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

 杏坛归客 2016-01-12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年,全国卷)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2001年,全国卷)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字。
   B
.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
.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
.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
.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7、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2004年,北京卷)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8.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2004年,北京卷)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I卷)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卷))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I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1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2006年,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0、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2、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2006年,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I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7、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28、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2007年,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0、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I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3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II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3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I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II卷)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2009年,浙江卷)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38、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2009年,北京卷)

 

西江月 黄陵庙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40、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09年,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4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4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全国I卷)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全国II)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 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4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全国大纲版)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4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重庆卷)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沙鸥意象的作用。

 

 

49、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5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11年,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C

 

2、(1C 2B

 

3“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7、(1)C   2)A

 

8、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9、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1、(1)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2、(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13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4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5、①D漏声断滴断的意思)

C动静结合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6、(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17、(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8、(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9、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20、(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1、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2(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23、(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4、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5、(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6、(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7(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8(1)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9、(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1、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33、(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34、(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5、(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36、(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7、(1)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2)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8、①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39、(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也以景写情,烘托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当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世人看到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起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重了。

 

40、(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41、(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4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43、(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44、(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见、飞等。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45、(1)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46、(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47、(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48、(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49、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50、(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