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考点对策及名题示例27则(高考阅读指导系列)

 老刘tdrhg 2019-03-12

‍‍‍2018年12月分类练习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古诗词鉴赏

考点与对策

    鉴赏文学作品的考查,诗歌鉴赏是重点、难点之一。自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大量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固定下来,几经变化,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主观鉴赏题型。这是一个突破。尽管分值少了一点,由原先的3道选择题9分减少为5分,且暂不考及现当代诗歌,看似降低难度与要求,实则重在考查鉴赏能力,拉开差距,更有利于选拔人才。面对“主观鉴赏”这一新题型,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能力差的望题兴叹,可能不能写一字一句,因为这不是靠“蒙”的,要将鉴赏的感受切切实实写出来;能力强、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尽可以发挥,甚至会一挥而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考查类似于诗歌读后感,相当于写一则短文,能力高下全在表达的文字里。

    考试题型发生变化,但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没有变。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定位仍然是在“初步鉴赏”这一层面上。表现在:选取的诗歌是大家热爱的、脍炙人口的,不可能是晦涩难懂、用典较多的。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也是形成共识的,不可能选理解分歧大的诗歌,因为高考试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

    针对这些命题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应试策略呢?

    1.要学习掌握有关诗歌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诵读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

    2.要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尤其要注意题目材料中所提供的资料,如作家生平、发表时间和背景介绍。

    3.学会分析诗眼,从整体上把握全诗,揣摩其内容主旨。整体把握,就要领会全诗的思路、意境,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正确解题,切忌断章取义。

    4.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语言是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关键性的词语,才有可能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深一层的判断、评玠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

    5.正确把握作者的抒情方式、写作技巧和风格。具体来说,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诗歌中的妙用,如情景交融、情理相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相生,以及比兴、渲染、象征、映衬等手法,并结合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6.掌握诗歌的几个基本类型和各自主要特点。诗歌从题材上分,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离别诗、写景诗等。每一类型的诗歌大体有一些共性,好好掌握一些共性特点,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7.注意表达的简明准确。与以往不同的,新题型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鉴赏内容,这里就必然涉及自己的鉴赏语言,甚至书写。鉴赏到位了,但表达不清楚,文章不达意,那是遗憾的。我们认为考生要把它当做写小作文一样,要求语句简明通顺、准确得体,可带一定的书卷气。

名题示例

题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课本中屡见,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说别人,说大家,但“何人”首先是诗人李白自己。

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盍坠。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引)“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题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体裁)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B、E。B项中“同来望月”是去年之事;E项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对故人的怀念及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孤独。

    (2)体裁:两首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题4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  卷)

小桃红·秋江

倪  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碛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人胜的画卷。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江面水影洁白如绢是静景,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是动景。②“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蓣、粉红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 

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考题精选

(一)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前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案与精析

 答案为c项。这是写诗人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独静无聊,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闲”表面看来无聊,而实际上却隐含诗人失望焦躁的情味。

(二)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世南

 垂绥[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旬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诗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c.三、四两句蕴涵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答案与精析

 答案为D。“寓情于景,,是指诗歌全都写景,不直接抒情,而本诗后两句却是直接抒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

(甲)

约客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赵师秀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嶷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家家雨、处处蛙

春天


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一说。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绝句”。2.答案为:甲(季节):黄梅时节(或初夏);乙(景物):蜂蝶(或叶)。3.答案为: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像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像邻家的春色。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提。

答案与精析

1.C。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说送别的离情别泪竟像密雨一样多,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诗中“情无限”“泪沾襟”均直接表达了惜别之情。

2.B。例诗写景的方法是“用写景来传达离别之情,用景物的特征描写衬托诗题主旨”,只有B项侧重写景,同时用写景来传情。

(五)甲: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______诗。

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①诗圣②律(诗)2.答案为: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答案为: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乙: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稼轩。2.B。第一句是设问;下阙是比拟。3.答案为: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这是与历史联系起来,说明小人没有好下场。4.答案为:①“愁”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②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蒙春季卷)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与精析

1.A。“山空”不是动态的描写,而是静态描写;不是“反衬”而是“烘托”。2.B。该项诗句描写的是热烈的劳动场面,目的不在于表现“静”,而在于表现“动”与“闹”。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完成题目。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登临胜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如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与畅当的诗相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B、E。B项“真实客观”不妥,畅当的这首诗应是“想像夸张”。E项拔高了诗人赞美雄伟景观的主旨。2.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观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显然境界更加高远。

(八)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答案与精析

1.欢乐失意无奈(意思对即可)2.C 3.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4.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漾)雨亦奇细雨鱼儿出

(九)阅读下文,完成1~4题。卷)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注]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C。C句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其他为陆游等人的词句。2.希望抗金报国。岳飞“白首为功名”,这功名就是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可是当时的形势、环境,不允许他为抗金复国建立功名,知其“心事”者“少”。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前人对岳飞词的评论,其核心是“壮怀”和“蕴藉”这两个词。“壮怀”指词的内容,即表达的情感;后者指词的风格。如前所说,词中的“心事”是希望抗金报国。然而这种“壮怀”并不被理解,“阻归程”“知音少”,因而郁闷,但本质上表达的仍是一种“壮怀”。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行

王禹僻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旬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答案与精析

1.B。王禹傅是北宋诗人。本诗写诗人因被贬而村行所见景色,抒发了怀乡之情。B项之错在于“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诗人起笔在动态中写景,马穿过黄菊夹道的山径,有色有香。诗人“信马悠悠”是因为贪看景色“野兴长”。颔联由下而上地写景。“万壑有声”是暗写流水淙淙,用一“含”字,写出声从壑出,“晚”点明时间,又呼应“斜阳”。“数峰无语”是人因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显示出人与自然的融合。五、六两旬描写行道所见美景,色彩鲜明,丰收在望,令人流连。然后笔锋陡转,在一问一答中表达出浓烈的怀乡之情。

2.D。A项实际是分析全诗主旨,但它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又说“吟余忽惆怅”。

(十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卷)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___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体裁是五言绝句。都抒发了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十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题目。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诗。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杜牧的诗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杜常的诗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与精析

1.咏史2.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诗歌所描写的具体场景切入,可以从形象切入,可以从“诗眼”切入,也可以从诗人的构思切入。杜牧的《过华清官》抓住“送荔枝”一个典型细节,通过“一骑红尘”与“妃子笑”的对比,含蓄地表现了李隆基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杜常的《题华清官》则通过对华清宫凄凉景象(轻风吹晓,残月斜挂,寒雨凄凉)的描写,引发读者联想,抒写历史兴亡的慨叹。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l-4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问,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从空间和时间拓展意境,增强气势。“三峡”从空间,“六朝”从时间。3.答案为B。“六朝”的“帆影”是不可能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的。4.角度有:①色彩(红日、白烟);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十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l一3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喻,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①答案为c。“透露出一丝无奈”有误,此句是写红梅开时的冰容雪姿,孤瘦高洁。

2.答案为A。“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分析有误,从第一题的A项可以判断出。

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三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一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旬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而使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l~3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口口,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_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对仗(或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3.答案略。选择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注意联系注释所提示的作者生平。

(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从“如听万壑松,,可知“一挥手,,是弹琴的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1~3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

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二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风鸣,故有“风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像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值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竞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像,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二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二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玠:“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旬“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意,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衷情;四句说的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花飞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感自然流露;“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花飞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