【答案】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五)[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
【答案】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分析】《汉宫秋》并不是一出以情节取胜的悲剧,它的戏剧冲突在第二折就基本解决了,第三折是个尾声。但观众历来并不以看到了矛盾的解决为满足,还要倾听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脍炙人口的曲子,马致远是向来为人称道的文采派作家,《汉宫秋》的曲词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长于把外界景物的描写同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兼以音乐导引,观众便如入幻境,陶醉其间,获得奇妙的艺术享受。[梅花酒][收江南]曲牌,作者巧妙地使用变格的手法,首末都是增句,末尾六字句,都顿成两个三字短句,前后重复,形成重叠回环的句式,增强了唱词的表现力与音乐感,使人读后回肠荡气,余味无穷。真是字字含情,苍凉凄楚。
(六)[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八)[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案】(1)D    (2)C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九)[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
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十)[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十一)[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舟下建溪     方惟深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2)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
【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十二)[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分析】第 1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级。
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2)【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第(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十三)[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十四)[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模拟考场]
有人评说“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却颇可玩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
参考答案]
“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更显新意而更见意境,如此略带动感的“淡磨”,不仅突显了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情态,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十五)[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次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十六)[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